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界》微信版“散文诗专号”2025年第18期(总第214期,2025年4月26日)。存谢!

标签:
消息 |

《散文诗专号》2025年第18期
(总第214期,2025年月26日)
【本期头条】
【陕西】姜
【新作上线】
【贵州】萧
【安徽】张建军《敦煌,一部岩壁上的史诗》
【湖南】唐臻科《聆听春雨》(外一章)
【陕西】薛晓赤《黄河的子孙》
《中国诗界》微信版“散文诗专号”
公众号:swszgsj
投稿邮箱:zgsjsws@126.com
主
副主编:白土黑石
主编助理:黄锡锋 姜黎明
《散文诗专号》2025年第18期
(总第214期,2025年月26日)
【本期头条】
【陕西】姜
【新作上线】
【贵州】萧
【安徽】张建军《敦煌,一部岩壁上的史诗》
【湖南】唐臻科《聆听春雨》(外一章)
【陕西】薛晓赤《黄河的子孙》
《中国诗界》微信版“散文诗专号”
公众号:swszgsj
投稿邮箱:zgsjsws@126.com
主
副主编:白土黑石
主编助理:黄锡锋 姜黎明
【本期头条】
……………………
【陕西】姜华分行的乡村
秦岭以南
初夏的风吹着哨子,从秦岭山上下来了。
忙碌的风,正在日夜搬运农时,夏阳如雨。
走进三岔河谷,满山遍野的果实,把罄香随手递来,成熟而饱满。
农人们脸上的幸福、快乐和满足,红枫一样摇曳。
我也曾在乡村,耕耘过岁月,多少年前记忆,仿佛一夜变样。
那些崭新的楼房,高速铁路、光伏和讯号塔,拓展了多少代农人的胸襟和视线。
蛛网一样密集的水泥路,通达、宽畅,每一条都能抵达梦想。
还有那些连片桑园、苎麻、药材基地。还有专业合作社、文化大院,敬老院。
烤酒作坊和山上养蜂人,正在给生活加蜜,把日子灌醉。
此刻,我笨拙的笔却无力逐一呈现,这色彩斑澜的江山。
唯有静静地行走,轻轻压住巨跳的心房。
由那些乡村巨变的果实,石头一样,敲打在我身上。
一下,又一下……
初
村子像一棵绿植,夹在秦岭南坡的山缝里。
却有梅花的香味,随风扑出山外。
恐怕穷尽你的想象也想不到,当年闭塞贫穷、逼仄的梅花村,究竟是什么模样。
当地的土著人,也早就忘了。
如今,一个繁荣、现代的新农村,让世人亮眼。
初夏,在梅花村行走,眼前的巨变,令人震惊。
道路宽敞,房屋闪亮,瓜果摇曳,双龙洞惊险、梅花泉神秘。
还有满山遍野疯长果林、牡丹、黄姜和烟叶。
还有村里那56名大学生、高考状元和在美国读博的盼河姑娘。
枇杷树上的喜鹊,正在为这个季节鼓掌、歌唱。
那些在路旁招手的小猫、小狗、鸡鸭和花草,都长得很有教养。
我仿佛看到华夏文明,正在那些千年古樟、桂树和西园书院、花屋场把根扎深。
还有晚清重臣晏安澜故居,还有状元村农人的欢笑声,在耳畔久久回荡。
一个前世贫困的名词,如今遍地生金。
那些当年领路的人,仍在月光下奔走。
秦岭山中。一个叫梅花的村子,早已把贫穷剔出村史,扔进三岔河,被一个排浪卷走。
三岔河水用悦耳的歌声,奏响了迎宾曲。
玉米地
秋天,玉米地弥漫着淡淡的乳香。
那些长出牙齿的玉米,开始从母亲怀里挺直身子。
同我们兄弟一样,老大永远站在低处,肩上依次扛着老二、老三甚至老四。
这些承传,很早就写在了家训上。
那些怀崽的玉米,都在努力向上托举。负重的双脚,深深陷进泥土里。
甚至把土地撑开,露出坚硬的筋脉。
风雨过来的时候,玉米们相互搀扶,让自己站稳。
我见过许多母亲雕塑,它们面无表情,身体冰凉。
唯有玉米,让我温暖。
我对玉米的依赖和爱,缘于它与母亲同样的气味,和我年少时那些饥饿。
秋日午后,一个人经过玉米地,那些玉米结实、饱满、健康,脸上涂满油彩。
像我久别的家人、同学和乡亲。
后来,母亲住进了玉米地里,变成了一棵玉米。
让人无法辨认。
农
农时里四月。阳光褪去身上棉衣,大地回暖。
喝罢了插秧酒,男人和女人们,就要下田了。
初夏,秦岭南坡的水还有些凉。农家自酿的杆杆酒,暖胃、暖身、暖心。
