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放映室# 93金刚(上)骷髅岛:失落的世界

分类: 影视 |
2005年底,曾经以《指环王》系列电影震撼过全球影迷的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又以一部《金刚》再次让全球影迷为之欢呼。这部长达187分钟的电影,翻拍自1933年的同名电影《金刚》,相比当年堪称刀耕火种的原始特效技术而言,2005版《金刚》中以数字特技制作的巨猩金刚,几近完美地诠释了当今电影技术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2005年版《金刚》已经不是第一次对1933年版《金刚》进行翻拍的电影了。自从《金刚》这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在1933年大获成功后,在7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数个国家翻拍过至少12部直接以“金刚”为主角或片名的电影。在这些翻拍的金刚电影中,较为有名的有以下几部:
拍摄于1933年的《金刚之子》,出自《金刚》导演之一的厄内斯特·舒德赛克之手。故事延续了《金刚》的内容,讲述的是导演卡尔在金刚死后又回到了骷髅岛,发现了小一号的金刚——金刚的儿子。这部影片算是最正宗的金刚续集,但可惜无论在票房上还是口碑上都远不如前作。
而拍摄于1938年的《恩杜的金刚》,则是来自跟风的日本人。这部拙劣的模仿作品根本不值一提,唯一能够使它不被人们遗忘的原因,是这部电影歪打正着地催生出怪兽电影史上另一个著名怪兽——哥斯拉。随后在60年代,日本人又多次翻拍金刚电影,每次都执着地让美国的金刚和日本的哥斯拉混战,而且还狡猾地在日本和美国上映不同版本——日本版本的结尾是哥斯拉战胜了金刚,而美国版本的结尾则是金刚战胜了哥斯拉。
1976年的《金刚》则是在2005年版之前被公认为最正宗的一部《金刚》翻拍作品,不过在这部电影中,金刚与时俱进地将攀爬对象从帝国大厦改为了世贸双塔,让《金刚》影迷们都大为不满。本片获得了1977年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但除此之外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很失败。
对于全世界热爱《金刚》电影的影迷们来说,1933年版的《金刚》虽然无法和后来的金刚电影比拼特效场面,但它所带给观众的新奇和欢乐,却是永远都无法被取代的。而在这些影迷中,就有2005年版《金刚》的导演彼得·杰克逊。
对于1933年和2005年版金刚,这两部影片注定将会在电影史上成为经典的电影,我们特地以两期节目来隆重呈现,金刚电影中的诸多奥秘。上是骷髅岛,下是帝国大厦。
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神秘岛屿,传说那里生活着人们从未见过的巨兽,那些试图探其究竟的人们,都有去无回,还有比这更吸引冒险者的地方吗?这样只能存在于电影中的秘境,就是电影金刚中的重要场景,骷髅岛。
虽然在视觉效果上,堪称登峰造极的2005版的金刚再次掀起了全球观众对于怪兽电影的热情,但不可否认的是,1933年版的金刚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仍旧是不可动摇的。这部拍摄于70年代的黑白电影,不但入选美国百年百部最佳电影行列,还被美国国家档案馆作为重要电影文物收藏。特别是对于怪兽电影而言,虽然1933年版的金刚并不是第一部怪兽电影,但他却是这类电影的创始者和行业标杆。
1933年版金刚的导演梅利安库伯和厄内斯特书德赛克都是野外狩猎爱好者和野生动物纪录片导演。两人都分别到过非洲和亚洲丛林,曾经亲自和老虎狮子面对面,对于这样的两个人,拍摄一部最伟大的野外冒险电影,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梅立安和厄内斯特身上的特殊性,在制作金刚时起了关键作用,作为拥有丰富狩猎经验的老手,两人都有着野外探险的经验优势,因此电影故事自然在这方面大做文章。按照美国人的一贯思维,设定在了南太平洋某个地图找不着的地方;为了增加这个小岛的神秘色彩,还为它起了个颇为吓人的名字,骷髅岛。岛内风景也采用美国人最喜欢的热带丛林设置;不但有未开化的野蛮土人,充满热带风情的土著仪式,还有大部分出于想象的所谓的土著风情。当然,这样的小岛上,如果仅仅只有土著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够大够凶猛的野兽,在英国著名作家亚瑟柯南道尔爵士的惊险幻想小说《失落的世界》里怪兽们是恐龙,那就在这个岛上也放上一堆恐龙,为突出诡异风格再外加巨蟒跟巨型怪兽,至于电影的男主角,一个狂烈热爱好狩猎的电影导演,根本就是二人的翻版。外加一个美艳无比的金发女郎,还不停的尖叫和扭动。
