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作业分享:人生脚本的自我分析

(2014-05-15 18:44:47)
标签:

学生作业分享

      注:这是北师大12级教育学专业的一位同学写的《人际沟通分析学》作业,这篇作业运用人际沟通分析学中的一个小理论即:“人生脚本”理论对其自身脚本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这篇作业不仅内容感人,而且文字也很棒,是一篇富有激情的文字,读起来常常有心潮澎湃的感觉。

   记得当时这班里和大家分享这篇作业后,是一段较为长久的沉默,然后一位同学十分感慨地说:感觉非常的震撼,这位同学活得好认真啊!

 

 

理论依据

    “人生脚本”是艾瑞克•伯恩提出的概念,是TA沟通分析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团体治疗的原则》一书中,伯恩把“人生脚本”定义为“潜意识对一生的计划”,它由人在童年期时根据自己经历决定形成,之后会随着不断地选择而达到高潮

说明

1.选题动机。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就隐约觉得人生很像是一场事先有所安排的戏剧,人们在一个剧本的框架内演绎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感觉并没有让我产生宿命感和无力感,相反,它让我对生活抱有更多的热情——我喜欢戏剧,如果生活是一场戏剧的话,我将充满期待地观察情节的发展。同时,这样的想法能够帮助我时不时地跳出生活的轨迹,以旁观者的心态静观变化,达到一个更加清醒、达观的境界。由此,学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对“人生脚本”的尤为感兴趣,因此希望在本文中尝试分析自己的人生脚本。

2.分析方法。从做研究的角度,我认为分析人生脚本的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访谈(访谈当事人以及当事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他人等)与结构观察(从当事人的成长环境中搜集材料)相结合。然而,碍于目前的条件和时间限制,这样的方式是难以行通的(也许在暑假的时候我会尝试用这种方式分析自己或者闺蜜的人生脚本),因此我决定采取回忆儿时故事的方法,来分析自己的人生脚本。同时,由于人生脚本不是完全静态的,所以本文中的探索将采取一个发展的视角,不仅分析童年期时喜爱的故事,也分析童年期之后的读物书籍。另外,本文将侧重于探索人生脚本“是什么”,而非“为什么”。

结构:

5岁及之前:人生脚本的美丽雏形——温和、温暖的旅程和陪伴

故事(动画片):《大脸猫和蓝皮鼠》

9岁:脚本中新元素的萌芽——使命感和探索欲

故事(动画片):《哪吒传奇》

12岁:更深度的探索及脚本的回归与丰富——心灵历程,精神家园

故事:《神奇的花园》(The secret garden)《呐喊红宝石》(Ruby holler

15岁:异质元素的侵入、扰动与不安——活力、野心与自寻孤独

故事:《飘》(Gone with the wind

20岁:重温“灵魂之书”,各元素整合、交融,人生脚本预示恬然笑颜

故事:(一直都在看、一直都挚爱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正文:

5岁及之前:人生脚本的美丽雏形——温和、温暖的旅程和陪伴

故事:《大脸猫与蓝皮鼠》(动画片形式)

 

故事梗概:蓝皮鼠和大脸猫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一起出去玩,或者一起到外出表演杂技,每到一处就会发生一个故事。这对好朋友各自有自己的特点:蓝皮鼠聪明伶俐、助人为乐,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大脸猫则憨态可掬,直率单纯,喜欢抛头露面。而他们俩共同的特点是既善良又胆小,这让他们经常遇到困难。每当这时,他们就会共同想办法解决,解决后再向另一个目的地出发,一路上打打闹闹,却也愉快而团结。

 

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越早期喜欢的故事应该越有代表性和说明力。然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分析5岁之前喜欢的故事是非常有难度的。

首先,我无法回忆自己当时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无法判断与自己产生共鸣的是故事的哪一线索或哪一特质,因而只能依照目前的思维,泛泛地从故事中找答案。

其次,多年的不接触导致我对儿童故事特征的敏感度、体察力大大降低,再加上故事本身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儿童故事,这些因素导致我难以区分其某些特点是反映的其专属的个性,还是儿童作品的共性。在分析中,唯有这个故事相对于其他儿童作品的独特性才能说明问题。

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以上问题,我把《大脸猫和蓝皮鼠》与我在同期曾经看过的其他儿童作品对比,力求找到它的独特性所在,以此从中探究我的人生脚本。

 

