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旬阳人物传》六卷写我的文章。存谢!

(2023-12-06 10:10:53)
标签:

消息

          
                                                 从草根到作家,让梦想开新花
                     
                                                   ——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旬阳籍诗人姜华


在中华太极城这块灵异的土地上,风流人物辈出,姜华是其中的一位。
是秦岭巴山给了他淳朴,是汉江旬河赋予他灵气,是山水太极城赋予他妙笔。姜华,一个土生土长的旬阳人,为了实现文学梦想,坚持35年笔耕不辍,终于翻越秦岭,走向全国,成为从旬阳太极城起飞的全国著名诗人、作家。
公元2016年7月14日,中国作家协会发出第5号公告,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会议审议批准,2016年发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454名,其中陕西省18人,旬阳作家、诗人姜华榜上有名。
对于姜华个人甚至一个县一个市来说,这既是肯定,也是荣誉。这荣誉饱含着他35年来辛勤耕耘的心血和汗水。
发表300余万字作品,出版5部专著,获得100多次奖项,800余件作品被收入《中国新诗排行榜》《中国诗人名家代表作精选》等国内外120多种选本、诗集。
80余件诗歌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发表。其作品分别在国内《人民日报》《文艺报》《小说选刊》《诗刊》及大部分省市报刊发表,还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越南及港、澳、台地区发表。
这是长长的文学历程,如串缀起来的钻石,闪闪发光。
35年,多么漫长,又如此短暂,仿佛恍如昨日,姜华说。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追寻在文学光芒照耀下,一个作家行走的人生轨迹和生命密码。
文学的种子
一个诗人的童年总是那么富有诗歌发生学的丰富性,里尔克说:命运总大不过童年密致的内容。但这些交给未来的文学史家似乎更为客观,毕竟,那些密致的内容必须等待时间的酿造。
姜华祖籍湖北麻城,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旬阳老城,虽非官宦富豪之家,却属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清代举人,祖父为清末秀才,父亲是民国时期的中文先生,母亲是县剧团的青衣演员。由于自小受家教熏陶,在上小学时他已读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很早就萌发了文学梦想,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而命运却是不济,他的文学之旅崎岖而漫长。
1969年夏天,正在城关小学读三年级的他随家下乡,举家搬迁到巴山深处——金洞公社木场大队第三生产队居住,直到1978年高中毕业随家返城。
在那些特殊的年月里,又能“揽”到多少知识的真金白银。读小学、初中、高中遇政治运动,所幸他还有一点中文的底子,不然真难以应付老师布置的超量运动文章。倒是文老师布置的作文,能唤起他极大的写作兴趣。从初中到高中,他开始偏科,他的作文经常在课堂上被当做范文阅读,并展示在学校的学习园地里,高二分班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班。这对他之后走上文学路奠定了基础。
在农村居住、生活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打猪草、担水、劈柴、放牛、种地,风里来、雨里去,加上贫困的生活,在他少年的心灵上,深深地种下了朴素的贫民情怀和对乡村生活、对农民的稔熟以及对土地、山林、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基层工作和业余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1981年5月,姜华参加统一招干考试,以全县总成绩第一名被录用,次年2月被分配到菜湾区菜湾公社任团委书记。
在菜湾公社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被农业、农村火热的生产生活所吸引,特别是农村实行土地包产到户后,农民原始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生产生活积极性空前高涨。所见所闻,是,工作之余,在同事们休闲、娱乐甚至休息的深夜,他拿起了笔,开始了艰难的文字苦旅。
一盏文学的灯光,照耀着一位文学青年向文学圣殿攀登的脚印和身影。
1983年4月,姜华出席共青团旬阳县第十届团代会,当选为共青团县委委员。同年6月调任共青团菜湾区委书记。198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担任菜湾区宣传、纪检、信访干部等至1995年底。1996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任城关镇基础设施办公室主任,1997年10月先后担任城关办事处党总支书记,城关镇纪委书记、副镇长、党委副书记。2003年调任旬阳县文化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主管文化工作。系政协旬阳县第六、七届委员,联络组长,县政协六届宣传联谊委员会副主任(兼职),第六届、七届优秀政协委员。
这35年,是姜华在事业与创作同发展、双丰收的年代。他一边殚精竭虑地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夜以继日的辛勤创作,痛并快乐着。在这期间,他负责和分管的工作样样都是全县先进,综治、普法、宣传、信访、乡企等工作经验还在省、市进行推广交流。
在旬阳县文化旅游局工作期间,姜华更是如鱼得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全县文化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捷报频传。2004年后,他主抓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旬阳县及他个人双获全省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县文化旅游局、文化馆先后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受到中宣部、文化部表彰,旬阳县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他组织参与策划并亲自统筹文字创作的大型民俗歌舞剧《兰草花儿开》,完成创编演出,获得成功。
2010年10月,该剧赴陕西省第二届农民文化节首场演出,一举轰动古城,媒体争相报道,美誉一片。时任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悦亲切接见演职人员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演出旬阳县共夺得17项大奖,姜华也荣获最佳作词奖和陕西省第二届“荷花杯”舞蹈大赛词作奖。《兰草花儿开》的成功演出,开创了旬阳舞台艺术之先河,把全县舞台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使姜华获得了省市县宣传文化工作、群众文化工作、社区文化工作、非遗普查工作、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这都是各级组织对他工作的肯定。
工作之余,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创作上,甚至走火入魔。1985年7月下旬,妻子怀孕到了预产期,他却不听亲友劝阻,跑到西安长安文讲所去听课,1986年7月,安康市要出一本《走出贫困》的书,向他约羊山乡推广科技脱贫的报告文学,时间很紧,10天后收稿。姜华向区上领导汇报后,当天就搭一辆拖拉机上了羊山,5天后从羊山返回,身上都生了虱子。时正值伏天,炎热难当,为了不影响家人,他借了同事一间房,放一盆凉水、两包烟,连写两个通宵,赶出了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南羊山,走出贫困》。像这样夜猫子一样的创作,他一直坚持了20多年,直到后来有了电脑,才结束了手写生涯。
梅花香自苦寒来,1986年以后,他的文学作品相继翻过秦岭、西出阳关、走向中原,迈向全国。诗歌、散文、小说先后在《陕西日报》《延河》《飞天》《诗歌报》《绿风》等报刊发表、获奖,荣获全县历届文艺创作奖。
1988年5月,姜华担任旬阳县文学戏剧家协会主席,2009年任县作协常务副主席。此后,他先后加入安康市作家协会(任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
2005 年,姜华诗集 《人的几种活法》,由著名女作家叶广岑作序,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2008年,姜华小说散文集《太极城笔记》、诗集《汉江潮声》分别由中国龙凤文化研究会会长、作家庞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海波作序,作家出版社出版;2010年,姜华诗集《尘世的光芒》,由文化学者、著名诗人周公度作序,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期间,他协助县政协、文旅广电局、作家协会等编辑出版《太极城文化旅游》《太极城文化研究》《旬阳作家》《秦巴明珠生态安康》(旬阳卷)等多部。
姜华的作品里,倾注了他对国家、家乡、朋友和亲人无限的爱,对人生、生命的关照以及对弱者的悲悯情怀,充满了道义、良知和普世情怀,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娴熟的创作技法和直抵生命的追问使他的作品有温度、有宽度、有厚度、有高度。
今年57岁的姜华,创作势头强劲,才气人气俱旺。在作家年龄序列中,正值创作的青春期。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终将会从文学的高原登上高峰,我们期待着,我们都期待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