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放映室#140看得见风景的英国(上)电影与环境
(2018-07-11 15:58:09)分类: 影视 |
电影表现环境,环境滋生电影,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一直存在,却鲜有关注,本期突破藩篱,为您展现看得见的风景的英国。
英国看得见风景,十九世纪,她是充满黄雾和工业异化感的城市。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的地方。在这百年之中,发生了哪些值得记忆的事情,使英国成为目前世界环保成就极高的国家之一。2006年10月,《第10放映室》剧组应邀前往英国,考察当地的环保成就。在那里,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天气晴朗、人文关怀浓厚的国家。
电影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重视,对于环境保护来说,电影绝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段而已。它能够起到娱乐作用的同时,传达出更具教育意义的信息,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或古老,或现代,或欢乐,或悲伤的电影,来一同体会英国城市自然和乡村的百年巨变。
城市篇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现代城市和电影都得益于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因此城市与电影就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一方面,电影文化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方面,电影反映和记录了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发展变迁;另一方面,特定的城市环境、文化和生活又为电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和题材。而伦敦就是这样一座能够催生电影并且在电影中得到展现的城市。
要了解一个城市,必须看到他的过去,尤其是伦敦这样历史悠久历经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地方。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作为英国强盛的象征,全球经济中心之一的伦敦,它的过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在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让这个岛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然而给英国带来巨大财富和荣耀的工业社会,却也悄悄的种下了环境恶化的种子。
十九世纪,查尔斯狄更斯在他脍炙人口的小说雾都孤儿中,形象生动的描述了伦敦当时的情形,上流社会驾着宝马香车,频繁的流连于舞会之间,而下层社会的人们,就像故事中的主角奥利弗一样,只能体会肮脏贫穷与堕落犯罪。由于燃煤取暖而产生了含硫化物的有毒黄雾,终年不散的笼罩在伦敦上空,让这个城市有了雾都的别称。在这部由罗曼博兰斯重拍的经典电影雾都孤儿中,阴暗忧郁的电影特色调衬托出一个繁盛都市悲哀的另一面。
雾都孤儿这部电影,几乎伴随着电影艺术一同成长。自从1909年第一个版本问世以来,小说先后被改编拍摄近二十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目前最新的版本,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选择了中欧重镇布拉格作为滋生这部电影阴暗氛围的温床,当地的巴兰多夫制片厂,仿照英国伦敦上个世纪的城市面貌,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城市外景,影片的画面风格如同油画,再结合以狄更斯的原著,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故事就像伦敦城内,多年不散的浓雾,浸透了阴郁的气息,波兰斯基继承了原著的现实主义精髓,同时注重表现狄更斯不是蹦出的冷幽默以及骨子里的向上气息。电影虽然展示着雾都的阴暗,但却让所有的观众,都经历了一次光明的教育。
幸运的是,不仅只有狄更斯看到了改善的必要,变化虽然缓慢,但在进行。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是公共责任,
又一个世纪过去了,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使致命的黄色浓雾一去不复返,于是电影中的伦敦也开始改变了,几乎就在一瞬间,这里就成为了哈利波特踏上魔法之路的起点。一切的快速变化,让我们也如同乘上了那辆神奇的特快列车,见证着新时代的开始。跟随故事中将世界一分为二的隐喻设定,我们也随着哈利逃离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开始全新的冒险。
二十一世纪初,伦敦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伦敦既是欧洲最大的都市,也是一个对比分明的城市,历史赋予了他美丽的旧式建筑,优雅地街景和宽广的公园,同时这里也有世界知名的现代建筑杰作繁忙的商业区,以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中心区是伦敦最古老的地方,切尔西和肯辛顿拥有豪华的住宅,精美的博物馆,可爱的街道和一流的商店。这个首都似乎永不止息的向外延伸。740万人在1570平方公里内,找到了生活空间,成功地环境治理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宜居的城市。
