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孖展”打新的故事
(2009-12-14 12:45:41)
标签:
基金证券hk新股恒大香港财经 |
本人从07年开始买卖港股,今年年中开始利用证券行的“孖展”来打新。所谓“孖展”,即是利用证券公司提供的融资额进行杠杆投资,放大收益。考虑到投资风险的因素,本人的孖展投资仅限于一级市场的新股。经过半年的摸索,获得了一定的收益,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孖展打新的经验。
本人今年7月份第一次尝试孖展打新,首次上阵就遇到集当时“认购王”和“冻资王”多项殊荣于一身的北京金隅(2009.HK),在超额认购770倍,冻资4650亿,一手中签率仅10%的情况下,依靠孖展让我获利颇丰。心情刚刚平静,新的“冻资王” 国药控股(HK.1099)又粉墨登场,在中签率仅仅6%的情况下又是孖展让我赚了第二桶金。其后证券行经纪给我推荐中国利郎(HK.1234),但是我仔细分析了其报表后认为其估值过高于是放弃认购,后来上市当天果然跌破发行价。
其后的9月底和10月初又是一批新股朝,这批新股上市后有升有跌,但由于当时工作较忙,本人来不及一一细看所以没有申购。唯一可惜的是神冠控股(HK.0829),当时我隐退一段时间后打算重返江湖,正好遇到神冠,看了其报表没多久我就认定这是一支“黑马股”(当时的公开认购并不热烈),正准备全力孖展认购——但是孖展认购时间居然已经过了!我又懒得现金认购于是放弃申购,结果上市至今已经有超过100%的涨幅!
再往后到了10月底,由于当时新股频频破发甚至IPO“流产”,市场变的愈发谨慎。我既准确地预测到卡姆丹克(HK.712)和禹州地产(HK.1628)过高的定价区间,也错过了优质股利邦(HK.891)和恒大(HK.3333)。尽管保荐人对利邦和恒大的盈利预期相当激进,但是其当期财务数据其实并不突出。事后回顾:恒大我是低估了其规模和土储的龙头优势带来的发展潜力,利邦则是忽略了其与母公司利丰(HK.0494)的关联效应以及成衣销售的内需概念。
暂时的错失良机让我觉得惋惜,但并没让我急躁。紧接着我又认购了另外两支小盘股格菱控股(HK.1318)和通天酒业(HK.0389)。虽然报表显示她们具有良好的增长潜力,但是低迷的市场气氛让我决定采取现金认购。结果准确的判断和运气让我再次获利不少。中粮包装(HK.0906)则是因为再次错过了孖展时间只能现金认购,结果没中。而花样年(HK.1777)则是在证券经纪的建议下采取孖展认购,一次中了5手。虽然这支个股后市表现不佳,但是上市当天我的及时卖出还是让我获利良多。
到了11月底,新股市场重新活跃起来。三一重装(HK.0631)是继神冠控股之后又一只让我因错过而扼腕的股票——时值在北京出差而无暇顾及。而民生银行(HK.1988)本来我没兴趣参与,但是由于当时手头有点闲钱才小额现金认购,结果“幸运”的中了一手。她上市不久即跌破招股价,最后我决定在8.8左右止跌出局。虽然亏损很小,但是我总结出这种先A后H的“巨无霸”基本都是赚了吆喝却陪本的买卖,除了民行还有中冶(HK.1618),连正在招股的太平洋保险(HK.2601)我也相信将重蹈覆辙。原因很简单,过高的估值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都透支了股价未来的上涨空间。
民行之后上市的新股大多乏善可陈,惟有富通科技(HK.0465)业绩和定价虽然一般,但是盘子小容易被炒上曾经让我心动一时,只是由于资金有限才没有下手,也因此错过其上市当天超过两成的升幅(后市已经回稳)。春天百货(HK.0331)是因为错过了孖展认购时间不得不放弃,我相信其百货消费的概念至少让她上市后有10%的升幅。至于在创业板招股的幻音数码(HK.8248),由于集资规模小我开户的证券行干脆不提供孖展。所以我决定现金认购,倒不是看中了其未来的盈利空间,只是由于她是少有的本地科技股和“名人效应”才小注怡情。据传其公开发售超额认购300倍,估计中签希望不大。
最后是龙源电力(HK.0916),这支股票我没多看就决定认购,原因当然是其风力发电的环保概念和行业龙头效应。由于至此我打新的原始积累已经允许我“兵分两路”,所以我将70%的资金用于孖展认购龙源,剩余的30%用作机动资金瞄准其他机会。果然,龙源上市首日即表现不俗,让我获利再次超过10%。而剩余的30%资金,刚好可以投放于孖展认购中国玉米油(HK.1006)(相关个股我在QQ空间有另文详细介绍)。胜利油气管(01080.HK)由于弹药有限已无暇顾及,融创中国(01918.HK)因为保荐人对其超高的2010年盈利预测,我打算上市后择机小幅买入。目前还有世逸科技可供选择,同为科技股,是否能重复富通科技的故事则有待我分析之后再作结论。
总体而言,今年港股下半年的新股市场回报不俗,只要事前做足功课,选好个股,再配合“孖展”认购,获得超过20%甚至更多的年收益并不困难。那么,具体如何分析新股呢?哪些新股具备上升的潜力哪些又可能破发呢?下期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