有了上面这些乱七八糟的商业元素,本片的大体剧情自然就出现了,男主角为进行一次终极探险,并利用其取材创作出一部终极冒险电影,携带影片女演员跟一干狩猎者去传说中的“骷髅岛”探险,然后与岛上的野蛮土人和生猛的怪兽们来番殊死搏斗。
如果骷髅岛的故事仅仅止步于探险队在这个失落的世界里冒险的经历,那么也许不会有金刚,这个著名的电影怪兽了,导演梅丽安和厄内斯特,在编剧爱得格华莱士的帮助下,他们讲股市的重点,放在了骷髅岛终极怪兽巨型大猩猩金刚身上,正是有了这只大猩猩,这个烂俗的三流探险故事才开始向着电影史上的不朽地位进发。
为了更加吸引观众,编剧还给这位史无前例的大猩猩加上了一些感情元素,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兽性元素,以此来产生片中女演员这一角色与金刚之间的所谓的互动。于是故事的女主角,就顺理成章的被土著人抓去,当作祭祀金刚的祭品,然后金刚抓走了美女,猎人导演开始率领众人营救,其间穿插大猩猩大斗霸王龙等其他怪兽的激烈场面。然后是英雄救美和脱逃金刚的追杀,最后金刚不敌人类科技被抓到纽约进行展览,结果脱笼而出,在城市里肆虐,最终被人类的先进武器飞机消灭。怪兽之灾烟消云散。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在剧情上可谓天马行空,甚至可以说是胡编乱造的故事,在骷髅岛上的部分明显借鉴了英国著名作家亚瑟柯南道尔爵士的惊险幻想小说失落的世界,这本出版于1812年的小说讲述的是18世纪,一队英国探险家来到南美丛林,寻找到一块与世隔绝的土地,在这块外人无法进入的高地上,时间和进化论似乎都失去了作用,到处都是已经灭绝的巨大恐龙和史前怪兽,于是探险家开始和怪兽恐龙展开搏斗,经过惨重的牺牲,最后成功的将恐龙的活体标本带回伦敦。
曾经创造出著名的侦探形象
的夏洛克福尔摩斯的英国作家,亚瑟柯南道尔爵士,写出的这本经典小说,在科幻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于日后的科幻电影创作影响深远,我们在无数怪兽电影的背景中,都可以看到这个失落的世界的影子,2005年版金刚,在主要剧情上,几乎照搬了1933版金刚,但导演彼得杰克逊,还是在一个细节上对失落的世界的一书,进行了致敬。
在1933年版的金刚中,当援救女主角的探险队,打开了石墙大门后,就直接进入了骷髅岛,而在2005年版的金刚中,探险队还需要放下吊桥越过深渊,才能进入骷髅岛,而这正是失落的世界一书中,探险队进入到失落的世界时,所采用的方式。
2005年版金刚在剧情上,基本忠实于1993版金刚,不同的地方在于,2005年版金刚在影片一开始,增加了部分剧情,这些增加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老版金刚电影中并没有交代的导演卡尔和女演员安戴璐的背景故事,通过这些新增加的剧情,导演皮的杰克逊不但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刻画,还利用这一机会在不少细节上,对1933年版金刚进行了致敬。
在刚才二人对话中所提到的女演员费瑞以及导演库伯就是1933年版金刚的女主角和导演,导演彼得杰克逊在这段新增加的剧情中,巧妙的利用这种方式,对老版金刚电影进行了致敬,那些喜爱老版金刚电影的观众看到这里时应该都会对导演彼得杰克逊的这一小小伏笔会心一笑。
在这个大银幕上的虚拟世界里,虚构人物导演卡尔,和真实导演库伯终于用这种方式得到了某种交流。导演彼得杰克逊,在2005版金刚中,还夹带了不止这一处私货,在影片中的这一段落里,导演卡尔在船上拍戏的场景中,女演员安戴璐和男演员表演的对手戏,其实就是,
1933年版金刚中女主角和冒险号大副在船上对话的情节,甚至二人的对白,都和老版一模一样。

最为故事中的主角,一只大猩猩,怎么才能变成终极怪兽呢,最为电影史上最好的创意之一,导演和编剧只是简单的让它长的和恐龙一样高,就创造出了这个怪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银幕形象,金刚作为不朽的怪兽代表,以其拟人化的特性和无比的威力,深深的吸引了观众,随后更是影响了全世界的电影爱好者,不过有意思的是,随后各国的金刚跟风电影层出不穷,但这头大猩猩的实际尺寸其实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
