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趙樹海說的書-父子篇 NO:11
(2011-08-22 03:38:03)
标签:
書摘 |
分类: allen文學 |
我太太帶著兩個兒子出國,過了兩年,有一天,小的跟他媽媽說:「媽!其實我跟爸不熟耶!」
他媽媽說:「你講什麼?我不懂你的意思?」
他說:「我們跟爸爸相處的時間加起來有沒有三、五年啊?」
他媽媽說:「怎麼會沒有呢?你現在已經十三歲、十四歲,怎麼會沒有呢?就算扣掉一年有一半時間爸爸不在的話,
至少也有七年啊!」
聽到這話,我心裡有不同感受,反省自己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跟孩子之間接觸這麼少。如果做父親的聽到這種話,只考慮自己一些不得已的理由,那是不對的,而是應該覺得兒子提出這種看法,自己就該有一點點警惕或慚愧,因為自己的確沒有分出太多時間。
我就跟我太太說:
「其實也對啊!三、五年也正常,因為一個孩子有記憶,是在三、四歲以後,而且只有部分,真正有記憶應該說是在五、六歲以後,他才會記得比較多一點。所以他十四歲扣掉六歲不過才八年,扣掉百分之四十時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工作環境,演藝界作息尤其不一樣。做生意的人又何嘗不是,做父親的忙於事業、忙於應酬、開會,回到家也很晚了,一個禮拜回家吃晚飯的機會大概只有兩天到三天,也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與孩相處,早上各自上班、上課,直到晚上他下課回來。對兒子來講這是一天沒有相處,就算碰了面也不算相處,因為並沒有深談、沒有互動,所以也不算相處。
從兒子抱怨與我相處不夠長的這件事情,我又想到,一個人的人生中有三分之一睡覺睡掉了,一天只有十六小時是醒著的,十六小時再打個折扣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在做事,其他百分之四十也都是混掉了。
老大還好,他會自己處理問題,小的就比較黏人,也比較貼心。所以矛盾吧!訓練兒子獨立,他不需要依靠你,自然就跟你會有距離,又有點後悔了。在他成長過程中,你會希望他趕快長大,不再需要你的監督,能夠早點獨立;等到他真的長大了,你又感到空虛。
「跟兒子一起成長」這句話,並不是說父母要跟兒子去做同樣的事情,而是父母的成長在父母的成長中,兒子的成長在他的成長中。
當孩子離開你的時候,父母也要訓練自己、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就步向老年了,沒有人在身邊了,也不能再做兒子的牽絆了。當初父母對孩子有幫助的,是一種監督性的、引導性的角色,現在孩子長成了以後,父母的引導性沒有了,擁有性也少了,就要開始想到自己的日子要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