尽管英国变化无常的天气早已世界闻名,然而再面对全球性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时,这个狭长岛国所采取的态度和措施却走在世界的前端。举世瞩目的成就,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在拍摄于2002年的电影我爱贝克汉姆中,伦敦是充满活力的清澈都市,两个女孩,一个是白人,一个是第二代印度移民,能如此融洽的谈笑风生,穿梭在大街小巷,而头上是晴朗的天空。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伦敦就开始了旧城改造的一系列工程。这是一个不断繁荣的时代,装修豪华的购物中心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伦敦破败的码头区域,这里变成了新的工业区,拥有自己的小机场和轻轨铁路系统,以前的茶叶仓库也被改建成面向白领阶层年轻人的高档住宅区,渐渐地城市改造和民族融合,是伦敦原本的美景和旺盛的活力更加多元化,那么对于英国人而言,回想起雾都孤儿的城市,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不同的人不同的房舍,不同的景致,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观点,林林总总汇成了这个令人惊异的城市,每到一处都会有新的体验,在伦敦稠密的城市人口内,大量分布着公园,宫殿和博物馆,为喧嚣的大城市提供了休闲的住所,最大的处所是泰晤士河,从格林威治到汉普顿,沿岸的郊区各有特色,这里在伦敦的发展史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再提及英国环境时,印象最深刻的其一是有毒的黄色大雾,其二就是曾经污染严重的泰晤士河。不过到了现在,这条举世闻名的河道,已经旧貌换新颜。最为标志新伦敦的环境改造成功案例,泰晤士河在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影片中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宣传效果。(12min)在电影007之黑日危机中,就有一大段邦德与敌人在河面追逐的动作场景,这段几乎可以被称为风光片的电影段落,带领观众游览了整个泰晤士河沿岸的景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伦敦市区码头经济的彻底衰退,被废弃的港区成为丑陋的棕地,与伦敦这座城市应有的表现力格格不入,对于伦敦来说,城市复兴的重任必须落实到拯救泰晤士河上来,这些改造不仅仅局限于对河道的治理,而更多地包含了对沿河两岸的重新规划和开发,真才是英国城市复兴的重要特点。
泰晤士河的地位与伦敦发展的前景密切相关,经过二十多年来的改造,如今的泰晤士河,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国际地位,国家剧院,国家电影剧院,泰特现代美术馆,莎士比亚圆形剧场的更新,也使得风光秀丽的河岸,成为人们休闲小憩的理想场所。结合电影,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泰晤士河还像原来一样漂浮着污染物,散发着阵阵恶臭的话,向来以潇洒著称的特工邦德,又怎么能够继续保持他那完美的形象呢,
至少已有五个世纪,伦敦使游客和居民如醉如痴,很少有城市能够提供如此多姿多彩的视觉听觉享受,难得有地方能营造出一种情趣,适用各种各样的奇思怪想,但是伦敦的发展史,也代表了一个趋势,那就是全球化范围内的城市化,人口的增加,城市范围的扩大将会使这里面临着更为巨大的挑战。我们知道,气候变化的两大后果,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温的升高,这可能会永久的改变英国的气候,也使得伦敦非常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那么这个城市有什么对策呢?矗立于泰晤士河的入海口的兰河大坝,就是伦敦的回应。兰河大坝于1982年建成,第一次正式启用是在1983年,沿河面看去这些庞大的建筑,如同沉默的巨人,不求回报的守卫着自己的城市。让伦敦乃至整个英国骄傲自豪。
气候变化和城市之间的关联,是至关重要的,伦敦目前所享有的环境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对环境变化的管理,要发生在各个层面,尤其是城市。
塞缪尔约翰逊博士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厌恶伦敦,他就厌恶人生,因为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两百多年后,她的话依然真实,伦敦的过去和现在告诉我们,城市集中了各种资源,因此他可能在某种情况下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决定泰晤士河大坝建造和改进,总是比国际间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方案的谈判容易得多。
在针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上,城市这一级的管理可能会比国家或者全球级别的管理少遇到很多障碍,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英国城市建设的举措和得失,指的后来者研究和学习。早在十九世纪,这里就开始了对工业城市的环境改造运动,而近几年来,城市更新的信测罗已经不再是,旧城里的大破大立,推倒重建,而是强调对文化历史遗存的复原,原住民文化生态的保存。在此基础上更新城市功能,改善人文环境,对城市政府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极其兴奋的机会,通过发展城市环境,树立好形象或
