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尼尔·波兹曼的预见——《技术垄断 文明向技术投降》

(2015-06-03 19:18:30)
标签:

娱乐

教育

文化

分类: 影·视·书

http://s3/mw690/001M50Kmgy6SMnzAkvM32&690文明向技术投降》" TITLE="尼尔·波兹曼的预见——《技术垄断 文明向技术投降》" />



上埃及有个大城市的国王叫塔姆斯,有一天,智慧之神提乌斯建议他在埃及人民中推广自己发明的文字。可是塔姆斯说,文字将损害记忆并造成虚假智慧,文字将成为社会的负担。他不赞成推广文字!


今天,文字已经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信息传播工具。不止文字,图像、声音,各种多媒体形式的信息泛滥。文字是否应该被推广在当下已经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工具的使用,技术的统治,在当今社会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又是否应该顺着如此趋势发展呢?


 


电影,从艺术到技术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讲述了摄影向绘画的攻击。但其实,作为技术的摄影攻击不了作为艺术的绘画,当摄影成为一门艺术,它本身便是和绘画截然不同的表现。如果说尼尔·波兹曼的“摄影技术攻击绘画艺术”尚有待商榷,但“电视攻击印刷文字”却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毕竟没有人会认为“电视”是一门艺术。那比电视有着更悠久历史的电影呢?


和摄影一样,电影诞生之初或许是一门单纯的技术,但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理论体系的壮大,电影表现形式的丰富,电影人在影片中融入思想,电影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艺术。这或许会让大家觉得技术先于文明。但其实,从摄影技术发展而来的电影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明演进的产物。当“新浪潮”成为一个时代,让·吕克·戈达尔也成了一种文明。有声电影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方式,从这可以看出,技术可以推动文明的发展,毕竟它让电影更自由了。


但是如今,电影已经从胶片发展到数码,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当3D4D技术出现,有故事追求的电影人却在斥责3D破坏电影,更不用说克里斯托弗·诺兰还坚守在胶片。


很多中国观众热衷于去影院观看3D电影,在这个时候,他们或许不在意故事讲了什么,人物和情节如何设置,他们只在乎画面是否精美,效果是否刺激。走出影院,“这部电影拍得真酷”是他们最高的评价。如果有人说“这部电影的3D效果做得真差,我看得头都晕了”,那在他看来这部电影拍得也很差,而在这个评价标准中,根本不会考虑故事。没错,电影变成了单纯的技术。


《小时代》票房刷新了电影人和观众的三观。一部PPT为何不止受到粉丝追捧,还能拿下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 从故事来说,《小时代》毫无竞争力,连郭导自己打广告,说的都是这部电影拍的很精致,拍的很华丽,所有的道具、服装,都是钱砸钱的真家伙。


当一部电影只能玩拍摄技术,炫服化道,拼后期,那这部电影便流于技术,而丧失文明。当社会主流重视于只在炫技术的影片,那便是文明向技术的投降。


 


慕课,技术垄断时代的产物

 

今年愚人节期间,在“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宣传了“慕课”。在网易公开课造福广大局限于大陆高校莘莘学子的时代,“慕课”似乎为中国二三线城市,乃至贫困乡村学子带来了与国内一流中小学学生共享名师课堂的机会。


可是,北大教授陈平原偏偏义正严词地强烈反对慕课。撇开“教育公平”话题来说,“慕课”其实也是技术垄断时代的产物。陈平原的警告,其意义或许远大于对教师上课积极性伤害的探讨。


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中说,“教师在强调印刷文字的同时,也保留了口授在教学中的地位,因此维护了这两种学习方法之间的和平关系。


试想,如果学生以网络形式上课成为主流,那学生在接受文明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依赖了技术,在这个发展中,学生便成为没有“技术”,便不懂得如何获取文明。其实在今天,许多教师(尤以中小学)不已经演变为没有多媒体,就不知道如何上课了吗?


亚里士多德散步授课,师生的世界是万物,是自然,师生的思维是整个宇宙。而到了今天,在技术统治文明的时代,文明的跳跃却囿于技术的钳制。


 


媒体,宣传文明,抑或使其向技术投降

 

尼尔·波兹曼说,技术垄断的一种定义,是“信息免疫系统无法正常运作”。当信息没有地方可去,没有理论可应用,没有规律可适用,没有更高目标可服务时,信息是危险的。


如果在尼尔·波兹曼著书立说的那个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垃圾,不仅无法回答最基础的人类问题,甚至连最普通的问题也无法提供有用的解决方案,换一种方式说,技术垄断兴旺发达的地方,就是信息与人类的目标相互割裂的地方。”那在“互联网+”的今天,信息就更是成为一种病毒,一种瘟疫。


信息的泛滥,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在文字出现之前,信息只能口耳相传。在文字出现之后,信息受制于复制与传播。在印刷出现之后,信息迎来了第二次革命(第一次自然是文字的推广使用)。而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后,信息才真正迎来了井喷的第三次革命。


每一个传媒学子,都在学习期就被专业老师警告,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这是一个“躲猫猫”的世界,而你我,将被淹没于信息之中。最悲剧的地方在于,被信息淹没的人,也正是制造信息的人。


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警告的,“信息爆炸、毫无意义的信息以及缺失管控机制的信息,会给我们的文明带来痛苦和悲伤。”当信息在网络、楼宇电视、移动传媒、各终端泛滥,对于获取个体来说,他们到底需要多少信息?到底有几分之几的信息对他有用?当信息的制造成为信息制造者圈内的自娱自乐,信息又有何其被制造的原始意义?


 

尼尔·波兹曼说,“人类进步思想”,已经被“技术进步思想”所取代。《技术垄断 文明向技术投降》并不是抵触科学与技术,只是在技术垄断的时代呼唤一种警告。而在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技术垄断的加强,文明抗争的无力。波兹曼在最后建议所有学科都作为历史课程来教学,而我们在今天看到的现状是,文明历史与知识传授的日趋分裂。我们只追求功利的技术,而无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文及博客、微信公众号刊登所有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转载请作者联系!

联系途径:微博私信;公众号私信

谢谢!

 

http://s12/mw690/001M50Kmgy6SMnxjdyz2b&690文明向技术投降》" TITLE="尼尔·波兹曼的预见——《技术垄断 文明向技术投降》"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