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质子、电子、中子 、π 介子、 μ 子、Z0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生成机制

标签:
msae单位制量子波设想暗物质弱相互作用质量 |
尊敬的老师、朋友:
自然规律基础问题研究者皮可慰,最近发表论文,公布了科研成果
:
质子、电子和中性π介子的质量定态,(即粒子质量稳定在某个数值) 是其自身波动的波幅,与具有开放性、稳定性和均匀性的暗物质的某些空间常数一致,发生谐振的结果。
以质子、电子和中性 π介 子的质量实测值为基础,使用人们熟知的、简单的电场作用公式,可以在与实测值高度吻合,误差在千分之一以下,准确地计算得到中子、电性π 介子、 μ 子和Z0玻色子的质量数值。可以在与实测值误差百分之三以下,近似地计算得到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数值。(即上帝粒子,2012年发现并由此获诺贝尔奖的粒子)
经科技查新,这些成果在世界上属首次,是继2015年发表的“核力和核结构的电场作用模型”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是对传统的《核力的电荷无关性理论》和 《标准模型理论》的又一次质疑。本次成果涉及的原理和运用的计算方法,远比传统的标准模型理论简单明了。
人类认识大自然,从几千万种分子到几百种原子,再到质子电子,基础粒子种类越来越少,结构越来越简单。标准模型理论反过来,试图用十几种假设的、人为分割成1/3或者2/3电量的夸克,作为更小的粒子组合起来解释质子中子,而对各种夸克的质量、电量成因未作进一步解释。标准模型的理论高深、结构复杂,解题运算难度非常大,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努力,至今仍未能准确地计算出主要粒子的质量数值。该理论曾预测希格斯玻色子质量不超过1000G电子伏,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发现该粒子时,实测值是125G电子伏,误差达8倍,而这次使用非标准模型的简单方法,计算值为121G电子伏,误差仅百分之三。
传统理论还认定核力是与电荷无关的,核力是质子与质子之间的事情与电子无关,可是科学实验明明揭示了任何多核结构必须有中子参与,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亇单纯由质子通过核力組成的多核结构。
本次论文强调了电场作用的基础性地位。对强相互作用力(核力),运用质子与电子之间极近距离电场作用模型解释,与实验事实有较好的定量吻合,中子质量计算与实测值误差仅十万分之六。对弱相互作用力,运用亚稳定态费米子与暗物质之间的电场作用模型解释,与实验事实有较好的定性吻合, 能量以中微子形式向暗物质热力学系统扩散, 弱相互作用具有单向性和较低的发生概率。那么引力常数是否也与电场作用存在某种联系 ,能否以电场作用为基础实现四种相互作用力大统一的思路,揭示大自然的这个重大柲密呢?
皮可慰论文发表在《科学家》杂志2016年笫13期: 《探索质子、电子、中子 、π 介子、 μ 子、Z0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生成机制》 。可在皮可慰新浪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pikw7290822
或者皮可慰网站http:∥pikewei.top查阅。
欢迎专家学者老师,对论文的观点方法和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也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对《标准模型理论》和《核力的电荷无关性理论》的重新思考,参与对《引力常数的电场作用模型》的探索,这些都有可能在人类科学史上有极其重大意义。
本文刊登于《科学家》杂志,2016年第13期
探索质子、电子、中子、π介子、µ子
Z0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生成机制
[摘要] 文章提出暗物质具有开放性、稳定性和均匀性,质子、电子和中性π介子的质量定态,是自身波动状态与暗物质的特征发生共振形成。以此为基础利用电场作用公式,可以准确地计算得到中子、电性π介子、µ子和Z0玻色子的质量(与实测值误差千分之一以下),可以在与实测值误差百分之三以下,计算得到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
[关键词]
科学实验证实大自然中存在的一些物质形态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例如质子、电子、中子、π介子、µ子的质量有确定的数值,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大的宇宙空间内,它们的质量数值是稳定的。
