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放映室# 106傲慢与偏见
| 分类: 影视 |
http://www.565656.com/pic/album/2012/11/26/63489538800710589907355041.jpg106傲慢与偏见" TITLE="#第十放映室# 106傲慢与偏见" />
文学名著以其超越时空的震撼影响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无价的瑰宝。作为一种范本,文学名著对于电影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早在1957年美国电影研究家乔治·布鲁斯东就以充分的证据论述‘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是最有希望获得金像奖,并且在经济上艺术上同样成功。’在中外电影史上,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来的电影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也为电影产业和电影艺术创造了功不可没的辉煌。文学名著耀眼的光辉和持久的文字魅力从电影起源开始,聪明的电影人便注意到了这些文学名著的巨大艺术价值和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吸引了无数的电影制片商对她的商业投机,同时也勾起了影视导演们把文字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进行再创造的欲望,他们开始把一部又一部的文学名著改编为电影剧本加以影像,并把它们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电影依靠文学名著的精髓进行视觉艺术的再创造,而名著则是给予文字的内涵于电影,电影用它独有的科技为持久不衰的名著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了观众和读者,给没有生命的纸和字以鲜活的力量。虽然电影可以把固化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影像,可以使人没有距离感的观赏,但是文学名著其本身却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记,这也为影视的再创造制造了相当的难度。因此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常常成为褒贬不一的争议之作。电影与文学名著自然也就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很多被改编成电影的文学名著经过镜头的洗礼它们焕然一新,在原著原有的灵魂之上赋予它流动的生命。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的杰作,在这部作品里简·奥斯汀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这部作品在多次改编为电影之后更是增添了几分艺术魅力。
旷代才女——奥斯汀
简·奥斯汀可能从未曾想过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世界文坛的巨著,并倍受读者的亲赖。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奥斯汀和她的姐姐与她的其他兄弟一样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从小就被其父母鼓励去阅读文学以及写作。现实生活中的奥斯汀就像她自己的成名作《傲慢与偏见》中描写的差不多,尤其是书中提到的班纳特姊妹伊丽莎白与珍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样相互依偎,两姐妹一生都未曾结婚,他们守护着家庭并且看顾着彼此。
十一岁的时候奥斯汀便开始认真的写作,一生总共有六部作品。她小说中的主人翁及中心人物多为女性,由各个女主人翁本身或周遭人物所谈论的话题和日常琐碎的对话以及繁复的家务事描述为叙事的主体,在她的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奥斯汀当时的历史背景,机智的对话和反讽描写手法是她最擅长的。一生过着平淡生活的她交友对象也多是家族成员或是周围邻居,但对照她的经理、家庭背景以及交友圈和她极具戏剧张力的小说,可以看出她的故事题材往往来自她平凡的生活中不平凡的敏锐观察力。
这位才华洋溢的女作家曾经流传过几段未竟的恋情,在1795年奥斯汀结识了一位出色的英国三一学院的毕业生汤姆,两人一同参加了几场舞会后彼此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然而对方家里的极力反对迫使一段刚刚萌生的爱情草草的结束。从此以后,她便逐渐内敛自己的感情,后来奥斯汀又遇到一位年轻人,但是女作家的这一次的爱情终究未成正果,由于这位不知名的年轻男子的英年早逝使得她伤心欲绝从此不婚,并将所有的悲伤与失落都寄托在文字上面。或者可以说,这位女作家笔下的主人翁所经历的悲喜就是她的亲身经历吧。
也有过传言说奥斯汀曾经有过门当户对的对象,这个人可能是军人、可能是牧师或者其他什么人,但都是有了开始却没有结果的爱情悲剧。尽管关于简·奥斯汀的情史众说纷纭,所有的故事也都被她用笔记录在自己的私人日记和信件里,但是这些证据和真相都在她过世后被她的姐姐烧毁无人能知。所以奥斯汀的感情故事便成为了永远的谜团,我们也只能是通过她的小说感受她的人生经历。
