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港股财经基金新股 |
近日,港股在外围带动下逐渐走稳, IPO市场也重新开始活跃。而启动本批新股序幕的,正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奥星生命6118。
奥星生命本次招股极不寻常,在招股第一天公开发售即孖展超购392倍(我们预计最后可能超额800倍,直追衍生集团6893),在国际配售簿记建档第三日已经超额50余倍。那么,为何奥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引起市场热潮?
首先是集资规模偏小,本次集资上限仅3.9亿。在经过前期小盘新股如衍生集团6893的首日赚钱效应后,已经引起散户对“蚊型”IPO的高度关注,许多人担心券商孖展“借爆”而第一时间下单。第二是行业吸引,奥星主营业务为医疗工程,主要客户包括利君、海正药业等在业内耳熟能详,无论是机构或散户都容易理解。第三定价适宜,奥星即使上限定价以14年PE计算仅15倍,若直观对比制药行业有明显折让。这三大主观因素,造成奥星生命大热而一票难求的局面。同时还有客观因素:一是本周一大盘尚处跌势,但周二奥星开始招股时,恒指接连2日涨幅500点,带动市场气氛;二是经过半个月平静,奥星是10月底第一只开始招股公司,同期没有和任何IPO撞期,市场得以集中资金认购;三最重要一点,虽然国内和欧美政经环境震荡,但是港股市场资金依然非常充裕,尤其是大宗资金在寻找确定性高的投资机会。
那么,市场对奥星的判断是否真的正确呢?奥星究竟能达到如何的高度?
首先,行业角度看,奥星生命将自己定位为制药工程行业高端细分市场的龙头,制药用水是其主要优势项目,同时兼顾GMP咨询以及医药包材的分销和代理。我们认为,仅就经营而言,奥星是工业系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其本质是工程建筑行业,但由于奥星瞄准了国内医药高端市场,准确对口服务国内外著名药企为其提供系统集成,因此成功在医疗工程行业立足。凭借主席何国强在十年前这一“精确”定位,不仅使奥星成功捕捉到在制药装备领域国内与国外的差距而迅速发展,也使今天登陆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估值立刻提高。在目前港股市场,医疗行业仅有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药品代理三大类,奥星生命并无直接可比对象,即使在A股市场,包括东富龙,千山药机和楚天科技,严格意义而言均处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因此,在AH市场,能通吃医疗工程产业链仅奥星一家。除此之外,市场还有所忽略的是奥星业务中的无菌工程和无菌产品以及推动国内药厂的环保和职业健康以符合GMP所赋予上市公司的环保概念。
我们认为,同时处于新兴医疗工程和环保行业,使奥星生命6118在AH两地市场具备极高的稀缺性。而本次奥星生命最大的投资价值,正是来源于其行业稀缺性这一特质,这一特性可以赋予个股明显估值溢价。尤其是在热门行业之中,配合规模偏小的优势,我们认为14年PE超过20倍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从业绩增长而言,过去三年公司收入和盈利的CAGR都超过30%,远超行业平均值。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奥星在制药工艺系统行业的核心技术,实际是引进国外先进的制药技术和理念,再因地制宜的介绍给国内药企。我们认为,奥星在业内所引领的在某种程度而言是跨国的行业和技术转移,为了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团队需要保持以“设备与工艺系统事业部”为首的12个业务单元在行业内的3年以上的技术领先,以支撑整体技术平台的战略优势。这意味着今天奥星所展现出的业绩,实际来源公司2到3年前的努力成果。在管理理念上,何国强主席秉持“可以复制的成功”,在经营模式上,是“引进来,走出去”。在这一战略发展的思路下,奥星生命将明显区别于国内一般民企,它不仅不是一家订单驱动型的传统企业,更不是一家以资本运作为目的的上市公司,而是一家在制药包材细分行业打造战略前沿的企业。因此对于本次IPO,我们并未过分关注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经营现金流和短期收益小幅波动等财务数据,而是认为应采取长期价值投资观点,我们对企业中长期的稳定增长以及管理层的诚信具备强大信心。尤其需要提出的是,控股股东何国强主动延长上市后禁售承诺长达2年,而且上市前公司一次性股息分红仅600万人民币,这在我们多年的IPO投资经历中,非常罕见。
最后,就风险而言,我们的关注点并非公司业绩增长或具体经营,而是市场短期之内对于上市公司的过于关注,导致IPO阶段一票难求。根据我们多年经验,即使上市公司基本面足够优秀,但是如果在招股阶段过于热烈,尤其是引入过多短期投机机构,可能造成股价高开后二级市场的中短期不确定性。即长期价值投资者无法以合适价格建立足够仓位,被迫观望,在此期间,由于奥星的盘子偏小,即使小型机构也可以轻易影响股价。我们认为股价达到4元之前都属于合理区间,其后经过获利盘的重新整理,主力机构将重新入场收集。(转载请注明:杜克资本,杜先杰)
更多好文,请关注杜克资本微信公众号:dk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