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放映室# 86电影过节_秘境寻奇(7)太空惊情
(2016-12-23 21:20:31)分类: 影视 |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地平线的眺望就成为人类天性中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当十九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结束后,在地球上己经没有新疆界可以发现的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浩瀚无垠的太空。向着无尽的星海远航,成为人类追求远方的终极目标。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二十世纪最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严谨的逻辑与盎然的诗意结合之后产生的时代辉煌。它将和谐与激进融为一体,汇集成一股滔滔不绝、娓娓动听的洪流,携带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联想一泻千里。
逐渐发展的科学已经让我们知道,地球并非宇宙的唯一,不仅如此,整个宇宙里甚至还存在着无数个太阳系。地球是多么渺小、脆弱,她不过是一颗镶嵌在茫茫黑暗中的蓝宝石,人类对已知宇宙的探索也如同在黑暗中的摸索,带着未知和希望开始起步。然而对于不能参与真实生活中的太空冒险的人们来说,他们对宇宙、对太空、对外星人这些词汇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精彩的科幻电影。对宇宙的未知并不是限制人们想象力的枷锁,电影中的太空反而成为了主人公们冒险的舞台,而宇宙中各种神奇而未知的生物也表达了人类渴望与外界沟通,成为宇宙一员的强烈愿望。无论是表现外星人造访地球的影片,还是描述人类外太空之旅的故事,都传达出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人类对自身的反省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20世纪,人类对“是否存在外星生命”、“我们是否宇宙中孤独的智慧”这些话题保持着不间断的热度。只不过,“外星人”已经从“科学领域”走进到了“文学艺术领域”。对于大部分公众来说,外星生命并不是作为一门科学或哲学进入他们的生活,而是通过幻想小说以及影片的形式使他们得到感性认识。科学激发了文学的创造力,而文学与电影又激发了大众的想象,外星人的概念成为新兴科幻小说的主题,这些作品以文学和电影的形式不断发展,而人们对宇宙的想象也在深受大众喜爱的影片中达到了顶峰。
太空漫游
影片《2001太空漫游》堪称科幻电影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在这部被认为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面貌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探索,更有关照人类过去和未来这样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
影片最早是由著名英国作家克拉克写的短篇小说《了望哨》改编而来的,影片从300万年以前的远古岁月开始,横跨整个人类历史到达21世纪,写出了人类一步一步地走出襁褓,走向宇宙的艰难历程。
《2001:太空漫游》以三四百万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开场,配画面的音乐是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首取材自哲学家尼采的交响诗。全片属于散点式结构,由相互独立的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类的黎明”,讲述了艮古时期的一个以“望月人”为首的猿人部落的遭遇。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只奇特的“标准”长方体从天而降,堵在了猿人洞口。正是它的出现,使猿人的生活骤然发生了急变,它们的智力开始增长,勇气开始提高,追求美好生活的想象终于迸发,催逼他们逃出了毁灭的命运。库布里克用大量视觉和听觉形象,暗示着人类的演变,跟古典交响乐一样,全片共分四个乐章,从第一乐章到第二乐章的转变,从画面上来说,就是大猩猩将当作工具和武器的骨头抛向天空,骨头在天空翻转,慢镜头叠化成行驶中的宇航船。这个影史上最令人瞠目结舌、时间跨度最大的衔接镜头极具象征意义。
第二部分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美国的登月人员在月球正面中部的第谷环型山中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外星人的遗留物:黑色的标准长方体。正当这个庞然大物破土而出,暴露于日光之下时,从它的内部发出了一连串奇异的电子信号。经过认真的破译,人们发现,这信号实际上是发往土星的某一个卫星的。
影片第三部分的场景进一步扩大,进入了行星际空间。一艘具有秘密使命的飞船“发现”号在飞往土星的途中突然发生了故障,控制飞船的机器人‘哈尔’因为抵抗不住权力的欲望,产生了叛变行为,宇航员不得不与其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终于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影片《2001太空漫游》的人物不多,且缺乏鲜明特征,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库布里克设置了一个没有形体、只有固定拍摄“眼”的机器人哈尔,这个完全用声音来塑造的角色不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许多专家更认为它是所有库布里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哈尔代表着人类创造机器后可能造成的恶果,即机器成为人的竞争对手。
电影的最后一部分讲述发现号的宇航员在土星的卫星上又一次发现了标准长方体。这一次,当他试图仔细进行观察时,长方体迅速地改变了视觉特征,变成了一个“甬道”,这甬道其实就是一个个通往星际空间的大门,瞬间,宇航员就进入了茫茫的星海。无数大大小小、形状、色彩各异的天体以闪电的速度飞快地从宇航员身边掠过,它们喧闹叫嚣着,用一种表面看似没有目的,但实际上又非常明显地带有启示性的运动,给宇航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宇宙和人生课程。当他通过了星际世界的一切考验之后,终于又一次见到了标准的黑色长方体,并在长方体的协助下,将自己“羽化”成了一名宇宙的婴儿。人类从此成为宇宙的一员。
影片拍摄于1968年,人类登陆月球的真正时间是1969年,但电影中的太空旅行场景却精确的令人不可思议。在人类对于月球表面具体是什么样子基本上一无所知的时候,导演库布里克借助当时并不发达的电影特技技术,将这些场景营造的惟妙惟肖,简直让人以为是实地拍摄的。同时,作为一部严肃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中出现了大量太空旅行的细节。本片的技术顾问曾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担任宇宙飞行器的设计工作,无以伦比的真实性使得本片中几乎所有的细节都完美的模拟了太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在影片《2001:太空漫游》中,更重要的是一种预言,一种有关人的净化,人性以及宇宙的沉思与遐想,而片中音乐和动作的完美结合则更是让人赞叹不己。影评家大卫·登比曾经写道:“那块黑色的石板,是一种超自然的进化力量,每个长长的一段时间,就会在尖叫声中出现,给世界猛的一踢,使其在进化的阶梯上更上一级。”这句话无论是用来形容导演还是影片,都恰到好处。
天外来客
在上个世纪初,一本杂志连载了H.G.韦尔斯撰写的著作《宇宙战争》,在这个故事里,地球经常受到火星生灵的观察,由此开始,人类脱离地球、与外形生物接触的想法便越来越为人们喜闻乐见。20世纪中叶,外星人正加速地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太空时代的到来更增加了电影的影响力以及其潜在的现实主义意义。当外星人正加速地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时,视觉传播媒介将外星人与大众又拉近了一步。这一成功在20世纪下半叶似乎是无止境的。外星人影片的繁荣正好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的交替之时。关于天外来客的想象不仅催生了现代小说中最重要的类型,也直接影响到了第七艺术的技术进步和内容发展。在这样的类型片中,关于美好友谊、人性善恶的《E.T.》迄今为止仍然被尊为经典。
电影《ET》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小男孩艾里奥特有个老是想着捉弄自己的哥哥和一个还不太会讲话的小妹妹,他们三个和不久前离异的母亲住在一起。由于工作忙碌加上心情压抑,母亲市场会忽视和孩子们的沟通,忘记对他们关爱。所以善良而孤独的艾里奥特只能依靠幻想打法自己寂寞的时间。然而有一天,他在玉米地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生物,于是,艾里奥特的生活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