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原古槐
高原古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47
  • 关注人气: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鹡鸰之悲  棠棣之威”新解

(2010-08-04 20:05:13)
标签:

杂谈

    “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我们都知道是《红楼梦》甲戌本第二回,一条脂批里的短句。当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说到曾在甄府处馆时,有一学生(甄宝玉)“每挨打吃疼不过时,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在此文书眉上有一条朱文批语,原话是:“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这句批语明确指出作者撰写这部闺阁庭帏之传的《红楼梦》实实在在的起因就是“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而这句“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怎么讲,却困扰了几代人,现代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毕其一生也未给出确切的答案。在其著《红楼梦新证·人物考》中解释道:“鹡鸰、棠棣皆喻兄弟,棠棣之威文义怪异,疑‘威’是‘戚’和‘惑’之抄讹,如其不然则悲、威二句应分属两人,一为棠村早逝可伤,一为另弟时见凌逼,(注意,这里悲和威的位置偷偷地互换了)如小说中所谓贾环之流者,可为概叹。”从此段文中可以看到周汝昌先生的无奈和对“棠棣之威”的大惑不解。但他又不甘心,以自解的鹡鸰之悲推断棠棣之威的“威”字是与威形近与悲义近的“戚”或“惑”字的抄讹。可能自己也觉得很难服人,笔锋一转,别出心裁地说“棠”是指“棠村”(一个脂批里出现的人名,据说是作者的堂弟)而“鴒”指谁呢,遍查《红楼梦》和其脂批,也没有找到一个含有“鴒”字的人名,只好自编一词“另弟”(另和鴒同音),查《辞海》另字下没有“另弟”这个条目,另弟怎讲,无从考究。周先生也未解释。只是往棠村、贾环身上一引就收兵了。至于开头断定“鹡鸰、棠棣皆喻兄弟”则没有了论证。《红楼梦》里隐喻那两个兄弟也没有肯定答案。一本考证《红楼梦》的著书,这么模棱两可的考证也写上,只能出于误导别人研究方向的目的。一本考证著书应该是写自己的研究成果,正确与否起码自己要认为是正确才行,自己都不确定的东西写上干吗。难怪能造曹雪芹的假诗沽名钓誉。
    前不久,我还上贴,对“鹡鸰、棠棣”是喻兄弟深信不疑,有网友回帖说鹡鸰是鸟,棠棣是木。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决定抛弃兄弟的观念,重新独立思考脂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大家都知道,“鹡鸰”、“棠棣”这两个词是典出《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脊令在原”。这里“常棣”是“棠棣”的古写,“脊令”是“鹡鸰”的古写。它们是通用的。它们分别在《常棣》里的第一章和第三章。这两章后都注有“兴也。”我们知道《诗经》里的诗有三体,既“兴”、“比”、“赋”。“兴”为托物起兴,“比”为取物比喻,“赋”为实言其事。我们所讲的《常棣》诗里的这两章就是“兴”体,既借一种自然事物而言想说的事。也可以理解为看到某个事物想起了要说的事。而不是周汝昌先生所说的“棠棣、鹡鸰皆喻兄弟。”喻是比喻,应该是《诗经》里的“比”体,《常棣》有关这两章都明白无误地注着“兴也”而非“比也”。后人用《常棣》诗里的“棠棣”、“鹡鸰”、“孔怀”等词代用“兄弟”,也就是兄弟的代称,而不是比喻兄弟。这正如“洋火”、“取灯”是火柴的代称,而不说“洋火”、“取灯”是比喻火柴一样。比喻兄弟的是“手足”。(有的词典里也解释说比喻兄弟,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常棣》这首诗是劝人们要重视兄弟之间的情谊,并未见到说什么兄弟互残的事。那么我们对脂批里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该怎么理解呢?先看“鹡鸰之悲”,其中“鹡鸰”语出《常棣》第三章“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这句诗的意思是:看到一只鹡鸰鸟孤单地在原野上奔走鸣叫,就想到在急难中求救的兄弟。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脂批中的“鹡鸰之悲”了,就是鹡鸰鸟的这种悲哀——孤零零地原野上奔走鸣叫。而非兄弟之间的悲哀事。
