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50"完美的畫下句點,所有因對綜藝的討論與紛擾也該塵埃落定,而該將關注移往如何提振綜藝節目與電視的未來前途上。
相信觀眾與電視從業人員都知道,台灣就這麼大點地方,可是因自由市場的開放,現在擁有四家無線電視台、百家以上的有線電視頻道,僧多粥少的互相爭食的結果是大家都吃不飽;廣告量仍是30年前的量甚至更少(企業大量外移)的情況下,頻道暴增數十倍必然要消化大量的節目,於是幕前幕後的從業人員也跟著激增。最後的結果必然是達到"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境界。(這兩天廣電法已進入立法院的議程,我們既希望盡快三讀通過又擔心內容未考慮到改正弊端)。
至於為什麼今年"綜藝類節目"得到這麼多的關注、評審受到批評?不知情的觀眾會為吳宗憲抱屈?其實是個誤會,"綜藝玩很大"不屬於"綜藝類"而應報名"綜合類"。遺憾的是在頒獎典禮之前,除了總召集人之外,其他評審不能對外公開說明。這次誤報類別的節目相當多(當然報名辦法中的類別定義也有值得商確之處,以及照金鐘獎報名辦法規定,每個單位在每一類別最多只能報名五個節目。)
本屆誤報類別的節目,綜合類有12個(其實是屬於新聞性節目)、綜藝類有19個(應屬於綜合類)。若以得獎率來排列,綜藝節目是1/22(41-19),行腳類是1/40,綜合類是1/55(67-12)。
綜藝評審得到罵名,我們九人小組坦然接受,但是希望大家能將責怪評審的力量轉為關注綜藝節目的熱情與電視的未來。其實我們都知道網路平台已開始到處豎立,我們心裡也都有數,其早晚會對電視造成威脅甚至取而代之。就像當年錄影帶移走了電影票房、有線電視分食了無線電視的市場,以及現在網路已取代唱片業的CD了。當有一天網路取代了電視,我們還有何可計較?!
吳宗憲的引言內容精彩,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自從電視有了彩色之後就沒有黑白了"!更讓我心有戚戚焉。但是我們之間沒有共鳴,因為他說的與我體會的是兩回事。現場的娛樂效果讓眾人忽略了"黑白"正好也影射了"是與非",我們打開電視就可看到說人隱私、道人長短、互揭瘡疤、打架鬧事、吸毒販毒。長期的吸收後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就自然受其影響,禮讓的社會變成互不相容,溫暖的人情變成吝於分享,最後就變成見不得別人好,羨慕變成忌妒,佩服變成憎恨,善良的人性被摧毀成是非不明。相信大家都不樂見會有如此的結果。
"寓教於樂"是電視淺移默化人心的方式,更有提升文化的責任,"金鐘獎"也是為獎勵從業人員、提升節目品質而設。我們不是做不出好節目、不是沒有創意,否則在"行腳類"就看不到小而優的節目,從業人員的努力加上製播單位的目的與魄力,才是優質節目的動力!
最後僅代表綜藝類評審,因為渴望恢復綜藝榮景的評語引起負面的效果向大家致歉!
P.S:頒獎典禮最有看頭的三段分別是:
1:曾國城、Jennet、黃品源、民雄、聶雲組合。難得的組合卻各有技藝,看得出製作單位的創意,組合的表現具有專業的水準以及聲光與娛樂效果!
2:豬哥亮、陳亞蘭二人組。看得出兩人重視頒獎人的表現,既有默契更深具舞台效果。
3:吳宗憲的引言。說出了內心的感受、點出了電視環境的變遷、更提出了電視亂象與綜藝的弊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