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五章 学习迁移与知识应用A
(2009-10-07 21:51:54)
标签:
学习迁移知识应用官能奥苏伯尔美国杂谈 |
分类: 小学教师资格 |
第五章
一、选择题
2、学习迁移的类型:
B、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最初受到的干扰。
b、自下而上的迁移: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掌了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有助于学习乘法的。
a、顺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
b、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即后面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影响前面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引起原有结构的变化。
a、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b、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态度的迁移属于普遍迁移。普遍迁移概念的提出人是贾德。
3、学习迁移的测量:就是考察学习迁移量大小的方法。
(1)默克多:迁移率(%)=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4、学习迁移的理论:
(1)德国沃尔夫—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
(2)美国桑代克和武德沃斯—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3)美国贾德—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强调概括在迁移中的重要性)
(4)苛勒实验—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迁移的实质是顿悟)
关系转换说: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认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他们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则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5)美国奥苏伯尔—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5、奥苏伯尔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6、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7、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8、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9、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10、陆钦斯量杯实验:证明负迁移现象。
8、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三个环节来完成:审题、联想、课题类化。
9、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但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负迁移就不是。
二、简答题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4)智力水平。
(5)定势。
2、简述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关系?(P170)
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是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种情境。
(1)联系: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效果,而迁移在知识的应用中也有重要作用。
(3)区别:知识应用是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学习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但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二者不能等同。
(1)应用已学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
(2)应用已学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
(3)应用已学知识去发现或解决生活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认为官能可以独立地加以训练,使之发展提高,学习就是加强或训练心理的官能;
(2)强调无条件的迁移;
(3)认为某些学科对于训练发展某一种或某几种官能具有特殊的训练作用和训练价值;
(4)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而自动实现的,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5、简述学习迁移在教育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