经过分析,《大脸猫和蓝皮鼠》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情感关系方面:平等、唯一、无条件的陪伴者。所有的儿童故事中都有相对稳定、美好关系的存在,而《大脸猫和蓝皮鼠》中的关系的突出特征为平等和无条件。在故事中,大脸猫和蓝皮鼠之间的情感是一种友情,而友情相比于亲情(《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师徒情(《西游记》)、特殊关系情感(《阿笨猫》)等来说,最大的特征就是关系的对等。在故事中,两个好朋友是个性互补、祸福同当的,不存在谁指教谁、谁优于谁的情况。同时,与大部分儿童故事所不同的是,《大脸猫与蓝皮鼠》中一方面没有唯一最重要的角色(两个人物同等重要),另一方面主要人物偏少,可以说只有两个(《小糊涂神》《海尔兄弟》等多数故事都有更多个主要人物,而主要人物间也相互分享情谊)。这个特点使得两个主要人物之间建立起更稳定、更简单的友谊,不会因为关系的庞杂而情谊向多个人物散射。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故事中两个好朋友的友谊是无原因也无条件的。绝大多数儿童故事中,人物的聚合都是有明显原因的,比如因为某个使命(《海尔兄弟》《西游记》等),或单纯因为同个种类生活在一起(《小糊涂神》《葫芦娃》等)。然而大脸猫和蓝皮鼠一起玩耍、历险的原因却并不明确,两个人物仿佛是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并且永不分离,不需要太多理由和解释。

 

生活方式方面:波澜不惊、怡然自乐的愉快旅程。几乎所有的儿童故事都是有旅程或者历险的,而《大脸猫与蓝皮鼠》中旅途的突出特点则是相对平静。与《舒克贝塔》《黑猫警长》等“友谊+历险”的故事明显不同,《大脸猫和蓝皮鼠》中少有绝对的坏人的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并不惊心动魄,整个历险过程是一种享受生活乐趣的基调,而非飞沙走石、九死一生。

 

总结来看,由此得出的人生脚本雏形为:渴求并努力成为一位良好的陪伴者,希望拥有平等、持久、无条件的情感关系;不追求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只愿拥有波澜不惊、怡然自乐的生活。

 

对分析的反馈:

人生脚本的结论得出之后,我顿时感到一种神奇的、值得敬畏的力量——这个脚本真是太准了。

远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获得(或者应该说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份像大脸猫和蓝皮鼠一样的平等、简单、无竞争无条件的友谊。幼儿园时期我只有那一个朋友,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这个朋友至今仍然是我的朋友,是我生命中的挚友。我猜她和我的人生脚本在友谊方面可能会和我很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朋友数量仍然为数不多,但一旦成为朋友必有深交。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稳定且无利益关系的(据我所知,这对于女生来说真的不太容易)。与此同时,我也成为了一位合格的陪伴者。

 

人生追求方面,我从来不是一个太有野心的人。小的时候我好好学习,不是为了遥遥领先做班级骄子,而只是为了让爸妈高兴而已。后来学习变为了内部动机,这内部动机不是别的,正是不受批评、不被嘲笑,用好成绩换得安全感。寒窗十余年,从来没当过班长、委员、团支书,而所有当课代表的机会也都是老师主动赐予,并且至今没有想明白这些机会到底有什么可争取的。

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倒愿意这样的脚本一直持续下去。

 

9岁:脚本中新元素的萌芽——使命感和探索欲

故事(动画片):《哪吒传奇》

故事梗概:小英雄哪吒背负着使命出生,带着神奇的力量在危险的环境中成长。在最后的战斗中,哪吒历经挫折与痛苦,终于战胜了邪恶的力量,拯救了苍茫众生,也换来了个人的幸福。

当时最打动我的地方:最后的战斗中,哪吒中毒,意识不听控制,时不时变为狰狞、邪恶之人;哪吒意识进入黑暗山谷,殷氏用爱将其唤醒;当哪吒被镇于宝塔之下,意识再次进入黑暗山谷时,殷氏无能为力,哪吒用自身的力量战胜自己身体中的邪恶部分,取得胜利。

 

分析: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在我看哪吒看得入迷的时候,舅舅说了一句,我还以为你不爱看这种动画片呢。没错,我喜欢的动画片大多数都像《大脸猫和蓝皮鼠》一样,温馨有余,情节不足。但偏偏9岁的时候,我迷上了这个故事,特别是最后的结局部分。