    再看“棠棣之威”,其中“棠棣”语出《常棣》第一章“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里“华”同“花”,“鄂”同“萼”。这一章诗的意思是说:看到棠棣开的花,它的花萼不如它色彩艳丽,就想到现今的人们没有如兄弟像花和花萼那样亲密,尽管它们之间差别很大。这样讲还是不能理解脂批中“棠棣之威”。现在我们往下看《常棣》诗的第二章,其前两句是“死丧之威,兄弟孔怀”,此章是赋体,直言其事。是说死丧的事情别人是畏惧的,而死者的兄弟则是深深地怀念他,难忘他。这里是“死丧之威”而非“棠棣之威”。对此我的理解是“棠棣之威”的“棠棣”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棠棣之华”的“棠棣”,既是棠棣木或棠棣花。另一种解释则是《常棣》诗的棠棣。这样“棠棣之威”就可以理解为《棠棣》诗里的“之威”,而《棠棣》诗里的“之威”只有“死丧之威”,没有第二句含“之威”的句子。这样“棠棣之威”就应当理解是“死丧之威”。换个思路,人们往往说话时要避讳“死”字,有老人死了,不说“死”了,而说“走”了或“没”了。脂批作者也可能避讳说“死丧之威”而变通说“棠棣之威”,既《棠棣》诗里的“之威”,用以间接表述“死丧之威”。这是完全可能的。可他这一变通苦了多少后人呀,又演绎出了多少故事。
    脂批说了,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是作者撰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的实因。也就是说,因为作者经历了鹡鸰之悲,棠棣之威的实际感触后才起因写这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那么我们想《红楼梦》这部书一定是按鹡鸰之悲,棠棣之威结构故事情节的。仔细研判《红楼梦》确实使我们找到了答案。
    首先《红楼梦》里的主人公贾宝玉就是一只孤零零的鹡鸰鸟,上无兄,下无弟,有一兄贾珠早逝,有一庶出的弟弟贾环也是看不上,指不上,而且还时时处处思谋着陷害他。他只身一人戴着一块顽石下世,在世上孤身奔走、呼叫求生,没有兄弟帮扶他。这种境况不正合鹡鸰鸟的悲哀吗。贾宝玉的这种悲哀我想在后四十回里更应当有所体现。
     当我们读完《红楼梦》掩卷沉思就会发现,这本小说从头到尾写了许多人物的死丧细节,唯独连一个人的结婚典礼也没写。按说石头跟神瑛侍者转世后,应当能见到贾琏,甚至贾珠的结婚大典。从描写贾家的末世豪富显赫来说,也应该有一些笔墨,可作者对此却惜墨如金。相反,对死丧人事却一笔不省,面面俱到,并写了那么多人物的死去,贯穿了整个小说。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作者对死丧有切肤之痛,以致对死丧有一种畏惧感。这不正体现了“死丧之威”,也就是“棠棣之威”吗?
    总之,由于作者孤零零一人,没有兄弟扶助,身旁只有一些“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当日所有女子”感受到了她们的闺情闺谊,以及她们一个个死去的痛心和畏惧,从而以自古未闻的奇语撰写出了一部闺阁庭帏之传的《红楼梦》。
    从脂批的语意看,“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是撰写《红楼梦》的两个实因,既主人公的孤单和对死丧的畏惧。而绝非是指兄弟之间相互残杀,更和雍正与废太子争皇位无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实因有些红学家用倒溯法,先有结果后找根据。终于在脂批里找到这么一根可以糊弄人但没有救了命的稻草。

 


                                                                           二〇一〇年八月一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