1 同步共振导致了粒子质量的稳定性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粒子质量的稳定性,现行理论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一是组成这些粒子的更小的粒子是稳定的,由这些更小粒子的稳定质量导致了由它组成的粒子质量稳定性,如质子、中子的质量由若干种稳定质量的夸克决定。这样的理论常常给人们留下疑问:夸克的稳定质量又由什么决定呢?二是大自然天然地造就了某些粒子的质量稳定性,宇宙生成的初始阶段的某种条件决定了当时粒子的稳定性,最终导致了现在看到的粒子质量稳定性。这样的理论也会给人们留下疑问:现代科学实验可以重复地在不同地点生成各种粒子,这些粒子的质量稳定性与“宇宙生成的初始阶段的某种状态”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上世纪量子理论(含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主要是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和发展,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进一步探索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深层次秘密时,遇到了困难。人类用了几百年弄清楚了分子初步结构,深度研究的对象由几千万种分子缩减到几百种原子(含常见同位素)。人类再用了不到一百年就基本弄清楚了原子由质子、电子组成,深度研究的对象由几百种原子缩减到几种基本粒子。然而又过了近百年,仍然没有弄清楚质子、电子的结构,于是创造出十几种不稳定的、甚至无法现身的新粒子来解释几种稳定的“基本粒子”,至于这些新粒子为什么能以特定方式存在,现在是不去考虑的。对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解释也不尽完备,需要创造出一些新的专门负责传递这些相互作用的粒子,至于这些粒子为什么能够传递相互作用,现在也是不去考虑的。由粒子解释粒子、由相互作用解释相互作用的研究路线,似乎走进了一条没有尽头的胡同。
出现这些困难的原因并不是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不能适应理论发展的要求,也不是科学实验揭示的事实不充分不清晰,而是回避了某些基础性问题:大自然究竟有没有一个从无序发展到有序的进程,物质的有序结构形式究竟有没有一个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进程,量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能否实在性地、确定性地描述个别量子的波动状态等问题。
笔者认为粒子是一种波,波的共振导致了粒子质量的稳定性,暗物质具有开放性、稳定性和均匀性,暗物质的这些性质在粒子的质量生成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普朗克常数定义的本质:粒子就是波
根据普朗克常数定义
h = 6.626075×10-34焦·秒,
1焦 = 1.509189075 × 1033次/秒
人们通常认为普朗克常数告诉了世界:能量是量子化的即一
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的大小与波动频率是相关的。其实普朗克常数揭示了大自然的更深层次秘密:粒子就是波,并不是粒子在波动,而是粒子就是波,波的速率是均匀化的表现为真空光速的稳定性。
将某种物质运动形式视为“物质实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江心的船激发出波浪,波浪向岸边行进,遇到其他物体可以发生碰撞反弹,波浪似乎是一种实物,但构成这个波浪的物质并没有从江心移走,移动的只是一种运动形式。又如,早年人们将热视为一种类似盐、糖一样的物质,称为“热质”,热质多了温度就高,后来才知道,热不过是体系内物质的运动状态,单个粒子平均动能大时体系的温度就高。
笔者认为,个别性、稳定性和波动性是量子理论的精髓,所有量子均表现为波动形式,定义为量子波。量子波有费米波和玻色波两种形式。玻色波的波动中心朝一个方向移动,速率是光速。费米波的波动中心在一定区间往返振动,平均速率也是光速。光子表现为纯粹的玻色波,静止的实物粒子(如质子、电子)表现为纯粹的费米波,运动的实物粒子同时含有玻色波分量和费米波分量。可以使用一个直角三角形描述量子的频率(次/秒,相当于能量、质量)、速率(米/秒)和波密度(次/米,波长的倒数,相当于不考虑矢量的动量)。上述观点可称为量子波设想。
