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拂水飘绵
拂水飘绵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78积分
  • 博客访问:1,218
  • 关注人气:55
  • 获赠金笔:2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文学史(二)第八编 第一章、清代诗歌A

(2009-09-12 15:12:21)
标签:

神韵说

公安派

肌理说

格调说

吴伟业

安徽

杂谈

分类: 汉语言文学

一、单选识记

1、在美学风格上,清代诗歌鲜明表现出清代审美思潮的两大潮流是重实和感伤

2、遗民诗人的代表人物: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

1)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著《亭林诗文集》

2)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著《陋轩诗》。

3)屈大均:初名绍隆,字介子,又字翁山;堪称清初遗民诗的绝笔的是《壬戌清明作》

  3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4、清初入仕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

1)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又号东涧遗老;明代作品《初学集》;清后作品《有学集》;另有《投笔集》、《苦海集》。

2)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著《梅村家藏稿》;有“一代诗史”之誉,代表作《圆圆曲》。

3)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著《学余堂全集》。

4)宋琬:字玉叔,号荔裳,著《安雅堂全集》。

5、清代诗歌的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都是从钱谦益开始的;清人宗法唐人诗路的开导先路者是吴伟业

6、吴伟业被称为“梅村体”的诗是七言歌行

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著《定上堂集》)

8、诗歌以新面貌与清政权的协调在施闰章、宋琬的诗中已见端倪,但标志着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则是清代前期王士禛及其神韵说的出现

9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诗歌理论的主张是神韵说

10、神韵说代表人物:王士禛、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查慎行(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今名,字悔余,号初白)。

11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著《沈归愚诗文集》)诗歌理论的主张是宗法唐人的格调说

12、宗法宋诗派的代表人物:厉鹗(字太鸿,号樊榭,著《樊榭山房集》和《宋诗纪事》,“浙派”诗领袖)、翁方纲。

13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著《复初斋文集》)诗歌理论的主张是肌理说

14、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袁枚提倡的是性灵说

15袁枚批评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批评格调派是“木偶演戏”;批评肌理派是“开古董店”;批评宗宋派是“乞儿搬家”

16诗歌主张与袁枚相似的诗人:郑燮、赵翼、黄景仁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著《郑板桥集》,为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用以表达个人情怀的常用诗歌类型是题画诗

2)赵翼: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著《瓯北诗集》、《瓯北诗话》、《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等史学著作。

 3)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著《两当轩集》。

  17、赵翼《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8、附个人喜欢的黄景仁《绮怀十六首》其一:“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霄?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二、多选题

1下列诗人为清初遗民诗人的是(BDE)

A、钱谦益  B、顾炎武  C、吴伟业  D、吴嘉纪  E、屈大均

2、清中期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有(BC

A、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  B、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   C、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D、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  E、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派

3、清初入仕诗人中的代表作家有(BCDE

A、顾炎武  B、吴伟业  C、龚鼎孳  D、施闰章  E、宋琬

4、清初入仕诗人并称江左三大家的是(BDE

A、屈大均  B、钱谦益  C、王士禛  D、吴伟业  E、龚鼎孳

 

 

三、解释题

1、性灵诗派

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但在创作实践方面却取得了比公安派更大的成就。公安派的创作实绩要体现在小品散文方面,而性灵派的成就却主要为诗歌。袁枚的近体诗成就较高,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他的诗构思新颖,笔调轻灵,婉转玲珑,变化多姿。

 

2、神韵说

指清前期文坛盟主王士禛提出的诗歌主张。王士禛出生于明代,但明亡时仅十岁,所以他既不同于遗民诗人,也有别于入仕诗人,加上仕途得意,平步青云,故与清王朝关系融洽。他开始将诗歌从清初浓重的政治阴影中分离出来,赋予它独立的艺术价值。他从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和明代严羽的“妙悟”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中寻找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神韵说”。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更多地关注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意境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3、格调说

    指清中叶沈德潜的诗歌主张。沈德潜与王士禛同样师法唐诗,但他有感于王士禛“神韵说”内容上的空疏和把握上的虚无缥缈,故提出“格调说”加以匡正。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观念。他力主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提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的口号,使诗歌为封建统治服务。

 

4、南施北宋

指清初的入仕诗人施闰章和宋琬。他们均由明入清,但因年辈稍晚而未在明朝任职,所以他们没有钱谦益、吴伟业那样深的内疚。但清兵入关,改朝换代,却使他们犹如惊弓之鸟,诗中多流露出惊悸之感。但他们的民族意识已经逐渐淡化。他们在思想上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诗歌上主张以温柔敦厚的诗风来为清政权服务。他们二人在诗坛齐名,因施闰章是安徽宣城人,宋琬是山东莱阳人,故有“南施北宋”之称。

 

5、江左三大家

指清初籍贯在长江以南的三位入仕诗人,即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钱谦益和吴伟业是入仕诗人的代表,体现了清初诗歌的崭新风貌和最高水准;而龚鼎孳不但年辈稍晚,而且其诗多宴饮酬酢之作,成就远在钱、吴之下,仅因是安徽合肥人而列入“江左三大家”之名。

 

6、肌理说

指清中叶翁方纲的诗歌主张。翁方纲和厉鹗一样,写诗均以奉宋人为主。他既不满意王士禛“神韵说”之空泛,又不满意沈德潜“格调说”的食古不化,所以提出“肌理说”对二者加以匡正。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实际上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来充实诗歌内容,达到义理与文理的统一。这是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再版,是以学术代替诗歌创作的一条歧路。

 

 

阅读(692)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