以1933版金刚为例,由于1933版的金刚基本上是像人一样直立行走,所以在体型比例方面很成问题,资料号称金刚这只大猩猩,身高是50英尺,约15.5米,但是电影里金刚却和单算身高其实还不足六米的霸王龙差不多高,而拍摄金刚抓美女镜头的那只模型手却长达8米,和人体比例比起来又明显的过于巨大,这种比例上的穿帮,和当年的电影的拍摄技术限制有关,因为采用了逐格摄影和模型结合的拍摄技术,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特写镜头和全景镜头中金刚尺寸差异是如此巨大的问题。而怪兽电影作为B级电影的一种,低成本就是他的最大特点,后来跟风的金刚电影,因为成本限制,也都没有在这个方面进行考证。大都人云亦云的沿用了1933版的设定,因此也都奇怪的出现了同等毛病,一直到了2005年版的金刚,由于电影将金刚设定为类似于现实中的银背大猩猩那样四足行走,同时由于数字特效技术的进步,这只用数字特效营造出来的巨型猩猩在银幕上才看起来毫无破绽。
当金刚与霸王龙蹲坐在一起时,观众才能够信服的感觉到金刚确实十分巨大。
一只巨型大猩猩爬上帝国大厦闹纽约的故事,对于上世纪30年代而言,不可谓不冒险,但事后证明这个大胆甚至可以说是胡编乱造的剧情设定非常的吸引观众,其实对于观众而言,到电影院去看B级片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娱乐,而这种娱乐性商业电影,最大的目的也就是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所以这个在当时看起来,很大胆的故事之所以能让电影观众趋之若鹜,说到底还是因为看着新鲜,而能够做到让观众在视觉上觉得新鲜,影片的视觉效果,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届,在技术方面最领先的正是野生动物纪录片,包括慢动作镜头这类的新奇特效,最早就是出于野生动物纪录片,而一般电影在技术上,却要慢纪录片半拍,直到金刚之后,情势才逐渐反转过来,作为富有经验的野生动物纪录片导演,梅立安和厄内斯特自然将许多先进的拍摄技术应用在了金刚之中。
为了让金刚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电影采用了模型和逐格摄影结合的技术,用来拍摄1933版金刚的原始模型现在是2005版金刚的导演彼得杰克逊的收藏品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粘贴在外面的兔毛都已经脱落了。只剩下这个可以活动的金属骨架,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将看到金刚的原始模型,是如何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模型和逐格摄影结合,就是讲静态的可活动模型通过一点点改变其动作,用胶片一格一格的拍摄下来的,然后再将这些画面,用正常的美妙24格的速度回放。这些动作在银幕上就会贯穿成一段动态影像,就当时而言,逐格摄影技术属于高精尖技术,工作量大且需要摄影师和导演对动物的动作有着深刻的理解。
正是导演梅立安和厄内斯特对于野生大猩猩的了解,金刚在影片中的动作,才显得相对流畅和真实,同时出于电影语言表达的需要,金刚模型的面部表情也是可以变化的,以便用来拍摄特写镜头。我们可以在电影中看到,虽然是用原始的模型技术拍摄的,但老版金刚的面部表情仍然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
,已经直接参与进了影片的叙事,在这个著名的金刚大战巨蟒的段落中,拍摄起来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逼真的体现巨蟒的动作,因为相比于金刚的动作而言,巨蟒躯体扭动缠绕的动作,如果在设计上出了问题,观众会很容易看破这个镜头,虽然对于已经被电脑特效技术在视觉上轰炸的有些疲劳的现代观众来说,这段金刚大战巨蟒的段落粗糙简陋,但对于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观众而言,这个场面无异于我们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战的感受。