传统理论中静止的粒子是不存在波动的,波只是运动粒子的某种属性,“粒子在波动”,而不是“波动就是粒子”。因此粒子与粒子之间无论多近,只要不“接触”都是“绝对远”的,不会有“近距离”相互作用的可能,不得不假设有一种能够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科学实验证明:相隔1mm距离的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具有电场作用,不断地拉开这两个粒子的距离,按照库仑定理,显然这两个粒子距离38万Km(月亮与地球距离)也会具有相互作用。还可以另外设计一个思想实验:月亮与地球之间存在引力作用,不断地分别减少月亮和地球的质量,一直减到各自只剩下一个粒子,按照万有引力定理,显然这两个粒子之间仍然具有引力作用。而且这两个粒子虽然相隔这么远,但是它们的行动仍然执行“动量守恒规则”,电子的移动要比质子的移动快1836倍。如果不将粒子直接理解为波,很难解释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统一问题,也很难解释粒子之间的定域性与非定域性的统一问题。现代物理理论使用“量子纠缠”的观点理解量子计算和量子远程通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什么是量子纠缠呢?这是需要解释的,量子波设想为量子纠缠的解释提供了新的思路,量子波设想认为量子的速率不能超光速,量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速率是可以超光速的。
量子波设想否定了固化的粒子观念,实现了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统一,量子与量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回归到波与波之间的直接联系。量子波设想认为粒子不存在明显的边界,电子突破“测不准原理”的限制向质子极近距离接近成为了可能,解除了核力回归电场力的禁区。
3 MSae(米秒次e)单位制
由于将任何个别量子,无论是光子、静止的实物粒子(如质子、电子),还是运动的实物粒子都理解为波,频率成为基本的物理量。可以利用普朗克常数h = 6.626075×10-34焦·秒,1库仑电量 = 6.241506363×1018e,将相关的物理单位简化,简化单位中只有米秒次e四个符号,可称为MSae(米秒次e)单位制。MSae单位制与国际单位制完全吻合。
下面列出与本文有关的简化单位:
长度:米,M,与国际单位制相同。
时间:秒,S,与国际单位制相同。
波动(振动)周期:次,a,360度或者2π弧度,或者
稳定个体、过程在特定时空中出现的个数。
基本电量:e,基本费米子个数。(特指区分正反性的质子与电子)
1库仑电量 = 6.241506363×1018e。
光速常数c = 2.99792458×108米/秒。
频率(替代能量):次/秒。
根据普朗克常数h = 6.626075×10-34焦·秒,可以得到:
1焦 = 1.509189075 × 1033次/秒
1次/秒
=
1
eV(电子伏)能量相当
( 次/秒)
1 MeV(兆电子伏)= 1.60217733× 10-13焦
= 2.41798852× 1020 ( 次/秒)
质量:次秒/米2。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相关公式:
1千克质量相当于能量:c2焦
1千克质量相当于频率:
= (2.99792458×108)2× 1.509189075×1033
换算成MSae单位制的质量:
=
频率 /
c2
= 1.3563914968×1050/(2.99792458×108)2
= 1.509189075×1033次秒/米2
(这个质量单位用于以绝对值表示速率的场合,本文中更多
地使用与光速的比例表示速率,以频率或者MeV替代质量
单位)
力:( 次/秒)/ 米 。
1牛
= 焦/米 =
米·kg/秒2
= 1.509189075×1033(次/秒)/米
力矩:次/秒。
1牛米 = 1.509189075×1033次/秒
波密度(动量,波长的倒数):次/米。
1千克·米/秒
= 1.509189075×1033
动量矩: 次。
1(千克·米/秒)米
= 1.509189075×1033
电势(电压):
= 2.41798852× 1014 ( 次/秒)/ e
电流:e /秒。
1安 = 库仑 / 秒 = 6.241506363×1018 e/秒。
磁感应强度:
1特斯拉(T)= 千克/(秒2安)
= 1.509189075×1033 / 6.241506363×1018
= 2.41798852×1014
磁矩:
1JT-1 = 焦耳/特拉斯
= 1.509189075×1033
/
= 6.241506363×1018
真空电容率:e2秒/米
国际单位制中.http://s10/mw690/001M2Limzy76bRhT0fv39&690、π
引入精细结构常数:
电阻:次/e2。与精细结构常数有密切关系。
1欧姆 = 伏特 / 安
= 3.8740459×10-5 次/e2
1 次/e2 = 25812.807欧姆 。
25812.807即克利青常数。克利青为198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克利青常数是第18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及第77届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决议,从1990年1月1日起使用的常数。
