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标签:
课程改革教师角色改变西方课堂教育 |
分类: 关于教育 |
在课堂上MARY和我们一起讨论这篇论文中提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即由原来的权威、专家、操控者,变成课堂上的提供便利者、帮手、指引者、朋友、教练、助手……,总之教师丧失了原有的支配地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不知道其他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此种变化中教师能否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能否适应它不持乐观态度,理由如下:
第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具有绝对的地位和权威,作为学生,服从是唯一的选择;今天的教师是昨天的学生,传统的浸染和实践的经验,使得他们的意识里依旧是传统思想的烙印。
第二,我认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中有西方价值观的影子。起源于爱琴文明的西方文化,注重个体和个人意志,这个思想已经深入到西方人生活的各个角落,课堂上尤为明显。在布鲁克学习的半年中,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西方课堂与中国课堂的巨大差别,在授课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无不镌刻着注重个体和个人意志的印记,教师的角色更是与东方截然不同,这种差别是由西方的地理变迁、历史沿革、文化冲击、宗教洗礼等大背景,经历多年的刻意强化渐渐形成的,深入到人们的骨髓中,也体现在西方国家课堂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
我个人以为,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东西方文化各自灿烂、辉煌着,为人类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其主导思想和价值观都有其长处和优势,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进而推断出东方的教师角色有其产生的土壤和生存的环境,那么教师的角色,以及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等是否一定要改变呢?改变了就会比原来更好更有效吗?怎么改更加合理与可行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