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 第四章 唐人诗论
(2011-10-26 11:38:10)
标签:
杜甫唐帝国戏为六绝句中兴间气集二十四诗品杂谈 |
分类: 汉语言文学 |
第四章
一、选择题
1、唐人诗论研究专著的有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
2、唐人选唐诗十种: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元结《箧中集》、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令狐楚《御览诗》、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韦縠《才调集》、佚名《搜玉小集》。
3、《本事诗》的编者是晚唐孟棨。
4、首开“论诗绝句”这一诗论形式的是杜甫《戏为六绝句》。
5、在王昌龄的基础上提出“兴象”说的是殷璠。
6、学术界一般认为上官仪诗歌对偶的话出自其著作《笔札华梁》。
7、上官仪的“六对”、“八对”中所举的对偶方式,实为十种:正名对或的名对、同类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边珠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
8、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论诗之说,主要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9、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10、杜甫“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称的是陈子昂。
11、李白的诗论观点是自从建安以来,绮丽不足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2、“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3、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别裁伪体亲风雅”,风雅是《诗经》的精华所在。
14、诗中有法始于杜甫。
15、殷璠《河岳英灵集》是盛唐时代的名家诗选。
16、殷璠论诗的品评标准:重雅、尚奇、标举风骨。
17、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的是安史之乱后的诗歌。
18、《中兴间气集》选录标准:强调“体状风雅”、“理致清新”。
19、生活在盛唐和中唐之际的诗僧皎然,是清淡风格的代表。他是谢灵运的十世孙。
20、《诗式》的编者是皎然(原名谢清昼,有《杼山集》)。
21以禅解诗,致力于艺术规律,提出了意境说和象外说的诗评家是皎然。
22、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的分界线,此前,开元、天宝时期,唐朝保持着强盛局面;此后,唐帝国从顶峰上跌落下来。
23、元结论诗,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其论诗作品有《箧中集序》和《二风诗论》。
24、“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唐人司空图论诗所推崇的境界。
二、名词解释
1、《戏为六绝句》
2、论诗序跋
3、论诗书札
三、作品阅读
四、简答题
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诗论发展中上有什么贡献?他所标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主要贡献反映在三个方面:
(1)区分了诗歌的不同风格和意境;
(2)比喻的品题方法;
(3)标举“韵外之致”和“象外之象”。
审美标准:司空图指出,好的诗歌,给人的美感,应当不止停留在诗歌语言的表面上,其所表现的情景,使人感到贴近而不浮浅,深远而含蕴不尽,具有“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即耐人寻绎体会的言外的韵味,这样的诗,才称得上是“醇美”和“全美”。
(1)论立意。王昌龄论诗,首重立意,立意是比声律对偶这些技术层面更为重要的要求。
(2)诗有三境。王昌龄所谓境,是指诗人在构思过程中在脑海中所涌现的意象或境界。他提出诗有物境、情境和意境三种境。
(3)诗有三格。“诗有三格”主要讲的是用思的问题:生思、感思、取思。
(4)情景相兼。物色即是景,意兴即是情。景与意惬,则好诗自出。
(5)十七势。王昌龄的《十七势》,主要谈论诗歌尤其是五言古诗的章法、句法、结构等问题,同时,也涉及诗歌的表现方法。
4、皎然的《诗式》主要提出了哪些诗歌理论?
(1)四深说。一是体势,指的是诗歌的总体风貌和结构布局;二是作用,是指作者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即构思;三是声对,即声律对偶;四是用事,即运用典故。
(2)五格说。第一格不用事;第二格作用事;第三格直用事;第四格有事无事;第五格有事无事情格俱下。
(3)取境说。取境是要求诗人通过形象思维,对外界物境中获得的情觉、印象、情绪、意念等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创造出真于情性、合乎自然的艺术美。
(4)采奇象外说。
(5)复古通变说。主张创新变化,反对依傍模拟古人,复古和通变均应重视。
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体现了陈子昂怎样的诗歌主张?
(1)肯定了风雅和汉魏诗歌的优秀传统,深刻批判了齐梁诗风。
(2)标举“风骨”、“兴寄”。
(1)以“大雅正声”为标准建构诗歌和文学的发展历程。
(2)创作上反对雕饰,崇尚清新自然。
11、白居易美刺讽谕论诗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