在1811年奥斯汀完成了《第一印象》的写作,后更名为今天的《傲慢与偏见》。有学者认为这是她与汤姆的恋情告终,并且因为在汤姆家为她举办的舞会中被冷落而显得孤独落寞的场景重现。也许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场景才成就了这部文学名著最初的创作冲动。
http://img5.duitang.com/uploads/item/201505/09/20150509195622_xH5kf.jpeg106傲慢与偏见" TITLE="#第十放映室# 106傲慢与偏见" />
怎样的傲慢与偏见
‘但凡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就是原著《傲慢与偏见》开篇时的一段话,也就是从这段话引出了一场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充满等级观念的英国关于爱与价值的经典故事。
生活在英国乡村的中产阶级班纳特家的五姐妹都已经长大成人,母亲盘算着快点为她们找到理想丈夫,而备受父亲疼爱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却只想保持现在的独立生活。每次小镇上刚搬来的年轻单身汉都会被其母亲看作是自己某个女儿应得的财产,富有的彬格莱先生就是她最新的一个目标。
在一次舞会上班纳特夫人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彬格莱及他的朋友达西先生,出身高贵的达西看样子并不关心与普通人的社交,并且十分不喜欢班纳特夫人及她的两位小女儿。伊丽莎白无意中听到达西对当地社交界的蔑视以及对她傲慢的态度,从而对他产生了偏见,男女主人公由此开始了一轮傲慢与偏见的激烈情感交锋。
从名著到电影
http://cdn.iciba.com/news/2015/0506/20150506103847417.jpg106傲慢与偏见" TITLE="#第十放映室# 106傲慢与偏见" />
自电影诞生以来文学名著以及畅销小说便不再是仅限于印在纸上供人享用的精神食粮,有声有像的电影成为了文字内容的另一种活生生的诠释,但是绝不是替代。我们可以根据一部文学名著来改编成一部电影,可是至今为止却还没有因为一部好看的电影而转化为文学名著的。
其实作为电影制片商来说,他们选择把名著改编为电影在票房与盈利上是一种很取巧的方法,因为这些名著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它们的与生俱来的名气已经成为名著电影日后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可以借此来赢得更高的票房。
从受众心理学上讲,通常观众喜欢看自己熟悉的好奇的东西。其实名著本身的内容对于观众来讲已经是很熟悉了,大多数人看这些名著改编而来的电影其实都是抱有一种好奇的心理,那就是文字与视觉到底谁更加出色。
很多这样的影片都无法超越原著,可以说这类影片虽然被搬上大银幕,但是在读者和观众心里却仍然远不及一本书的重量。很多经过名著改编的电影都没有达到预期的艺术欣赏价值,因为要想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超越几十年,甚至是成百上千年的文坛巨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于名著改编而来的好与坏、褒与贬很多人还是持一杆天平来平衡二者的关系。
《傲慢与偏见》就曾两度被改编为电影多次改编为电视剧,可以说是影视制作商们炙手可热的商业投机,历史可以证明它的确是票房的保证。
生活流或英式场景
这部以女性题材为主题的小说在1940年和2005年被拍成电影,在众多的电视剧版本中1995年由BBC全力制作的作品最深受观众的欢迎,也是被誉为最经典的《傲慢与偏见》。其中1940年的版本由好莱坞制作完成,2005年和1995年的电视剧则是由全英国班底制作完成。
其实从美国与英国制作出来的作品来讲在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开篇就体现的极为明显。1940年的《傲慢与偏见》的开篇是一个清晨在小镇的衣帽店里,结构布局十分紧凑。而其他两部由英国制作的影视剧却是在宁静清新的早上,伊丽莎白独自一人在田间享受自然的英伦美景。前者很有美国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感觉,第一组镜头就是小镇的集市,镜头的安排非常紧凑;而后者则是悠闲的英国乡村鸟语花香。
无论他们是在小镇上的集市还是乡间田园,最后都是回到了班纳特宅院听班纳特夫人对班纳特老爷喋喋不休的谈论那位新搬到小镇上来但仍然是单身的彬格莱先生,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金钱地位与爱情婚姻的博弈
在19世纪的英国父母们最紧张女儿们的终身大事,简·奥斯汀通过描述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婚姻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观爱情观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思想: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理想婚姻的基石。
夏洛蒂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她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回答。‘但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婚姻当作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是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至于挨冻受饥,她现在就获得了这样一个储藏室了。’这段话真是无比深刻地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