标志,来充分利用开拓者的优势。
在人类二十一世纪向前迈进的过程中,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一点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居住在一个不断城市化的世界里,正是因此,气候变化带来的许多影响,将通过城市体现出来,在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上,城市应当担任主要的角色,对于伦敦这样规模的城市,挑战是巨大的,成就也是巨大的。2012年这里将举办伦敦奥运会,这一全世界范围内的体坛盛世,让全伦敦的人行动了起来,市长利文斯顿更是誓言将伦敦建成世界一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奥运社区重建的模式是当今西方世界进行旧城改造的一个范本。也代表了旧城改造的一种新的理念,社区参与和承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谐共存的城市更新策略。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而并非仅仅是经济挂帅的基本思路,同时强调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这样一来,让伦敦自豪就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证据确凿的事实。*(20min)
能源篇
军情六处的军事秘密基地是否真的就在这个门里面,我们不得而知,隧道内部的镜头也都是摄影棚制造的效果,但确凿的事实是,伦敦在1863年开通了世界上第一班地铁,其后,地下系统逐渐四通八达,丝毫不亚于城市的陆上交通,地铁每天运载的人数比英国整个国家铁路所运输的人数还要多,目前地铁所使用的主要是电力,其中有75%来自核能,从城市规划和减低排放这两个角度来说,伦敦地铁正式代表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方式,城市要更多地使用再生能源,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电力的生产,已经由煤转向了天然气,因为天然气中碳的排放要大大低于煤中碳的排放,这对于减缓伦敦及整个英国的排放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伦敦的地铁网络,占用了城市电力的3.5%,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即使现在有了核能,其安全因素却一直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未来有关能源的问题依然是20年后,用什么来驱动伦敦的地铁网络,
对新能源的强烈需求,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在这一方面,英国的成就有目共睹,爱丁堡大学是英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这里开发的潮汐和海浪能源项目,给人类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带来了无穷的灵感。
海浪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呢?在说到这一点的时候,或许生动地影像资料,比枯燥乏味的数字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影片,完美风暴,简述了六个男人挺身面对海上风暴的故事。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位优秀的船长,比例决定和伙伴驾驶捕鱼船安德里盖尔号去格兰支角,因为他坚信那里会有大的收获,然而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也在格兰支角酝酿着。
面对狂暴的大海,人是那样的渺小与不堪一击,一个个巨浪将他们的期望无情的吞噬,而一路苦苦支撑的渔船,终于在最后的滔天大浪中沉入了茫茫大海。完美风暴中,用电脑特技制作的暴风骤雨能够让观众直观的了解海洋的强大,不过跟家撼人心魄的力量则来自于人类与自然不屈不挠的抗争。
对于大海,我们在敬畏的同时,我们不可避免的存有征服之心,海浪所产生的能量就是目前人类正在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如何才能利用那种压倒一切的力量,为人类造福呢?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水平,用血肉之躯在惊涛骇浪中进行实验的代价过于昂贵,因此爱丁堡大学设立了模拟实验室,通过精确diannao控制,这个巨大的水池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海浪模式,让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利用捉摸不定的大海的能量。
研究人员手中的木质物件,名叫鸭子,是1974年在爱丁堡大学的实验室里发明的,他能够像鸭子一样将头伸进水里,通过频繁的运动,采集海洋中的能量,20多年来,鸭子经过无数次更新,演变成目前这种更加精确的科技装置。爱丁堡大学里分流出去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借鉴了鸭子的成功经验,制造出庞大的海妖装置。这个发电机类似于四节相连的火车车厢,目前已经在欧洲投入使用。
汽车尾气已经成为温室效应最大问题之一,爱丁堡实验室,采用活用液压来减少对尾气的排放。既然说到汽车,007系列影片通常会对汽车的性能做到极尽夸张,足以令每位影迷热血喷张。007之择日再死中,邦德与匪徒在冰雪天地里,进行的你追我逐的超级车战,是电影的高潮部分。然而对于这样大场面大制作的电影,却有人从环保的角度提出了质疑之声,让我们仔细回想一下,有哪一部007电影没有枪战和爆炸这样的肆意破坏环境的内容呢?
