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扎克伯格盖茨乔布斯ipo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成就感归属感 |
被放大的Facebook:社交网络的商业进化论
(该文同步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网http://club.ebusinessreview.cn/blogArticle-113790.html)
乔布斯之后,谁将重燃人类对于全球企业江湖的想象力?毫无疑问,现在是Facebook时代,真正的主角是年仅27岁的马克·扎克伯格。
相比1955年出生,两位父辈级互联网先行者,比尔·盖茨在20岁创立微软,乔布斯在21岁创立苹果,1984年出生的扎克伯格,也是在自己20岁时创立了Facebook(美式成功法则之一就是,20岁就要天才外露,一举成名)。或许是上帝有意为之,要让智商惊人的天才们,在情商上稍逊一筹,所以就特地安排在哈佛读书的扎克伯格,与女友之间生出间隙,才有了后来Facebook的伟大创意,误会即机会,误解即新解。
现在,终于到了蝉蛹破茧的时候了。
http://s14/middle/60f144b7gb83afb7a1efd&690
2012年2月1日,Facebook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目标融资规模高达50亿美元,这对于曾一度被市场估值高达75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的企业而言,无疑给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人们不会忘记的是,全球软件巨头微软和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在此前几年分别以2.4亿美元和6000万美元,各赢得Facebook1.6%股份和0.4%的无投票权的股权;更不会忘记的是,本次IPO的主承销商高盛,曾在2011年1月通过自营部门向Facebook投资4亿美元,并向海外客户发行一支规模达到15亿美元的Facebook特殊用途基金,用以购买Facebook2%的股权。
由此,Facebook对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硅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当年错过微软、苹果、谷歌等优秀企业的投资商们,这次决定再也不放过在他们看来最后一个高回报机会,包括中国富豪在内的全球买家正在跃跃欲试,出手抢肉。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竞争的规则就变成了出价本身,可以确信的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为时不远。
如果剥落造富与创业故事的传奇,回归到商业进化本身和社交网络企业的演进,我们就会发现Facebook的价值,远不是社交网络本身,也并非什么“天外来客”,它是在计算机产业升级与商业进化的结果,经过了第一阶段的硬件竞争(IBM与苹果),第二阶段的软件竞争(微软),第三阶段网络门户竞争(yahoo与AOL)和第四阶段的网络搜索竞争(Google)之后,现在则进化到“网络社交竞争阶段(facebook与twitter)”。而这一竞争阶段,又恰逢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崛起,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PC终端的网络应用之外,在人们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终端上,实时在线成为现实,实时互动成为现实,实时交往成为现实,实时建立关系成为现实,实时增加好感成为现实,实时表达意见成为现实……,而所有的这些,都将现实中的“社交网络”延伸到网络世界中,并使得现实社交不具备的独特属性(比如同时与多人)在互联网上变现,于是,世界开始变的越来越靠近想象力。
http://s13/middle/60f144b7gb83afdc41b2c&690
社交网络的商业进化论之一:有价的是社交,无价的是关系,facebook彻底开启了人类归属感与成就感的“上帝之门”。
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在即时通讯工具QQ等上面的交往,在facebook以及微博里的交往,你会发现,他们的最大不同,不在于社交本身,而是社交关系开启、延伸、深化与以往大不相同,原来人一生接触的圈子,现在可以在一年之内完成,无数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大不相同,借助facebook的平台,人们开始将互联网上那个虚拟的世界“实体化”,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网上网下交融”的结果。于是,人类的注意力开始最大限度的发散到“碎片时间”,实现基于SNS平台上的社交关系升级。
而社交网络真正的指向是归属感与成就感。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有一个事实经常被大家所忽略,那就是,扎克伯格不仅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还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尽管他对于facebook的想法,可能与他糟糕的恋爱经历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能将社交网络移植到网络,并转化为财富的人,一定对公众心理有着异乎寻常的理解,但这并不是说哈佛的心理学专业课对扎克伯格帮助了多少,而是说,facebook的火热一定引发了人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在马斯洛五大需求中,归属感和成就感是人类高级的需求方式,而在GDP所代表的物质财富足够多时,人们的兴趣点会更多的关注归属感和成就感需求,再加上越来越冷漠的现实社会,让人们在内心深处的圈子需求无处安放,当他们发现facebook可以完成这一切时,热情与动力自不必说。
社交网络的商业进化论之二:有价的是人气,无价的是认同,facebook将人气转化为人们内心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人们一生中永远需要回答的主题是: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越是在困难和痛苦的时候,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越重要,甚至人一生的成就与坎坷都与此有关。如果一个人在这类问题上没有答案或者毫无安全感可言,那么孤独感、偏执感、自卑感等都将伴随一生。
即便是乔布斯这等百年一遇的商业奇才,也因为小时被父母遗弃的事实而耿耿于怀,于是在关键时刻总会有不自觉的“遗弃行为”存在,甚至出现很多年与自己的亲生女儿不相认这样的问题,连乔布斯本人都承认,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这也是他为什么少年时期吸食大麻、信仰印度佛教、坚持素食主义的部分原因之一。
这就是商业上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在商业上,自我认同引发了人们对于自我身份的消费,所谓的品牌崇拜,在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将某一品牌的价值定义,加之于自己身上,继而赋予这个品牌“自我身份”感,然后就产生了接下来的重复消费和品牌忠诚度,典型的例子则是李维斯(Levi's)牛仔和黑莓(RIM)手机,在这些产品的购买中,基于品牌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构成了目标客户的狂热追随,强化自我认同属性。
社会认同在商业上帮助企业赚钱的案例就更多了。人们对苹果产品的狂热,既有“自我认同感消费”,而当苹果产品上升到一种全球时尚文化时,就变成了彻底的“社会认同感消费”,因为别人拥有而产生的购买也好,还是被动的购买也好,总之会陷入到“在社会中定位自我”的认同感中。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之后,他内心的安全感才算是落地,这一点也恰好是facebook的强大所在,它为社交网络中的人们,建立起自我认同坐标和社会认同坐标,人们在自我的社交王国中“和谐生活”,而消费只不过是幸福感的一种表达罢了。
http://s16/middle/60f144b7gb83b069b358f&690
你说呢?
(未完,待续)
第一领导力中心·北京知行韬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转载、发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