1933年版的金刚,在影片拍摄技术上面的创新应用,
还有著名的金刚大战霸王龙的场景,通过原始的光学合成技术,影片巧妙的将真人演员与逐格摄影拍摄的模型影像剪接在一起,当然已观众现在的眼光而言,这段特效画面还是很粗糙,由于技术限制,真人演员必须待在固定的一个地方不能做出超出范围的动作,但考虑到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技术,我们可以这么说,金刚是当时承前启后集所有先进电影技术于一身外加创新元素的高科技电影。
即使是对于部分现代电影观众,这一段金刚大战霸王龙的场景,也能让他们感到新奇,由于逐格摄影拍摄的模型,一般无法做到美妙拍摄24格的画面,所以在动作上,多少会有一些不流畅,而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当霸王龙和金刚打斗时,他的尾巴是在流畅的甩来甩去,在当年技术条件限制下,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不厌其烦的仔细调整模型外,还要对各种野生动物的动作,有着深刻的了解。在电影技术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年代中,正是电影技术人员凭借着聪明的头脑和灵活的动手能力,才能够做出技术如此原始,而效果又如此逼真的电影特效。
2005年版的金刚中也有这段,著名的金刚大战霸王龙的场景,由于现在电影视觉特效技术,已经发展到只有想象力才能限制到导演表达能力的地步,我们在这个场景中看到了各种可以说是匪夷所思的电影画面,镜头上天入地无所不在,让观众不得不大呼,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导演彼得杰克逊作为一个1933年版的影迷,又一次找到了向老版金刚致敬的机会。
在这个段落中,导演特意保留了老版金刚中对于霸王龙的设定,例如根据现代古生物学知识,已确认是错误的三个脚趾头,以及霸王龙的鳞甲等细节,都得到了忠实再现,而金刚和霸王龙的打斗结束后,金刚玩弄死恐龙的动作,也得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再现。
在新旧两版金刚中,就剧情而言,变化最大的莫过于骷髅岛上的土著了,在1933版的金刚中,骷髅岛上的土著只是作为一个白人想象中的热带风情画背景存在着,虽然戏份不少,但都缺乏具体的描述,同时由于影片拍摄年代的局限,对土著的描写不可避免的带有种族歧视的成分,例如当土著长看到金发的安戴璐后,提出要用六个土著女人来交换她,而交换不成后,居然又冒险绑架了他,也就是说在酋长眼里,白种的金发女人比六个土著女人更有价值。
而在2005年版的金刚中,导演对骷髅岛土著的改编是引起争议最多的地方,早老版金刚中,在当年种族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导演处理电影中的土著居民时,明显是带有有色眼睛的,正因为这样,土著居民的举动,在现在看来不免显得滑稽可笑,表现出白人的强权文化对异族文化的猎奇心理,而在新版金刚中,探险队刚刚来到骷髅岛上,就被土著居民无缘无故的袭击,电影中还花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土著的可怕和残忍。以及探险队和土著居民的直接冲突场面。
对于这样的改编,导演是出于怪兽片的基本设定而设计的,否则无法在原版情节的框架下,继续发展情节,但这一改变仍不可避免的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惹来诸多非议。可能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新版金刚对当地土著的交代颇为含糊,除了剧情必须要出现的段落,其他地方都含糊的没有交代土著部落的去向和下落。虽然新版金刚已经是一部投资超过两亿美元的大制作影片,但他本质上还是一部怪兽电影,既然是一部怪兽电影,那么他就要保留一些怪兽电影所需要的元素,所以新版电影中,对骷髅岛土著的描写,虽然引起了诸多争议,但从类型片以及翻拍电影的角度出发,这些都是为了尊重原版电影的情节发展而不得不作出的妥协。
可能页是为了在这一方面平衡观众的非议,导演将冒险号的大副改为由黑人演员扮演并将他塑造成为一个电影中的英雄形象,而在老版金刚中,就有的这个中国厨子的角色,在新版中也得到了加强。导演彼得杰克逊在05版金刚中,第一次将神秘的骷髅岛做出了完整的官方设定,于是此前,困扰观众多时的诸多迷雾都一一得到了解释
骷髅岛在哪里?