我着迷这个故事,首先着迷于哪吒的身世:背负使命出生,拥有神奇能力。也许比其他孩子晚了一步,但是9岁时,我也开始幻想自己拥有神奇的能力和不凡的身世。(不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9岁正好处于喜欢幻想身世的年龄段,所以用这个线索分析我的人生脚本可能并不太严谨,仅供参考)其次,我着迷于哪吒跌宕起伏、痛快淋漓的冒险,心中也有一种寻求刺激、摆脱平庸并最终取得某种胜利的渴望。

 

另外,故事临近尾声时哪吒意识被控制的情节格外吸引我,看完这段故事的几天在内,我都在用9岁的头脑思考:难道意识被控制,哪吒也会变成坏人?每个人身体里都有善和恶的部分吗?爱和意志的力量,真的能够战胜自己身体中恶的因子吗……简而言之,这段故事引发了我对人的思考,反映了9岁的我对探索人性、思考生命的需要。

由此总结,对《哪吒传奇》的喜爱反映了我脚本中新元素的萌芽——使命感和探索欲望。处在平静之中的心灵偶尔会显示出一丝躁动,以安宁为前提,并不排斥奋争、追求和战斗对生活的点缀;当心的世界万物和谐,愿意做更深一层的自我探索,洞悉人性中更多的东西。

 

对分析的反馈:

9岁时,我还相对缺少压力,无忧无虑。但从那段日子中萌发出的某些因子,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都一一展现出了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和非凡的魅丽。也许,人生脚本的微妙变动,新元素的注入,乃是必然的,遵循着某种神秘而富有魔力的规律。这种规律让我欣喜和敬畏。

再或许,一切都是注定着的,只是随着生活,慢慢地展开、一点点地显露而已,不是被改造,而是被挖掘。如此的解释同样美丽到让我心醉。

 

12岁:更深度的探索及脚本的回归与丰富——心灵历程,精神家园

故事:《神奇的花园》(The secret garden)《呐喊红宝石》(Ruby holler

     《神奇的花园》梗概:玛丽和科林是两个拥有同样多舛命运的孩子。玛丽的父母亲在灾难中双亡,而即使是在世时也从没有给予她良好的照顾;柯林则母亲去世,父亲终年游历于国外,几乎把他忘记。两个孩子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各自都有着怪异的脾气和满心的伤害。幸运的时,当他们遇到一起时,奇迹发生了。两人一起探索尘封着的花园的奥秘,在大自然的抚慰下,孩子们心中的褶皱zhe zhou  被抚平,美丽的生命火花重新燃起,生活在他们眼前,铺展开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

 

    《呐喊红宝石》梗概:佛罗里达和达加斯是一对让人头疼无比的双胞胎。在孤儿院生活13年,屡次犯错而不知悔改,每每被送到寄养家庭又被愤怒的寄养父母送回来。谛乐和赛蕊这对老夫妻的出现,不仅重新给了他们一次“做好孩子”的奇迹,也为他们提供了唯一一次感受真正的家庭温暖的机会。在谛乐和赛蕊的真诚关爱下,在乡村风光温和的浸润中,佛罗里达和达加斯重新获得了对成人、对世界的信赖,找到了自己的家,找到了自己的善良、美好所在。

 

分析:

这两本书大概是在同一时期同时成为了我的首选读物。记得当时我曾试图给它们分个高低,但是失败了——我实在没法决定自己更喜欢哪一本。几年之后的一天,当罗列自己曾经喜欢的书时,我突然意识它们有多么强烈的相似性,

 

相似性一:某种改变的进行。这无疑是两个故事最重要的相似性了。在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由之前的心伤累累到之后的爱意充盈,都由之前的怪异、不讨人喜欢转变为之后的善良和美好。

 

相似性二:生活环境优美、对自然的推崇。两书中主人公发生转变的推动力都与美好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神奇的花园》中是一个神秘的尘封的花园,《呐喊红宝石》中是一个风光秀美、一派原始自然气息的山谷。

 

相似性三:陪伴和支撑。两个故事中,主人公之间都是相互陪伴和支撑的。前一书中表现为玛丽与科林的相互陪伴,陪伴中温暖萌生;后一书中双胞胎相互支撑,就像文中说的“正因为有了彼此,他们才没有成为少年犯或者窝囊废”。

 

相似性四:对内在心灵层面的关注及含蓄的表达。两个故事中,推动情节发展的多为主人公心理层面的活动,而主人公的感受、心态的变化也正是故事的重要线索所在。但与此同时,故事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心理刻画,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由读者自己去体会。

 

相似性五:情节的平稳性。两本书可以说都是那种一看开头就基本能在大方向上猜到结尾的书,悬念、波澜等小说的必备因素在这两个故事中仅仅表现为细节上的趣味。读这两个故事,读的一定不会是峰回路转的情节,而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

