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晚的娱乐功能与审美体验特征

(2010-02-14 13:50:57)
标签:

春晚

审美情趣

审美主体

赵本山

公理力

分类: 综艺娱乐

该帖被浏览  37,081 次,回复 114 

春晚的娱乐功能与审美体验特征
文:公理力



看过春晚后,每位观众脑海里都留下一些印象,将这些印象梳理一番,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对春晚的个体评价。这种个体评价之间会有很大不同,于是引发争论。在春晚陪伴国人度过一个又一个除夕夜的20余年间,这种评价和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无疑,今后仍将继续进行下去。

耳闻目睹了太多的这类争论,发现有一个并非罕见,且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情况下,争论的双方或各方,争论不休的实质上是不同的春晚!

春晚除了承担大多数观众认可的娱乐功能,至少同时还包含审美体验功能,寓教于乐功能,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功能等。争论的引发,相当多情况下是由于对这几个功能认知的差异或缺失造成的。换句话说,有人完全基于娱乐功能评价春晚;有人兼顾审美体验评价春晚;有人看重寓教于乐功能来评价春晚;还有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春晚。理清并明确这些差异,将有助于对春晚的评价与讨论在一个更为理性和健康的平台上进行。

看到这里,相当多的人可能立即会在心里认同娱乐功能说法。一种典型的说法:我看春晚的唯一目的是找乐!我不懂什么审美不审美!在此,本人只想就审美体验这一个功能作一粗浅探讨,以期有助于思考。

首先,审美体验并非必须自觉地有意为之,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无意识非自觉的过程。换句话说,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活动很多情况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由于这种审美体验活动的非自觉状况的存在,审美体验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客观上游离于审美主体意志的控制之外!因此,观众完全可以在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情况下,不自觉地进行审美体验活动。而这个审美体验活动的结果:观众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之享受、或者审美厌恶之折磨,则系统完整、准确无误地反射于观众的感觉系统,并最终上升为思维产物:想法、意见、观念。

其次,审美主体理解审美体验活动的原理与否并不构成审美体验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审美这个概念的人,也完全可以有、准确地说是必然有审美体验活动!就像极少有人了解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机制,但每个人进食后都不会妨碍其消化吸收过程一样。

在这里我首先举一个感性的例子。两年前的春晚有一个舞蹈作品《千手观音》,凡观看过这个节目的观众,无不赞叹这是一件弥足珍贵的艺术品!为之所深深感染者如过江之鲫,不计其数。观者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是不言而喻的。但有谁会说,这个节目有多少娱乐功能呢?即使那些看春晚的唯一目的是找乐的观众,又有谁会说观看这样的作品不是享受呢?再看一个相反的例子。今年春晚刘谦的魔术《壶!壶!壶!》,堪称精彩,特别是最后那个手穿过茶几玻璃取硬币的魔术,更是匪夷所思!再加他的小幽默,其娱乐性无可质疑。但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就伐善可陈了。

第三,一般而言,不同审美个体的审美机制和过程是相同的。但没有两个个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会相同。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更进一步,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观也在变化。正如人们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再举两个具体例子: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不同的人的评价大相径庭;同一个人在他(她)20岁和50岁时的看法也会相抵触。同一个赵本山,他今天的表演与10年前相比,假如没有任何变化,你的主观审美体验也会有很大不同。不仅仅因为审美疲劳,不仅仅因为赵本山在变老,也不仅仅因为你也在变老,变化的还有你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

第四,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很在理,几乎无懈可击。无需举例即可很好理解。但我们立即会有一个问题浮现于脑际: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差异?哪些因素决定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

这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题目,超出了这篇小文的范围。我只能简单提一提。审美观的影响因素很多。个体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经历和阅历、知识结构、技能技巧、人生观、价值观、狭义和广义的环境、等等,都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对不同的人而言,某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又有所不同。

仅仅到此为止的话,你是否发现,有一个问题非常令人沮丧。既然有如此之多的不同,我们在这里讨论它有什么意义呢?对每个人又有何益处呢?这就引出了下面这个问题。

第五,在我们充分了解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的个体差异之后,我们必须强调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的相同性和相通性。人们有太多的理由去强调人与人之间各个方面的差异性。社会自由度越大,个体差异受到的尊重程度就越高。因而对个体差异的强调就越时髦,就越有市场!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人与人之间各个方面的相同性和相通性占得比重远远大于其差异性!

我们知道,人类不同种族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比如,母爱、爱情、重逢的欢乐,离别的悲伤,... ...等等,更令人称奇的是,不同种族的婴儿发出的第一个有意义的音节都是“妈妈”。还有另一方面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当遗传学家们小心翼翼地公布他们运用当代最新技术获得的人类与动物遗传基因(DNA)分布成果后,人们对分布于地球各个角落如此不同的人类的DNA的相同度超过99.7%感到如此惊讶!事实上我们与黑猩猩的DNA差异也微小到只有1.23%!人类与一头猪的DNA相同度也超过90%。据报道,猪肺可能很快被移植到人体!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人类与猪类也是不远的亲戚也不为过!

回到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的问题上来,我们都知道,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在不同种族、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时代的欣赏者中引起共鸣。世界文学名著如此,世界名画如此,甚至交响乐等音乐作品这种完全靠声音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和传达思想的艺术形式也如此。

需要指出一点,为便于说明问题,上面的分析将娱乐与审美活动分开讨论。这容易产生一个错觉,即似乎两者是分开的两个独立进行的过程。当然不是如此,这两者是同时进行,融合在一起的同一个过程。

最后,“赏心悦目”这个成语就是对此论题一个绝妙的概括:首先能够“悦目”,这是娱乐层面的诉求;而在悦目基础上又能进一步达到“赏心”,就进入审美体验和享受的境界了。

 

 

[ 本帖最后由 1聆听者 于 2010-2-14 16:19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kuifale 威望 +4 油菜 2010-2-14 14: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