克利青常数等于1库仑电量与基本电量之比的平方再与普朗克常数的乘积:
= 25812.807
由于MSae单位制对同一量纲只设置唯一的单位,因此本文直接以基本单位(即米秒次e)表示量纲,以基本单位的组合作为推导的物理单位,且使用中文表示以便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如,力的量纲和单位均可表达为:(次/秒)/米。
运用MSae单位制工具在进行物理基础性研究时,淡化了能
量、质量、动量、普朗克常数、库仑电量等人为规定的计量单位,代之以直接描述大自然有序结构特征的频率、波长、波速和基本费米子个数,在探索粒子质量形成机制时,有助于显示看似无关的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4 对暗物质性质的推测
现代科学根据宏观或者微观物理现象,证明了暗物质的存在,本文试对暗物质的某些性质作一些推测:
1) 暗物质是普遍存在的,一个较大的宇宙空间中,即使没有一个我们通常称之为的实物粒子,也充斥着量子波,这些量子波构成了暗物质。
2) 暗物质形式的量子波主要表现为“正负粒子对”形式,处于生成和湮灭的平衡状态中,由于其总体和局部都显示为电中性,而且极为微小,通常的物理实验方法无法察觉它们的存在,它们对通常情况下的宏观和微观粒子的行为也不产生影响,因此无法直接发现它们的存在,也无法直接测量宇宙空间的暗物质质量密度。少部分量子波表现为光子形式,即宇宙背景辐射,它可以被实验检验到。
3) 本文主要研究暗物质的“正负粒子对”形式,将这种形式的暗物质暂称为暗物质粒子。暗物质粒子与中微子存在密切关系,但它是玻色性的粒子而不是费米性的粒子。
4) 暗物质粒子遵循的物理规律与通常物理世界的规律并无太多区别,如库仑定律、引力定律、惯性定律、真空光速稳定性、狭义相对论定律、质能相关定律等,都适应于描述暗物质粒子。
5) 暗物质系统也遵循热力学定律,表现出均匀性和稳定性,但由于其太小且在通常情况下不与我们理解的宏观和微观体系发生相互作用,任何“容器”都约束不住它们,因此通常情况下暗物质系统表现出开放性。
6) 量子波的频率波幅平方系数为3.607546386×10-46米2秒。
如同宏观波一样,任何量子波都具有波幅,量子波的波幅平方与量子波频率(即能量、质量)成正比。即波幅扩大到2倍,频率将扩大到4倍,波幅扩大到3倍,频率将扩大到9倍,以此类推。
任何量子波频率 = 波幅的平方/频率波幅平方系数
波幅 = (频率×频率波幅平方系数)开平方
频率波幅平方系数
=
波幅的平方/量子波频率
频率波幅平方系数的数值是根据质子、电子和中性π介子的质量,以及与暗物质的空间常数相关关系推算。
7) 暗物质粒子的平均波长为2.426310413073×10-12米,这个数值由电子波长的实测值推算。由此暗物质粒子的平均频率(即能量、质量)等于静止电子的频率:1.235589875×1020 次/秒。
8) 暗物质粒子的平均波幅为2.111266863×10-13米,这个数值由电子的波幅推算:
电子能量:0.511MeV
电子波幅 = (频率×频率波幅平方系数)开平方
= (1.235589875×1020 ×3.607546386×10-46)开平方
= 2.111266863×10-13米
9) 暗物质粒子的平均间距为9.046853×10-12米,这个数值由质子的波幅推算:
质子能量:938.272341MeV
质子波幅 = (频率×频率波幅平方系数)开平方
= (2.26873175× 1023×3.607546386×10-46)开平方
= 9.046853×10-12米
上述对暗物质性质的推测与宇宙背景微波辐射值吻合,但与现代理论估计的宇宙平均质量密度有一定差异。笔者认为由于暗物质的开放性、均匀性、微小性和电中性,在各向同性的情况下,某个方向的微波辐射可以测定,但某个方向的引力大小就无法直接测定。
5 计算电子、质子和中性π介子质量
5.1计算电子质量
电子的波幅等于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波幅2.111266863×10-13米,形成稳定的波幅共振。
此时,费米波的频率
= (2.111266863×10-13 )2 / 3.607546368×10-46
当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的平均波幅的2以上整倍数时,形成电子型亚稳定状态的共振。如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波幅的2倍时,亚稳定状态的共振频率为电子频率的4倍,这是我们后面研究中子质量时的超电子质量。又如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波幅的3倍时,亚稳定状态的共振频率为电子频率的9倍,这是我们后面研究正负π介子和µ子质量时的超电子质量。亚稳定状态的共振是不稳定的,但是在与其他较重粒子处于强相互作用的条件下,稳定性大大增强。亚稳定状态量子波的电性与稳定状态量子波的电性不变。
5.2计算质子质量