山坡上,那些绿油油的日子,正在日夜拔节。
在宋家河村,我看见溪边的水竹,初露锋芒。
刘家刚过门的小媳妇也来了,她藕节一样的腿,让塘泥显得更黑。
邻家的黄狗、白鹅、麻鸭也来了,它们一齐用合声为农时赞美。
一对花喜鹊,站在溪畔柳树枝上喊号子,唱酸酸的山歌。
那些肥泥鳅,在人们腿边窜过来,窜过去,它们不说话。
说话的是青蛙。它们一张口天就变了,山里的雨说来就来了。
密集的雨点,落在水田里,像无数米粒在跳舞。
浓浓炊烟从屋脊上升起来,腻腻的,香味四溢。
乡村缄默下来。如一位智者。
面对枯萎或复苏,人们毫不介意。
秦岭,也不介意。
泪
小麦,五谷之神。
这些北方土著,农业里图腾,农时里血脉。
它们挺直弱小的身体,熬过严冬、春寒。
把信仰和希望举在头上,努力向幸福进发。
大雪过后,他们收起锋芒,身体匍匐下来。
它们只是转了一下身子,用另一种姿式去承受苦难。
选择在冬天弯腰的麦子,让阳光坐在高处。
身负理想的植物,懂得什么叫忍耐,就像坐在云端的父亲。
春天,所有的灵魂都站在草尖上张望。
那些从北方出走的麦子,向大地弯腰。
绿色叶片上,挂着感恩的泪水。
行
一条龙在水潭里,不知何时修成了正果。
涧水如一头发怒的白龙,从悬崖上扑下。
绝处逢生。其声如雷鸣。让精神羸弱者惊棘、不安。
人们却不知道,龙的籍贯来自何方。
肯定有一个传说,在大巴山里游荡,此消彼长。
比如干旱,比如水患,比如恨,比如爱。
门前坝子上,千亩稻田,蛙声如鼓,昼夜为大山催眠。
邻家18岁女子,桃花开时,同一个浙江商人出了山。
出门在外的人,口里掏出家乡,往往容易激动、醉酒。
在老龙潭,有人惊呼,有人感叹。
有人湿了衣裳,有人湿了身子,有人湿了故乡。
如果允许,我愿意把这里的海拔,再拔高一些。
潭水如墨,声若古铜。
它们心怀远方,
日夜兼程。
中
中学建在雷家坡上,登高望远。
在坡上垒出185级悬念,让学问一节一节向上攀升。
三岔河与桐木河抱在一起,水和雾岚把一座校园团团环绕。
雷家坡不停地挥手,把故乡和远方,挥成一阶一阶的思念。
浓郁的书香味道,日夜弥漫在校园里。
有妙龄少女走弯曲径,收走大山眼球。知识涵养的自信,把一座校园拔高。
西康高速公路和铁路,在学校门前竞速。
一座明代西园书院,曾让多少斯文扫地。
这天晚上,我听到校园内读书声传来,若风过竹林。
一所中学输出的学子,走进了美、英世界一流学府。
一位诗人于己亥初夏回到母校,他试图用二两诗歌给自己压惊,仍无法治愈失眠。
清晨,有少年站在河边,以水为镜,倒背老子。
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门前的高速
秦岭像一张弓,汉江像一根弦,高速是射出的箭。
云图导航,西康高速像一阵风,从桐木穿境而过。
三岔河两岸,万亩良田,摇曳陕南风光。
一条公路,收尽了沿途风水和纯朴民风。
溶洞、青山寺、村落、桑林和牡丹花,一齐伸出双手。
长城车通过桐木东,一脸惊讶,午后的秦岭风华逼人。
阳光睁大眼睛,看汽笛吊着嗓子,用方言把远方追飞。
我也想借一条高速,把秦岭深处的隐秘风景悉数搬来。
大山扭动腰身,让出体内一条通道,如桐木人的胸怀。
鸟兽摆脱近亲繁殖,山货提速,一条路牵着时代飞奔。
还有那些动物和植物,迎着风一齐飞跑,名字和露水一样洋气。
从桐木出发。我可以沿着一条高速,抵达版图上任意一片河山。
那些呼啸而过的汉字,每一粒都会有终点。
遥远对当地人而言,只是一个用旧的传说。
一条路的故事,就是一部长卷。
姜华,笔名江南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作协主席。作品在《人民日报》《诗刊》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出版诗集《生命密码》等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