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二)第七编 第八章、明代拟话本小说
(2009-09-04 20:40:53)
标签:
拟话本二拍三言冯梦龙杂谈 |
分类: 汉语言文学 |
一、单选识记
1、拟话本小说的先驱是“小说家”的话本。
2、现存最早的话本专集是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
3、拟话本小说体制包括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
4、拟话本小说体制中,用诗词作为开头,以点明主题、烘托情绪或渲染故事内容的,被称为篇首。
5、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除《三言》和《二拍》外,还有《醉醒石》、《石点头》、《西胡二集》、《幻影》、《欢喜冤家》、《鼓掌绝尘》、《型世言》。
6、晚明最杰出的通俗文学作家是冯梦龙(字犹龙,子字子犹,耳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氏、顾曲散人,墨憨子、墨憨斋主人)。
7、《三言》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8、对冯梦龙文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流派和人物是公安派及李贽。
9、《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出自《三言》。
10、《二拍》的作者是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又名凌波,别号空观主人)。
11、《二拍》包括《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二、多选题
1、冯梦龙的别号有(ABDE)。
A、茂苑野史氏
2、《三言》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的特点有(ABD)
A、较多运用巧合的手法
三、解释题
1、《三言》
2、拟话本
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3、《二拍》
四、简答题
1、简述冯梦龙《三言》雅俗共赏艺术追求的具体内涵。
由于拟话本的性质与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艺术是也呈现出新的追求。《三言》是比宋元话本雅,而比文人传奇小说俗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其具体手法是:
(1)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其情节结构或是单线式的纵向发展,故事脉络分明。 其情节安排也有三个特点,一是较多地运用偶然和巧合的艺术手法;二是善于运用各种具有细节特征的小道具;三是悬念的设置和伏笔的安排。
(2)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等。即使是同一类型,也很少雷同。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三是施加精微细腻的心理描写,四是不饰雕琢,情态毕现的白描手法,五是运用对比、映衬、烘托和情景交融等手段。
(3)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通俗晓畅的白话,也掺杂文言,或半文半白,显得比较典雅而又不失其通俗。
2、简述《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的个人独创,它的出现就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性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二拍》中头回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正话的主题起着阐释、反衬、类比的作用。
(2)在韵语的使用上,《二拍》结束了以往多用套语的程式化窠臼,代之以自创诗词韵语,使韵语与散文部分的叙述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也更有个性。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以及费穿全书各篇的作者的精彩议论,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3、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李贽及公安派等到人的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他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他将李贽的“童心说”贯彻落实到文学领域,提出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情”指的是“男女之情”,并以自然而然的“情”与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相对峙和抗衡。
(2)他明确地将通俗文学的归宿概括为“适俗”的思想。他认为说话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通俗易懂。
(3)他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值得肯定的原因所在。
五、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