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红色基因的武乡土河真如寺(元.国7)

2022-04-06 18:11:19
标签: 古建 旅游

真如寺原名真如院,清时改名真如寺,位于长治市武乡县韩北镇土河村中。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但规模较小,元至治三年(1323)扩建。明弘治、清康熙、乾隆年间相继修茸与增建,使其成为规模较大的二进寺院。至民国初年,寺前院的天王殿和钟鼓楼等建筑因地质滑坡,塌毁无存。现仅存南殿(明代遗存)、正殿(元代遗构)、东西厢房(清)等,院内两棵古松高傲苍劲更为古寺院提气添彩。

是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

这是明代的南殿侧面

真如寺正殿坐北面南面阔五间

内部的梁架情况

后槽上两根粗壮的立柱上施大额枋构成移柱减柱造

(此图来自网络)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前三后二),建在1.4米的台基之上,明、次间各置五抹头隔扇门四扇,稍间直棱窗。单檐悬山顶,灰色筒瓦布顶,脊饰鸱吻齐备。檐柱柱头卷刹圆缓,上施阑普,斗拱硕大,仅有柱头铺作而无补间。斗拱为双下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两平柱顶施斜拱。走进大殿内部,斗拱里转,两跳计心托踏头承栿。看梁架结构,空旷的内部只在后剳牵位置明间靠外处设粗壮金柱两根,柱位并不在明间槫缝处。柱顶对称绰木承大额枋共三段,构成元代常用的移柱和减柱造形式。这实际上进深上构成四椽栿压接剳牵形式,四椽栿上用两剳牵贴梁栿承下平槫,里端插入两蜀柱,蜀柱顶部托平梁,平梁上蜀柱大斗丁华拱叉手承脊槫。襻间为捧节令拱形式。总得讲,大殿平面布局疏朗梁栿简洁,不失为较完整的元代建筑遗存。

立柱并不在梁栿线上

内部梁架较为简洁齐整

前檐斗拱里转

大殿前檐两平柱顶施斜拱

南殿坐南面北面阔五间歇山顶

南殿内部梁架情况

南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穿插枋用四柱,这也是明代常用的柱网形式。典型厅堂结构,使整个建筑分榀而建,减少了各节点的斗拱环节,结构简单实用干净利落,一改晋东南流行的简化殿堂式的从上至下层层磊叠的传统习惯。特别是室内的这一圈回廊,有如同附阶对主体建筑的加固作用一样,不仅使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可靠,而且也对歇山结构的披厦和翼角都找到了可靠的支点。明代的此种构架已经很接近清式做法了。

立柱构成一圈回廊

梁栿上有彩绘

立柱支撑交圈梁栿,小抹角梁承大角梁

南殿外部西南角

另外,真如寺也是个红色文保点,抗战时期原八路军总部卫生部曾设于此。1939年7月15日至1940年11月4日,八路军总部野战卫生部、总部医院、总部卫生学校曾驻扎在土河村。总部卫生部、医院和卫生学校就驻扎在真如寺内及附近群众家中。野战卫生部曾在附近一带设立材料分厂和制药分厂。总部卫生部和医院在这里治愈了大批伤病员,并为我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前线输送了大批医务人才。

离南殿不远处就是土崖,当年前院的建筑就是毁于土崖坍塌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