 

    我想,通过相似性,基本就可以总结这一时期脚本的表现形式了:寻求精神层面上的陪伴与支撑,相信爱与美的治愈力量;乐衷于探索心路历程,渴望宁谧、美丽的与自然相伴的生活。(自然可作为意象理解)

 

对分析的反馈:

在经历了渴望像哪吒一样踩着风火轮上天入地的心态之后,从某种程度上说,12岁时我的人生脚本有了一个回归。然而回归并非回到原点,而是比以前更加充实而丰富。

如果说9岁时我还像哪吒一样活力四射的话,12岁时,我开始变得疲惫了。课业压力重起来,被哪吒挖掘出来的某些使命感和激情,几乎被消耗殆(d)尽。于是,脚本中渴望宁静的部分再次突显,我格外向往起充满神秘气息的花园,和那个宁静而自由的山谷。遐想之余,我试图治愈自己,做自己的陪伴者。自我疗愈,从自我洞悉开始。

 

15岁:异质元素的侵入、扰动与不安——活力、野心与自寻孤独

故事:《飘》(Gone with the wind

 

故事梗概略(作为大部头巨著,《飘》的内容、线索比较庞杂,因此我只阐明它对于当时的我的意义)

 

吸引我的地方:

一.郝思嘉强烈的进取精神。那段时间里,我长期以来未曾露面的好胜心、进取心以及活力、野心、抱负、欲望似乎都在郝思嘉身上得到释放。释放让我觉得有快感。但是释放也只是释放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我仍然是原来的我,只是多了几分果断和叛逆。

 

二.郝思嘉的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行事风格。作为一以贯之的好学生,乖孩子,郝思嘉那深受争议、甚至是有些卑鄙狠毒的行事方式对我来说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三.书中弥漫着的孤独感。如今我真心不确定孤独感是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不过当时我的确在字里行间体察到了刻骨的孤独。郝思嘉,白瑞德,卫希礼,个个头上有光环,却没有一个拥有陪伴。不知为什么,我从某种程度上享受这种孤独,喜欢尾随着孤独而来的残酷味道。生活中,我与周围的人愈来愈疏远,一边赞美自己主动选择的孤独,一边诅咒不得不承受的恐惧。

 

四.书中大量伦理问题、生命规律的提出。与其他大部头名著一样,《飘》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可以被思考的东西。我喜欢这样的思考。

 

根据以上信息总结,15岁,我最基本的脚本形态暂时隐匿,滋生的是一些似乎是异己的元素:进取的活力、追求的野心,偏离正轨、存在争议的价值取向,以及与外界的疏离。之所以会这样,很可能是由于在我喜欢它的时候,身心正处在一个最有压力、最纠结、情感波动最大、调试最困难的时期。艰难时分,我从坚韧得有些过分的郝思嘉身上吸取能量。

 

我一直不确定这本书是否能够被运用于我的脚本分析,毕竟它远远不能代表我的一般性品味,而只能代表某一特殊时期的特殊状态。然而我又想到,即使是特殊时期和特殊状态,恐怕也是不容忽视的。某一种生命状态来了又去,看似和没有来过一样,然而终究会留下些许痕迹。热爱《飘》的年岁过去,我不再崇拜郝思嘉,然而那曾经的崇拜在我身上挖掘或者塑造出来的元素,却都成为了我脚本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新元素与既存元素相交融,我的脚本成为了这样的形态:享受陪伴之余,渴求尝试孤独,感受它带来的冰冷、疏离和自由;安宁之外,愿意体验偏离正轨的快感,品尝野心、活力与狂野;与此同时,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不再局限于自身的感性层面,而扩大到了更广阔普世的价值伦理之中。

 

对分析的反馈:

15岁的时候,我曾为一些在我身体内萌生的东西感到恐慌:我不像以前一样安宁、无争和温暖,异己的活力和无端的疏离在滋长。那段日子,我远离了几乎是所有的亲近的人,把自己封锁起来,去咀嚼凄凉的孤独,去争取领先的位置。

 

现在回过头去看那一段日子,不再觉得它怪异,而只是觉得它是我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它的出现是有使命的:它要帮助我释内心叛逆、狂野的因子,惟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宁的质量;它要帮我挖掘心灵中对孤独的渴望,只有不依赖于陪伴时,才能无拘束地进行自我探索;它要避免我将陪伴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教会我反思和珍视。

 

