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悲院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的中心地带,创建于唐大和元年(827),北宋治平四年(1067)重修,金大定二十年(1180)、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进行过修茸。临街的大殿最为显眼也最为古老是座献殿为金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现在的大悲院也是一座“晋南石雕艺术博物馆”,里面有很多从民间搜集来的精美石刻,若时间充足可以在里边好好转转。

大悲院是国家级第五批文保单位

大悲殿献殿的转角铺作
大悲院献殿,坐北朝南,也是轴线上留下的唯一建筑。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坐落在高80公分的台基之上,筒瓦布顶,脊饰砖雕也丰富多彩,单檐歇山顶。明间四扇隔扇门,次间为隔扇窗。檐柱柱头卷刹圆缓,上施栏普并四角出头,阑额出头呈折线状,截面“T”形。檐下正中一个巨大金边蓝底竖匾,上书“大悲院”。

大悲院献殿里端

献殿的梁架结构和襻间情况
看大悲院献殿的柱网与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檐柱共用了12根,金柱2根。两分心金柱一竖到顶直抵平梁下皮,柱头间以串连接,为典型厅堂造结构。再看梁栿,下面两层大梁均是对插接于金柱当中,两山丁栿各两根,分别搭于底栿上皮。梁栿隔架均为驼峰大斗。平梁之上合踏稳蜀柱,柱头上置栌斗承丁华抹颏拱、叉手承脊槫。

大悲院献殿的柱网结构(图片来自网络)

献殿的侧剖面图(图片来自网络)

檩条接缝落在了明间正中,上下红圈可看出上平槫襻间枋中的补间铺作,中间红圈可看到脊槫下使用了整根枋子来代替短替木用以加强槫缝
看襻间情况。襻间是固定檩条接缝的连接构件,按照常规檩条的根数应该与间数对应,但仔细观察这座献殿在三间跨度上每槽只用了两根檩条,使所有的檩条接缝处在了明间的正中间并不在梁缝之上。脊槫采用了单材襻间,其连身隐刻隔间相闪的襻间枋设在两次间中,令拱托的槫下替木并不是短替木,而是一根通槫长的整根方木,用以加强脊槫的强度与接缝;再看平槫襻间,也是采用单材隔间相闪形式,只是连身隐刻的襻间枋是设在了明间,为加强槫缝强度,特意在襻间枋上槫缝的补间位置增加了隐刻三升拱和散斗做加强,并在下面的驼峰之间增加了顺身串。

献殿内的梁架情况

献殿内的系头栿、山架和角梁情况

丁栿上立蜀柱承系头栿及歇山山架
再看山面设计。丁栿之上立短柱承系头栿与下平槫构成披厦交圈,系头栿上做歇山山架。翼角部分,采用隐角梁法,角梁平置,大角梁后尾由转角铺作里转承载挑于披厦交圈之下。

山面情况和斗拱里转
看斗拱情况。斗拱一圈共有24朵,每柱头和补间各一朵,未出现斜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单拱计心造,蚂蚱形耍头。柱头铺作上面昂用真昂,下面昂像是插昂,里转第一跳华拱与外转第一跳昂下华头子相对,里转第二跳华拱对应外转第二跳昂下华头子,里转托栿的踏头对应外耍头;补间铺作使用双真昂,上面昂尾直挑下平槫,上华头子对应里转第二跳华拱,下面昂尾置散斗作为里转第三跳承上面昂的昂尾,下面华头子对应里转第一跳华拱。

山面外檐斗拱

献殿后檐斗拱

献殿柱头铺作(图片来自网络)

献殿补间铺作(图片来自网络)

从里侧再看一遍献殿
总的讲,这座金代献殿,做工细致,设计巧妙,是一座典型厅堂结构的山门式建筑。斗拱健硕都用琴面真昂,手法古朴。还有就是三间面阔中,只使用两槫对接,在脊槫和各平槫的襻间中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不仅节省了建筑材料,而且应对方法精巧别致。

