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先秦部分(三)A

(2010-06-09 16:09:45)
标签:

烛之武

城濮之战

《战国策》

谋虑

孟尝君

晋国

杂谈

分类: 汉语言文学

  先秦部分(三)

一、单选识记

1《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

2、《左传》尤其长于描写战争和记录行人辞令;传说为春秋末鲁人左丘明撰。

3、《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师直为壮,曲为老”这一进步军事思想的人是子犯[Y1] ;楚国的主将是子玉

4、《晋楚城濮之战》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5、《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将栾枝对楚将斗勃曰:“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其意思是相约在次日会战

6、《烛之武[Y2] 退秦师》中烛之武是郑国人

7、《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一句中,“微”指没有;“夫人”的意思是那人,指秦穆公

8、烛之武对秦穆公[Y3] 说“邻之厚,君之薄也”,其中“邻”指晋国;“君”指秦国

9、《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0《国语》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编排的史书,汇集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部分史料。取材以记言为主。

11邵公[Y4] 提出“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的目的是接受进谏

1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周语上》

13、文章中的说辞,使用排比手法最为突出的是《邵公谏厉王弭谤》

14《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内容主要记叙战国时一些策士谋臣游说诸侯、互相辩难、鼓吹合纵连横的活动和言辞,称颂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剧谈雄辩。

15、《战国策》的整理编订者是西汉末的刘向,共12策,33篇。

16、《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

17、对两汉以来的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的是《战国策》

18、《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写苏秦“引锥自刺其股(悬梁刺股)刻苦学习的动机是为取卿相之尊

19、以说辞为主的文章中,《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具有铺张扬厉的文风。

20、《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之嫂前倨后卑的举止反映了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21、《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22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东周洛阳人。

23“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出自先秦史传散文《冯谖客孟尝君》。

24、《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说:“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一窟”指市义于薛;“二窟”指梁重礼聘孟;“三窟”指立宗庙于薛

25、《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孟尝君名田文,齐国贵族[Y5] 

26、《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四》

27、下列成语出于先秦史传文章的有:“狡免三窟”、“扶老携幼”出自《冯谖客孟尝君》;“退避三舍”出自《晋楚城濮之战》;“东道主”出自《烛之武退秦师》;“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28、刻划了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策士的生动形象的是《战国策》

 

二、多选题

  1、下列人物中属于春秋时代的有(ABDE

    A、子犯  B、邵公  C、苏秦  D、烛之武  E、曾皙

 

三、简答题

  1、《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的谏词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运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比喻手法;通过财用出于山川,衣食出于衍沃、善败兴于宣言等排比句式,从正反两面阐发道理。

 

  2、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

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同盟;

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

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

 

3、简述《晋楚城濮之战》中子玉、先轸、晋文公三个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1)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

2)先轸:克尽其职,富有见识,善于谋略,作战英勇。

3)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知人善任。

 

  4、简述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虽对郑文公的不能用人非常不满,但当郑文公认错后,面对国难,也就不再计较个人得失,挺身而出,以其机智从容的风度和剖析入微的言辞说服了秦穆公,瓦解了秦、晋联盟,从而使晋军孤立,知难而退,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烛之武是一位关心国事、临危不惧、十分机智勇敢的爱国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