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mf卡恩王石柳传志董明珠组织结构权力职位财经 |
IMF新总裁“难产”:人选不重要,话语权才重要
http://s5/middle/60f144b7ga41b92c89904&690
在英雄主义情节和长官文化扎根的中国,人们往往对组织中的领导者给予很高的期望与评价,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内心的依赖感和脆弱,还来自于自古以来“英雄造时势”的表象(真实的情况往往是“时势造英雄”),人们更愿意用一个人物符号来指代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一个系统。
在企业中,这类现象更加明显。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提到联想,人们首先想到柳传志,尽管联想是包括数十万员工在内的庞大公司,但仿佛其他普通员工都成了分工,柳传志成了联想的代名词;提到格力,人们首先会想到董明珠,尽管董明珠并非格力的创始人,但人们愿意将格力等同于董明珠;提到万科,人们首先会想到王石,甚至王石的名气要打过万科,尽管大多数情况下,王石不是登山就是远游。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们之所以愿意对一些人物标签化(a,即A),对一些组织拟人化(人,即组织),是因为这样做可以让人们的认知变的简单起来,减少人的思考与判断成本,这本身也是一种节约时间和成本的好方法。但,随之而来的则是“片面理解、断章取义、人为误读”,夸大了明星和英雄的作用,忽略了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和平台的价值,自然会带来偏差。
http://s4/middle/60f144b7ga41b95374663&690
这一次,轮到IMF倒霉了。
提到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有另外两个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他们分别是世界银行、国际贸易组织(WTO)以及IMF。当年的美国,在需要主导和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特别需要在国际上进行资源交换时,美国人发明了这三大组织来调剂全球资源为它所用,为此它还起了一个伟大的名字“全球化”尽量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世界银行和IMF而言,美国人无疑占据着超大的话语权,或许是美欧之间的默契吧,世界银行的老大往往由美国人担任,而IMF的总裁则习惯性的由欧洲人担任,但无论是美国人担任总裁还是欧洲人担任总裁,美国的利益总是被优先考虑,这一点几乎成为既成事实。
http://s5/middle/60f144b7ga41b96df7754&690
所以,就在IMF前总裁卡恩身陷“骚扰门”时,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一边是指责卡恩行为不检点早该下台这样的声音,另外一种声音声称卡恩事件就是其竞争对手布下的圈套,更有甚者,一些人将此说成是“法国总统萨科齐与俄罗斯总理普京联手做下的政治阴谋”。事实的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卡恩肯定要为此事件下台,对于后续的继任者问题,一下子成了焦点。
欧洲人自然主张由欧洲人出任IMF总裁,这一点美国是默许的,但这个时候,金砖五国的声音于昨日变得铿锵有力,他们期待着不应由国别而是由能力来决定IMF总裁的位置,这样才是公平,才符合各个成员国的利益。
未来几个月,新总裁一定会产生,具体的人选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其实,IMF总裁事件的背后,给了管理者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作为正式组织的企业,领导人真能代表整个公司吗?
http://s6/middle/60f144b7ga41b989d1ee5&690
组织管理定律一:职位的背后是权力,权利的背后是结构。
CEO是人还是职位?毫无疑问,CEO首先是职位。既然作为职位,它的合理性在哪?答案是权力。公司作为正式组织,也是责任分工体系,这个体系中,谁拥有最大的权力,谁就应该为公司谋取最大的资源,也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权力从哪里来?答案是:组织结构。
每个公司都有组织结构图,但很少有人知道,组织结构图的背后其实就是权力分配。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纵向上看,组织结构的分级一定和业务有关,比如“公司总经理——事业部总经理——大区总经理——区域总监——业务经理”,这条线是公司的业务线,也是提供产出和业绩的线,按照组织理论,这条线应该是权力最大的一条线,因为他们承担实实在在的业绩,所以总裁如果要开会,分配时间最大的会议应该和谁开?答案应该是这条业务线上的责任人。但现实是,很多公司的总裁却经常和行政、人力、财务、研发、采购、物流、生产等高管开会,当总裁和这些非业务线责任人开会并确定对于业务线的考核规则时,结果可想而知:承担责任的人不参与规则的制定,所以制度落实不下去很正常,因为责权不对等。
这也是国内很多公司管理失效的原因之一。当你作为公司总经理,不集中在业务线,却天天关注非业务线时,问题就来了。
http://s11/middle/60f144b7ga41b9a4062da&690
组织管理定律二:屁股决定脑袋,脑袋服从屁股。
“在其位、谋其政”,这是职业经理人最基本的职业底线,既然如此,当你作为某个职位的管理者时,重要的不是你喜欢什么,你偏好什么,你情绪如何,重要的是,在这个职位,你需要为公司拿到的利益是什么,你需要对下级做什么,你需要对上级做什么,而所作所为的唯一标准就是公司利益,所谓的个人情感,必须放到一边。
换成一句通俗的话,那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脑袋服从屁股”。也就是说,当你身处某职位时,该职位的岗位说明书已经说明了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的绩效考核指标是什么,你该如何做。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按照这种标准去做,至少可以保证底线结果。当自己开始习惯于站在本岗位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时候,所谓“脑袋服从屁股”就变成了一种常识,而现实中有多少人是“脑袋决定屁股,情感决定行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大的问题是,你不合格,即便你再优秀,你也不适合做新岗位的管理者。
回到IMF的案例,在各方争夺总裁人选的时候,表面是在急于推出自己国家的利益代表,本质上仍然要回归到话语权问题,如果本身不具备话语权(包括本国在IMF中的股份),那么即便人选是己方满意的结果,但请不要忘记,投票表决的时候,还需要看董事会的意见,还需要看各方利益的意见。联合国秘书长之所以难当,不是因为官小,而是因为他代表的是职位,不是具体某个人。
于是,便有了妥协。
(未完,待续)
第一领导力中心·北京知行韬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转载、发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我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