骷髅岛是流传在远洋水手间的谣传,只有一张潦草的海图,证明他的存在,根据这张潦草的海图,我们可以猜测骷髅岛大致位于苏门答腊群岛以西的某个地方。这座终年被浓雾笼罩的小岛,却不可思议的成为进化论的死角,各种巨大的史前恐龙,以及其他前所未见的生物,仍旧生活在这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里,而这个失落的世界,长期以来并不为人所知。即使偶尔有失事的船员登上这座小岛,他们所带回的信息,也都是含糊不清的。直到1933年第一批探险队才登陆骷髅岛,他们在骷髅岛上所经历的冒险故事,后来被带队的电影导演卡尔拍成了一部叫做金刚的电影。随着骷髅岛的名声被电影传播开后,不少探险队纷纷来到这个岛上,探险活动很快被战争的脚步阻挡。直到15年后的1948年,这座颠覆了进化论的神秘小岛在一次地震后永远的消失了。
金刚从何而来?
被进化论和时间遗忘的骷髅岛上存在着许多奇异的动物种类,这里的阴暗山谷中,生活着可怕的食人蚯蚓和超级蜈蚣,岛屿上到处都有残忍凶猛的超级霸王龙,还有专门猎食其他动物的迅猛龙,在黑暗的洞穴中还生活着变异的吸血蝙蝠……
在这些奇异的动物种类中,最大最凶狠的动物就是金刚。但金刚的出身仍旧笼罩在神秘的面纱后,它们这一物种从何而来还有待研究。有人根据金刚的生活习性以及物种特征猜测它们这一物种可能是由已经灭绝的亚洲巨猿进化而来的。不过不幸的是,在骷髅岛消失前,各种探险队都已经证明,金刚是它们这一物种在骷髅岛上的最后一个幸存者。
石墙由谁修建?
骷髅岛上包括石墙在内的古代建筑大概距今三千年左右,这是由一个文明发展程度和南美洲的印加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差不多的神秘文明在骷髅岛上修建的。他们有一种很奇特的风俗,就是供奉死者的尸骸。为了供奉这些尸骸,他们还专门修建了庞大的地下墓穴堆放这些尸骸。而现在这些地下墓穴成为后来迁移到岛上的土著人的住所。
这个神秘的未知文明在岛上修建了巨大的石墙,以抵御外面的恐龙和怪兽。但这个神秘的文明最后还是毁于灾难性的地震,岛屿慢慢沉入海底,现在的骷髅岛仅仅只是当年岛屿的一小部分。
土著是什么人?
1933年探险队发现的骷髅岛土著并不是未知文明的后代,而是后来因为船只失事等原因而迁移到这里的太平洋土著居民。这些居民以渔猎为生,生活在神秘石墙后的一小块儿陆地上。这一小块儿陆地是岛上最贫瘠的土地,但只有在这里,这些土著居民才能凭借城墙的保护,免受骷髅岛上各种怪兽的侵袭。但这些怪兽的存在,使他们一直生活在恐惧中。正是这种心理,驱使他们将巨型猩猩金刚当作神来崇拜,并以活人当作祭品。
前一篇:#第十放映室# 92吴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