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班学生《人类简史》读后感分享三:《人类简史》读书报告

(2019-05-25 08:52:25)
标签:

学生作业分享

         

                                                                  S同学

杨眉注:这篇作业非常有特色,有很独到的见解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1.读后感摘要:

……书中“想象的社群”这一理论很吸引我。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个巨大变革:家庭和地方社区崩溃,转而被国家和市场取代。国家和市场的权利不断扩大,相对家庭和社群对成员的紧密连接逐渐松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个人,但很多人又“悲叹着家庭和社群的功能不再,觉得疏离,而且感觉冷漠的国家和市场对我们造成许多威胁。”为了增强这些情感方面,民族和消费大众这两大想象社群便应运而生。

 

“所谓想象的社群,指的是虽然成员并不是真正认识彼此,却想象大家都是一伙的。”这点我感同身受。在现实生活中我是哈利波特的粉丝,并热衷收集其周边产品。当我看到他人戴着哈利波特的徽章,即使与他素不相识,也会感到异常亲切。同时自己也会在包上挂着哈利波特的吊坠,似乎是将其作为一种身份标志,期待能被其他和我“同一伙”的人识别。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通过消费认同来确定自己的归属,作为这个社群中的一员,我能切实从中获取一种群体所属感[,得到了对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定位。赫拉利认为消费社群是专门为商业需求量身打造的,对此我并不完全认同:他似乎完全忽视了个体做出消费选择的主观能动性而仅从这一群体形成后所带来的结果,即对商业的促进进行论证。但他的确提醒了我们:在表达个体认同的同时不要被消费主义绑架。

 

2.个人观点与质疑摘要:

……在我看来,作者对想象共同体的不信任是源自这些“想象的现实”的具体内涵(即谁定义了秩序)而不是其“虚构”的存在形式。但比起何以存在我更关注这些秩序何以作用于人类我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绝对正义或绝对平等,但人类正是通过一边回顾历史一边探索定义这些概念来实现社会与文明的进步的。平等、正义、道德、人权这些概念提出之始还可能带有狭隘性和自民族中心主义的色彩,但人类自我察觉和反省的能力也使得这些概念在不断被改进。这种从固有认知中通过反思获取新知的能力,也是人类思想的智慧所在。

 

本书末尾作者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追问也引发了我的一些联想。生活在当今这个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世界中的人类正面临一个悖论:虽然人们变得越来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自己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正如《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人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聪明并不代表明智。而人类作为一个种群的未来也将取决于这种平衡的结果。

 

我们身处在这个有点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有很多人觉得学习文科无用,认为文史哲太过虚无缥缈,不如理科来的实在。不可否认人类正是依靠数理化等这些以自然界中客观实在与定理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才能将热能转化为动能、从矿石中提炼出各中元素、让数以万计的信息在瞬间被传输、按照人类需求对基因进行选择重组,1969年在月球上的脚印是人类终将摆脱地球引力束缚走向银河系的有力宣言。

 

我叹服人类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无限潜能,人类总是想当然地以为科学的进步必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光辉的未来,可现在也许是时候该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究竟希望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科技和欲望所挟持。我想,人文学科就是人类对自己的发掘和追问。科学精神若是推动人类文明方舟航行的船桨,那么人文精神就是在时代这片云雾弥漫浩瀚无边海洋中的灯塔,它不能给我们提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正是那些亮光,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迷失了方向,提醒我们科学精神的尺度永远是人,是人类的福祉

 

纵观全书,从作者的言论与措辞不难看出他对人类的批判与失望:拥有神的能力却不负责任、贪得无厌,毫无节制的扩张给其他物种带来灭顶之灾。作者无疑是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第一章便申明人类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也对人类的个别发展阶段加以否定。小组讨论时有同学认为赫拉利太过悲观,甚至带有反动倾向,我则不然。作者把人类尽量描述为动物的一员,蔑视人文主义的同时又以伴随人文主义发展而来的道德观念为动物发声,呼吁人们关注动物的权利和情感需求。促使作者写下这本书的,除了作者自身种族的危机意识,我想更多的是他对整个人类族群的关怀怜悯与对全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

 

相比“简史”,此书更像是作者对智人进化历程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议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也能跨学科进行综合性写作,但始终缺乏一种历史的深度。书的后半部分也没有前半部分那么脉络清新流畅,叙事节奏略显跳跃。之所以许多读者都会在阅后发出“刷新三观”的感叹,是因为赫拉利对我们以往认定的史实给出了新的解读,同时列举大量资料加以佐证。可仔细想来,这些资料的呈现并不全面,仅代表其个性化的一家之言。有的论点看似新颖,却是在以现代人的眼光下定义,脱离了历史情境的限制而未能做到客观评判。作者戏谑风趣的语言风格着实增添了本书的可读性,但我认为他的一些措辞和结论还是过于草率和武断。

 

《人类简史》的结构庞大,可代价是牺牲了严肃历史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当然,这毕竟不是严谨正史,我们不应该用学术的眼光去过分苛责。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其任务是引导读者入门了解这个领域,启发读者自己去思考。作者独特的视角也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我看来赫拉利更像是一位劝诫者和警世者:我们改造世界以迎合人类需求并将其视作理所当然已太久,现在是时候审视人类的欲望并明确自身在世界上的定位了。若是读者在放下书后能对人类这一物种、对我们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和感悟,那么我想赫拉利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作业感想

首先感谢老师能推荐给我们这样一本视角独特的作品。作为一部畅销书,先前也听很多人谈到《人类简史》,但自己一直没看,这次借此机会把这本书读完了。阅读过程中最强烈的感受是想对这些书中谈到的问题展开更深入的了解,想去触及相关领域更为专业和细致的著作,同时也深感自己的无知。这份报告我修改了很多次,改动时重读某些章节都能获得不同感受。

 

起初是惊奇;再读时是强烈的质疑和否定,并认为有时作者的态度和思维前后矛盾;但最后再翻书心态又重归平和,能把作者的思路逻辑梳理得更清晰,并能对自己的批判做出反思。查文献写注释的过程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对学术的敬畏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但是将书中内容与心理学知识相联系这一点我做得并不好,报告上自己给出的关联略显牵强,还是自身知识储备太过匮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忧愁困苦,不同时代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形势情境。人类在从古至今的发展道路上始终伴随着多种多样的问题与困境,但同时也要看到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随之提升。所以,对未来我们不必焦虑,对现在我们不要否定,更不应一味地沉溺歌颂往昔。仍旧是那句老生常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