从生活的视角看,15岁之后的我,比之前的我多一分生机和力量,多一些处世技巧,和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正是这些因素我不知道我那最初期人生脚本的雏形是否能够预示到这些变化的发生,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脚本朝着一个更新的形态发展。它是新旧元素的有机结合,既决定着我的成长,生活也被我的成长生活所决定。

 

20岁:重温“灵魂之书”,各元素整合、交融,人生脚本预示恬然笑颜

故事:《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忘了从什么时候起,《哈利波特》就成了我离不开的一本书。我没法说它是我在什么时期喜欢的书,因为从接触它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迷恋它,直到今天。我也没法说我因为什么迷恋它,因为理由太多太多了。

 

为了写这篇分析,我特意拿出一下午时间,在自己的头脑中概括地重温了这个长长的故事中。重温过程当中,我惊喜地发现,这个见证我成长的美妙故事,也同时见证并支撑了我人生脚本的变迁全过程。如果说在我的人生脚本变迁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一本相对应的故事的话,那么这个与魔力有关的故事,则忠诚地贯穿了变迁的始终。我的脚本无论变化成怎样,总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投映,找到自身的连贯性和整合性。

 

 我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这个故事,也叙述我的人生脚本: 

我是一名巫师,在muggle的世界中度过大半个童年,那里没有人理解我。因此,我的生命中印刻着某种孤独的因子,和某种证明自我、追求超越的欲望。但这些都并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

来到魔法世界之后,我交到了RonHermione两位挚友。我们从11岁开始相互陪伴,一起经历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升沉起伏。这样的陪伴是我一直都在寻求的东西,也是我一生中最诚挚的珍视。

我是属于魔法世界的,在这里我找到自己的归属。我愿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跨上扫帚去打魁地奇,在风雪弥漫的天气中和朋友去霍格莫德村喝上一杯黄油啤酒。何必轰轰烈烈,我享受波澜不惊的宁谧m生活。

 

但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从伏地魔将我视为敌人的那一天起,我就注定要背负独特而艰难的使命。我发挥着身上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斗争。力量与活力在我的心灵驻扎,多数时候隐匿n着,当外界环境有所变动,它们就会显露出来,既让我迷茫,却也助我一臂之力。

与此同时,我的内心也在进行着无休止的斗争。父母被残酷地杀害,我却侥幸存活下来,这是怎样的喻意,怎样的使命?没有选择地成为“救世之星”,我到底做了什么,又应该做什么?我是善的,伏地魔是恶的,然而我们之间却又有着太多不可忽视的相似与联结,那么我要怎样艰苦地寻找自我……对自我、对生命的探索欲望不断增长,我想知道我是谁,想知道生命究竟是怎样,这些思考充实着我,也缓解着我的焦虑与忧伤。

 

我知道我所拥有的、承受的一切都拜命运所赐。我既感恩于自己的巫师身份魁地奇才华生死与共的伙伴,也抱怨自己不得不承受的致命危险和沉重命运。然而无论是感恩的东西还是抱怨的东西,实际上都没有无限大的改变空间,最好的方式,是用最美丽的笑容去接纳,去享受。

 

当六年的学校生活结束,当持续多年的绵长战斗终于告终,我的生活呈现出无比美好的面貌。(故事的最终结尾)36岁时,我娶了深爱着我的Ginny,并且有了三个孩子,享受着童年时曾错过了的家庭生活。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傲罗(黑巫师的追捕者),实现了15岁时萌生的梦想。傲罗的工作有一定危险性和很大的挑战性,但我已经学会合适地利用自己身上的种种资源。

RonHermione也组建了他们的家庭,我们起于孩童时代的友谊在平淡而幸福的岁月中绵延长久。当在孩子们身上看到前辈的、或自己当年的影子,我会用心思考生命,一切的思考化作感恩,汇成珍惜。我明白了,原来我的一生就是要享受陪伴,感受孤独,利用野心,悉心探索,终得恬静。                    

 

 一切与生命原初状态相吻合的元素,都是要被享受的幸福;所有看似异己的东西,都是要被利用的帮助。当脚本中的一切元素被完美地接受和整合,脚本预示的将是一个最舒适的人生状态,最美丽的灵魂居点。

 

对分析的反馈: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脚本的基本形态,现在我应该做也正在做的,就是接纳并整合脚本中的每一元素,同时,继续寻找脚本更新的表现形式,以及新来的元素。我热爱我的脚本,也无比感激它。我相信自己的未来会像Harry一样,安宁,快乐,幸福。

 

 

 

参考文献:

沟通分析理论与大学生心理教育-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