献殿东侧的碑刻

这是金大定二十年(1180)刊“大悲院新修卢舍那佛记”碑
曲村大悲院献殿的建筑结构(金.国5)
大悲院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的中心地带,创建于唐大和元年(827),北宋治平四年(1067)重修,金大定二十年(1180)、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进行过修茸。临街的大殿最为显眼也最为古老是座献殿为金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现在的大悲院也是一座“晋南石雕艺术博物馆”,里面有很多从民间搜集来的精美石刻,若时间充足可以在里边好好转转。
大悲院是国家级第五批文保单位
大悲殿献殿的转角铺作
大悲院献殿,坐北朝南,也是轴线上留下的唯一建筑。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坐落在高80公分的台基之上,筒瓦布顶,脊饰砖雕也丰富多彩,单檐歇山顶。明间四扇隔扇门,次间为隔扇窗。檐柱柱头卷刹圆缓,上施栏普并四角出头,阑额出头呈折线状,截面“T”形。檐下正中一个巨大金边蓝底竖匾,上书“大悲院”。
大悲院献殿里端
献殿的梁架结构和襻间情况
看大悲院献殿的柱网与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檐柱共用了12根,金柱2根。两分心金柱一竖到顶直抵平梁下皮,柱头间以串连接,为典型厅堂造结构。再看梁栿,下面两层大梁均是对插接于金柱当中,两山丁栿各两根,分别搭于底栿上皮。梁栿隔架均为驼峰大斗。平梁之上合踏稳蜀柱,柱头上置栌斗承丁华抹颏拱、叉手承脊槫。
大悲院献殿的柱网结构(图片来自网络)
献殿的侧剖面图(图片来自网络)
檩条接缝落在了明间正中,上下红圈可看出上平槫襻间枋中的补间铺作,中间红圈可看到脊槫下使用了整根枋子来代替短替木用以加强槫缝
看襻间情况。襻间是固定檩条接缝的连接构件,按照常规檩条的根数应该与间数对应,但仔细观察这座献殿在三间跨度上每槽只用了两根檩条,使所有的檩条接缝处在了明间的正中间并不在梁缝之上。脊槫采用了单材襻间,其连身隐刻隔间相闪的襻间枋设在两次间中,令拱托的槫下替木并不是短替木,而是一根通槫长的整根方木,用以加强脊槫的强度与接缝;再看平槫襻间,也是采用单材隔间相闪形式,只是连身隐刻的襻间枋是设在了明间,为加强槫缝强度,特意在襻间枋上槫缝的补间位置增加了隐刻三升拱和散斗做加强,并在下面的驼峰之间增加了顺身串。
献殿内的梁架情况
献殿内的系头栿、山架和角梁情况
丁栿上立蜀柱承系头栿及歇山山架
再看山面设计。丁栿之上立短柱承系头栿与下平槫构成披厦交圈,系头栿上做歇山山架。翼角部分,采用隐角梁法,角梁平置,大角梁后尾由转角铺作里转承载挑于披厦交圈之下。
山面情况和斗拱里转
看斗拱情况。斗拱一圈共有24朵,每柱头和补间各一朵,未出现斜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单拱计心造,蚂蚱形耍头。柱头铺作上面昂用真昂,下面昂像是插昂,里转第一跳华拱与外转第一跳昂下华头子相对,里转第二跳华拱对应外转第二跳昂下华头子,里转托栿的踏头对应外耍头;补间铺作使用双真昂,上面昂尾直挑下平槫,上华头子对应里转第二跳华拱,下面昂尾置散斗作为里转第三跳承上面昂的昂尾,下面华头子对应里转第一跳华拱。
山面外檐斗拱
献殿后檐斗拱
献殿柱头铺作(图片来自网络)
献殿补间铺作(图片来自网络)
从里侧再看一遍献殿
总的讲,这座金代献殿,做工细致,设计巧妙,是一座典型厅堂结构的山门式建筑。斗拱健硕都用琴面真昂,手法古朴。还有就是三间面阔中,只使用两槫对接,在脊槫和各平槫的襻间中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不仅节省了建筑材料,而且应对方法精巧别致。
献殿东侧的碑刻
这是金大定二十年(1180)刊“大悲院新修卢舍那佛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