在这部书中尽管人物描写很多,人物关系又显得有点复杂,但是作者安排得非常巧妙并且主次分明。在书中描写的四桩婚事中,作者用另外三桩婚姻从不同的角度来衬托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美满婚姻。
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轻佻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管教,只知道追求外表潇洒给她献殷勤的男人,因此被风度翩翩、生活浪荡、债务缠身的韦翰所利用还与他私奔。在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男女私奔的行为败坏了家门名声,如果这种事情被传出去恐怕班纳特家的名声和她的姐妹的终生大事都会被牵连。在紧要关头达西先生为了使自己爱的人以及她的家人不受到伤害,慷慨解囊帮助班纳特家走出了困境。
相比之下,姐姐简与彬格莱情投意合互相倾心,虽曾经受到彬格莱妹妹的干扰以及达西的劝阻,虽然也颇费周折地才走到了一起,但也算是好事多磨有情人终成眷属。
关于傲慢的一偏之见
达西正直善良、相貌不俗、有地位、有财产,先是他的傲慢才招致了伊丽莎白迷失了对真爱的判断。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遭到对方的拒绝,而后达西不离不弃对她的感情越来越深,达西明白到爱一个人必须为她付出和牺牲才是真正的爱。他为了伊丽莎白不惜放下他那高高在上的态度和优越感,他一掷万金为伊丽莎白私奔在外的妹妹举办婚礼,事后还刻意不让伊丽莎白知道。达西对伊丽莎白的付出总是默默的,并且还是不求回报的,达西不仅在语言上表达了他对伊丽莎白的爱,更重要的是他的行动也证明了他的真心真意。最终他的行动和诚恳的态度深深的感动了伊丽莎白,几经风波后伊丽莎白终于从傲慢与偏见的迷失中走了出来,与达西共同走进了幸福的殿堂。
伊丽莎白从发誓不嫁达西到后来又那样深爱达西,聪明美丽自信的她面对权势绝不低头,正是因为如此英俊潇洒的富家子弟达西被她深深地所吸引着,但是达西的傲慢使得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严重的误会和偏见。因为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
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经典
其实,翻拍本身就是对经典内容的一种肯定和依赖,是不可以取代的。就如同达西与伊丽莎白初次见面时对伊丽莎白的评价被其听见的场景一样,几乎每一部关于这部小说的影视剧都会重复利用这组场景,而几乎完全使用原著中原有的对白。
舞会的场面也是每个版本必须的,而且是大场面的一组镜头。然而多部电视剧电影中描绘的这一场景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老套形势的运作。
尤其在1940年的版本中第二场舞会上达西先生看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仪的伊丽莎白与柯林斯共舞。
唯独2005年的新作不仅场景布置得富丽堂皇,就连每一个群众演员的服装都非常的得体高贵,何况是众人推崇的主角们呢。在这一次跳舞的场景中灌入了导演创新的手法,在舞会上伊丽莎白与达西两人共跳一曲并在互不相让争锋对峙的激烈言语中跳完,这其中旁若无人的状态使影片立即得到升华,故事情节也在缓慢舒缓的节奏上使冲突更加明朗化。
时代的解读:电影演绎原著
比较三部影视剧作品改动最大的当属好莱坞的力作,他们不仅把书中的包尔夫人改编成了帮助促成主角婚姻的正面人物外,还给原著中本身没有婆家的曼丽一个很好的归宿,这种戏剧性的皆大欢喜是好莱坞作派的明显特征。虽然改动较大,但是给观众带来的却是轻松和愉悦,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尽管新版的《傲慢与偏见》有相当多的可圈可点之处,但华丽的场景出色的美工还有优美典雅的音乐,让我们沉浸在那个古老年代,再次领略了纯英国文学衍生出的深厚魅力。不过电影的表现手法依然过于直白,小说中几个重要的聚会和交谈场景都被保留了下来,但却依然没有抓住作者微妙的神韵。(比如伊丽莎白因为误会达西要拆散她姐姐美好姻缘而与其争吵,为了表现伊丽莎白的愤怒,让她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对达西讲出“就算世界上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那样不得体的话来,与原著本身的含蓄相当的不符。)
相比较美国影片,英国影片具有更加清澈的情节起伏,而美国影片则一向是以功利性的巨大转折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虽然前者看起来似乎有些平淡,但却更适合诠释这种历经时光洗刷的经典题材,也更适合在细腻温情中体现智慧与浪漫的《傲慢与偏见》。
剧组特意安排了许多与原著有关联的情节(比如将故事发生的时间确定在1797年,这也是为了纪念这部名著的作者,因为她在该年份完成了小说的初稿),影片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文学界和电影界不小的波澜,对其改编的好与否至今仍是褒贬不一,但是其创造的视觉艺术价值是绝不可否认的。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那行云流水般的长镜头。