不过对于007之择日再死中,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其实对于新能源的迫切需求,也在电影里有所体现,故事中的最大反派,正是打着利用太阳能的旗号,来进行他罪恶的阴谋。(34min)
自然,恶人最终会得到应有的报应,虽然电影是虚构的,但是对于干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却来自每一个生活在现实当中的人们。
目前英国所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中,除了海浪和潮汐之外,风能也占有极大地比重,在爱丁堡和格拉斯哥之间就有这样的一个庞大的风田。布莱克罗,宽广的地平线上,矗立着54根巨大的风车,给这片原本废弃的煤矿,带来了勃勃生机。布莱克罗的意义,并不全在风车田本身,而是在于将新能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相结合,在创造视觉美艳的同时,向人们传达对于未来的信心。布莱克罗的风车能够根据风向和风速自我调节,但是他的主要部件并不复杂,令工作人员骄傲的是其实是整个风车田复杂而精确的控制系统,目前全英国有137个大小不一的风车能源项目,每年能发电2035兆瓦,据说,如果布莱克罗扩大三倍,就足以提供整个格拉斯哥的电力。
风能是目前最经济也最切实可行的可再生能源,所以适用范围很广,伦敦郊外的绿园科技开发区之内,就单独矗立着
一座高达87米的巨型风车,这个风车除了经济和切实可行的好处之外,也在视觉上让人震撼。
不知不觉之间,风车田已经成为英国电影中不可忽略的点缀,在这部拍摄于2006年的喜剧电影驾驶课中,年迈的演技派明星,朱迪丹琪和自己的忘年交鲁伯特格林特汽车从苏格兰一路开到了苏格兰的爱丁堡,在这一段神奇的旅途之中,陪伴他们的就有一片巨大的风车田,让人过目不忘。
英国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中,还有一小部分不可忽略的贡献,来自微观发电,那么什么是微观发电。这样一个小型无声的风车,安装在住户的屋顶上,就能够给家里提供电力储备,仅仅使用四年,就能收回原本就不算昂贵的成本。目前英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广这样的微观发电方式,让每个人都作出一点贡献。(40min)
社区篇
今天我们再谈到城市的时候,不免说到社区,社区是一个城市风貌的体现,与城市规划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不同社区德共存也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和创造力,这一点,在电影跳出我天地里有着明显的体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男孩比利的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小儿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就送他去学习拳击,但是比利却悄悄地对芭蕾舞产生了兴趣,于是他背着父亲,跟一群女孩子开始了练习。
跳出我天地是男版的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比利一家人生活在矿区,在他的父亲看来,自己的孩子,应当去踢足球或者学拳击,但是比利却选择了与社区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芭蕾舞,而且他凭借着惊人的天赋,大家的支持。跨越了明显的社区界限,表示出英国不同阶层的融合,不同生活方式融合的努力。
跳出我天地的故事告诉我们,社区的故事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让一个拥有先进理念的社区活过来。
在伦敦的西南部,有个名叫bedzed的环保社区,尼克尔是土木工程师,也是bedzed的居民,自从住进这里开始,他的生活方式就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因为小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抱着节约能源,降低排放的目的而使用的,所以尼克尔有意识的选择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他的屋子里没有空调,因为整个社区是利用屋顶上的这种五颜六色的充满童趣的烟囱般的通风装置,达到根据风向自我调节保持空气流通的目的的。尼克尔也不需要暖气,因为这些深蓝色的玻璃,看似为了艺术而装修,其实却是,能够采集太阳光的能源板。(44)
让我们离开英格兰,到苏格兰看一看,在这里,社区环保意识已经升入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麦肯锡夫妇在格拉斯哥附近的克莱德河岸住宅区,居住了超过五十年,这里所使用的热水和供暖设施,建立在社区单独使用的基础上,通过回收废弃燃烧加热,只需要两个燃烧炉和一个发电机,能够提供500户家庭使用,和传统的供暖方式相比较,这种方式能够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降低成本,从启用社区供暖开始,麦肯锡夫妇的取暖和热水费比过去整整降低了一半。克莱德河岸的居民对此非常满意。
让我们回到最初,我们曾经说过,电影文化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方面,电影反映和记录了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发展变迁,同时,特定的城市环境,文化和生活又为电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和题材。
城市要适应气候变化,从一个层面上来讲,适应是指保证城市的基础设施而且建立适宜的工作框架,使城市最大程度的不受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适应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文框架,运用每一种可能的方式进行气候变化的宣传,这一点,电影就做得很好。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商业上,还是艺术上,英国电影都闻名于世,尤其英国喜剧是最具影响力的类型之一。
影片诺丁山把英国轻松悠闲地生活方式表现成为相对光芒四射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更为优越的一种选择,这很像是英国面对全球性问题时的态度,一方面,这个国家在吸取过去的养分和教训中茁壮成长,但在另一方面,他也面向未来,不停地进行改变。那么对于目前的我们而言,
这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气候变化,人人有责,这已经不是一句乌托邦式的口号,在英国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成绩,明显的进步,由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将会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结构和功能转换将成为组织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从电影中看英国对城市功能的改造,对新能源的利用,以及社区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这些影像能够通过非说教的方式让我们体会一个看得见风景的英国。不过这些只是一部分,英国的田园气息浓厚,自然环境优美,这些在电影中又会有什么样的反映呢?
注:这一期好无聊啊。。。。。
后一篇:#读书#论衡-累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