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二)第六编 第五章、元代的散曲
(2009-08-09 14:14:29)
标签:
元代散曲小令书会才人贯云石杂谈 |
分类: 汉语言文学 |
一、单选识记
1、元代前期散曲创作的大家是马致远,其[越调·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2、刘秉中:字仲晦,初名侃。
3、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
4、姚燧:字端甫,号牧庵,著有散曲集《牧庵文集》。
5、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的散曲集被称为《云庄乐府》。
6、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原名小云石海涯,维人,自号芦花道人,又号疏仙、酸斋)的散曲集是《酸斋乐府》。
7、元后期散曲家中成就最高的除乔吉(元散曲清丽派的宗师)外还有张可久(字小山,一说字仲远,号小山,散曲集《小山乐府》)。
8、元代后期专门致力于散曲创作而产量最多的作家是张可久。
9、用反讽手法,对富贵还乡的统治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的散曲套数是睢景臣(字景贤)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二、多选题
1、下列元前期散曲作家中,属于杂剧作家和书会才人的有(ABDE)。
A、白朴
2、下列元前期散曲作家中,属于宦达文士的有(ADE)。
A、卢挚
3、下列散曲作家,属于元后期的有(BCDE)。
A、卢挚
4、下列散曲集中,属于元后期的有(ABC)。
A、贯云石《酸斋乐府》
三、解释题
1、散曲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字,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四、简答题
1、简述张可久散文的清丽特点。
(1)善于熔铸前人诗词名句和典故,且艺术上注重含蓄蕴藉,意境构成显示出某些与诗词相近的特点。
(2)但炼字句时讲究曲律和音韵,对仗工整,文字于清通中求雅丽。
2、简述乔吉散曲的风格特点。
乔吉既具文才,又通音律,且其散曲多写淡泊功名富贵、不愿与世俗浮沉的高尚情怀,故其散曲多写得清新自然,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其《卖花声》(悟世)等即是这种曲风的代表。
乔吉在湖海漂泊的羁旅生涯中所写的一些写景言情之作,能由一时的感兴,生发出奇妙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表达出奇峭雄健的豪放之情,富于气势,其《双调·殿前次》(登江山第一楼)和《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即是这种曲风的代表,清辞丽句与刚健奔放的节拍交融,使作品既富于文采,又含有骨力。
乔吉的散曲既清丽委婉,又不乏豪放气势,创作风格多样化,使他成为元代后期一位有特色的重要散曲作家。
3、简述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
(1)马致远是元前期散曲创作的大家,其作品带有更多的恋世与愤世交织的旷放意气,擅长于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在他所写的自抒胸臆的散曲作品里,最多的是“叹世归隐”之作。
(2)与关汉卿等人的作品相比,马致远的散曲少了些市井气,多了些文人品,所作不重韵,无衬字,风格放逸豪爽,雅俗兼备而具文采,有的作品写得自然天成,意境优美,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并扩大了其表现领域。
4、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有何特点?
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此时他对宦海风波和世态炎凉似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之中,写下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
其散曲创作比较注重立意和构思,常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作品的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则不太重视。
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体诗来写,具有奔腾豪放的气韵,这是他散曲创作的艺术特色,他也因此成为散曲中豪放派大家。
5、简述贯云石散曲的风格特点。
贯云石是维吾尔族散曲作家,其作品大部分作于归隐杭州之后,内容主要有表现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的恋情之作两类。
这些散曲创作比较流行的题材,因作者性格爽朗旷达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他的许多归隐作品写得慷慨豪放,如《清江引》,发言爽朗,毫无羁束,洒脱痛快。归隐田园,多是文人笔下的雅事,但贯云石却写得十分通俗,如《水仙子》(田家),语调质朴,颇有北曲气息。即使是写恋情,其散曲也具有民间俗谣俚曲的味道。
在元代后期清丽雅正之风流行曲坛之际,贯云石以豪放、俊逸,较为质朴自然的曲风独标一帜,颇有特色。
6、简述散曲的特点及发展概况。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是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前期曲风也较为质朴。
元代散曲创作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没有专门的散曲作家,散曲作品一是出自社会地位低下的杂剧作家、书会才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既保留了民间文艺浅俗活泼的自然本色,又不乏文采情韵;二是出自官位显赫的文人学士,他们多变通写诗填词的方法写散曲,尽管也有清新之作,但曲体特征并不明显。
元代散曲创作到后期才趋于规范和繁盛,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不仅作品数量多,反映社会生活面广,而且作家在艺术上刻意求工,注重字句锤炼、律精词丽,对仗工巧,多用典故,出现了明显的诗词化,格律化倾向,风格清新,典雅脱俗,但却失去了散曲浅近活泼的本色。
7、简述元前期宦达文士散曲的特点。
元前期的散曲作品,一部分出自宦达文士之手,如当时的刘秉忠、卢挚、姚燧等。刘秉忠能诗能词,作散曲以小令为主,尚具初期散曲质朴之风;卢挚的散曲小令多为怀古唱和、寄情诗酒及写景咏物之作,风格较为自然活泼,清雅疏朗,曲中不用衬字,写法近于诗词;姚燧的散曲多杼个人感概和思妇之情,感情真切,文辞浅显流畅。
总之,这些宦达文士的散曲虽不乏清新自然之作,但已开始采用写诗填词的方法作曲,部分作品的曲体特征不很明显。
五、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