最鲜明的有两处,一个出现在片头的班纳特宅院,这组镜头从伊丽莎白走进镜头开始摄影机紧紧跟随伊丽莎白的脚步,把一个英国乡下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以及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长镜头也展现了英国乡村宁静、优美、和谐的气氛,使人透着镜头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的确是视觉上的享受。
另一个则出现在尼日斐花园的舞会上,依然是伊丽莎白周转在并不十分轩敞的室内空间,晃过一路的衣香鬓影莺声燕语带出形形色色人物素描,最后再由伊丽莎白而止。整个画面如圆舞曲般轻盈流畅一气呵成,犹如一幅华丽的画卷。
新版影片完全由英国投资制作,影片的主演和幕后的工作人员也都是来自当地的最优秀的电影人,导演乔-怀特之前较多的活跃在英国的电视制作领域,他也曾凭借其最新执导的一部电视剧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他也曾拍摄过两部电影短片,本片是他的长片处女作。虽然影片上映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剧中的表演风格过于现代被保守的评论家批评为对经典名著的玷污,但却获得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热烈追捧这也是事实。影片不仅在票房上获得不俗的成绩,更在当年美国电影金球奖和奥斯卡奖上出尽风头,一举拿下最佳女配角、最佳配乐等多项大奖提名。
此片英伦的整体风貌非常饱满,已经很尽力的去演绎书中的原貌场景和人物造型,唯独有些不同的就是与19世纪等级观念严重的社会下相比,人与人讲话的语气也可以显出地位的不同。由于这个剧组的年轻力量使得这一版本的现代感十足,对那些古典高雅的英文语气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反而显得朴实亲切。
这一方面,1995年BBC所拍摄的版本就非常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机智风趣略显高贵的英式英语马上就把人拉到了19世纪。而1940年美国人拍摄的影片,语言特点就很接近美国人的说话习惯。因而,这一版本也就是美国的《傲慢与偏见》。
扮演戏中女主角的凯拉-奈特莉充分地表现了伊丽莎白的桀骜不驯和心地善良的形象,与其以往的作品相比凯拉-奈特莉的演技有了明显的提升,年纪轻轻的她在短短的几年里从《加勒比海盗》里的花瓶般的海盗公主蜕变到如今奥斯汀巨著里的那个机智风趣但又不乏细腻感情的伊丽莎白。我们可以预见,年轻的奈特莉的演艺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影片有一个情节是伊丽莎白收到叔叔的一封来信,信上说她的妹妹失踪了。在当时的拍摄现场一名演员在这里搞了一个恶作剧,他用一张相同大小的纸条代替了道具信,并在上面写道“这是一封错误的来信,但你不要笑我们在拍摄中”。凯拉-奈特莉先是非常吃惊,但她很快就调整了过来表现出十分悲伤的神情,这和导演的要求十分契合,这个镜头也被保留在了影片之中。
饰演男主角的马修-麦克菲迪恩则卖力地呈现着达西先生的深情忧郁和他那温文儒雅的翩翩绅士形象,在此片开拍前人们曾经怀疑这位年轻的小生是否能够成功的表现出达西这个角色,这是因为他的前辈们劳伦斯-奥利佛和柯林-弗斯演绎出的这个角色确实很经典。然而,马修并没有刻意模仿他的前辈们,相反他采用了新的手法去重新塑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达西先生形象。
大团圆:古典爱情的完美结局
伊丽莎白的父亲是影响她思想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最尊敬父亲。理所应当的在与达西先生结婚这件事情上与父亲详谈,她并没有征求母亲的任何意见。不过向班纳特夫人那样做是滑稽可笑,整天以神经痛作为烦恼的借口,又经常在众人面前出丑的世俗女人而言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只剩下高兴和献殷勤。伊丽莎白在书房与父亲的谈话给了伊丽莎白精神上的巨大鼓励和坚定了信心,同时伊丽莎白的话也深深地打动了班纳特老爷,从而接受了举止优雅善良可信的达西,幸福的一对有情人从父亲的书房走出,故事也从这里接近了尾声带出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四桩婚姻深刻地反映了婚姻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观念,作者将伦理道德准则隐含在爱情故事中来演绎入情入理,使读者获得了启示:没有爱情的婚姻不会幸福,只追求情欲和金钱的婚姻也不会长久。
奥斯汀在以其女性细腻敏锐的观察力、自信的道德意识和不畏权利的胆识,在书中以浪漫委婉的手法痛斥了社会的假、丑、恶,歌颂和宣扬了人性的真、善、美。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谈到奥斯汀的时候把她高高放在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序列之中,那是因为只有奥斯汀能够把那纠葛不清的爱情描写的如此精湛而富有喜剧色彩,也只有她能够把自己的小说比作“在三寸象牙上细细作画的同时,更能够让人感悟到一些完美的创口。”这部作品虽然没有酸甜苦辣一并冲上鼻腔的劲爆难挡,但是却处处洋溢着机智幽默和盎然情趣,反映了作者本身对人性透彻的理解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追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