质子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的平均间距9.046853×10-12米,形成另一种稳定的波幅共振,此时,费米波的频率为2.26873175× 1023( 次/秒),即质子能量(质量)。(计算方法如前)
当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间距的2以上整倍数时,形成质子型亚稳定状态的共振,这为我们后面研究Z0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质量提供了谐振条件。
5.3计算π部分子和中性π介子质量
中性π介子是由正负粒子偶构成,将中性π介子的某个正粒子或者负粒子称为“π部分子”。π部分子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的平均波长2.426310413073×10-12米,形成第三种稳定的波幅共振,它的稳定性低于质子和电子的稳定性。此时,费米波的频率为1.631852092378×1022( 次/秒),(计算方法如前)等于中性π介子能量(质量)的一半,即π部分子能量(质量)。
两个π部分子在相距为自身波长时,形成自旋性同步共振,表现为强相互作用,由此组合成正负粒子偶,正负粒子质量之和即为中性π介子能量(质量)3.26370418×1022( 次/秒)。
当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波长的2以上整倍数时,形成π部分子型亚稳定状态的共振,这种共振与质子型亚稳定状态共振形成谐振时,可以计算得到准确的Z0玻色子质量,和基本接近的希格斯玻色子质量。
以上对电子、质子和中性π介子质量计算与实测值是完全吻合的,因为计算的依据是对暗物质性质的假设,而对暗物质性质假设的依据又是电子、质子和中性π介子的质量实测值。因此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假设,包括暗物质的开放性、稳定性和均匀性假设,量子波的波幅假设,暗物质粒子的平均波长、波幅和间距假设,电子、质子和π部分子的波幅为暗物质某些空间常数整倍数时的同步共振定态假设。这样的假设并不是凭空的人为设计,而是严格依据实验数据,经过对几十种可能的方案比较筛选出来的。
任何假设是否合理,要看它能否解释更多的物理实验事实。下面通过对中子、电性π介子、µ子、Z0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计算,并与实测值对比,以此来检验上述假设的合理性。
6 计算自由中子质量
量子波设想认为电子可以克服远距离的驻波性约束(即原子能级),与质子极近距离接近,在相互距离等于质子波长时形成新的自旋性同步共振,这时相互作用(即核力作用)强度迅速增大。笔者认为核力并不是质子与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从来没有发现纯粹由质子通过核力组成的核结构,核力的本质是电子与质子极为接近时的库仑力,中子是电子与质子极为接近时最基础的核结构,也是核力的最基础表现形式。核力并不是与电荷无关的,中子虽然不带电,但磁矩不为零,说明其内部拥有与质子、电子类同的电荷分布。
6.1
http://s2/mw690/001M2Limzy76bRicYaR71&690、π
公式中νe为4倍电子质量的频率表现形式:
νe = 4× 9.1093897×10-31 ×1.3563915×1050
= 4×1.235589875 ×1020
公式中r为电子与质子距离1.321409893×10-15 米,(静止质子自旋波长,形成核力的条件),这个数值接近中子尺度。
公式中
使用4倍电子质量是因为在上述核力作用下,通常电子的速率将大于光速,这是不可能的,当电子的波幅增加为2倍时,电子的质量扩大为4倍,称为超电子,是一种亚稳定态,这种亚稳定状态可以与质子形成核力。
6.2 计算电子速率
电子速率与光速的比例为:
http://s10/mw690/001M2Limzy76bRieHQ519&690、π
= 0.730153278
6.3 计算电场释放能量
根据公式
6.4 计算电子增加的动能
根据公式http://s4/mw690/001M2Limzy76bS7u6qL13&690、π
6.5 计算系统总的释放能量
3.856×1020 - 1.928×1020
= 1.928×1020 (次/秒)
1 MeV(兆电子伏)= 2.41798852× 1020 ( 次/秒)
系统总释放能量换算为0.797 MeV。
6.6 计算自由中子质量
质子静能938.272341MeV,加上4倍电子静能2.044 MeV,减去系统总释放能量0.797 MeV,等于939.5193 MeV。此数值与自由中子质量实测值939.5656 MeV高度吻合(误差十万分之六)。
前文计算得到π部分子能量(质量)为1.631852092378×1022( 次/秒),两个π部分子在相距为π部分子波长时,表现为强相互作用(类似核力),由此组合成正负粒子偶,正负粒子质量之和即为中性π介子能量(质量)3.26370418×1022( 次/秒)。中性π介子的寿命很短,正负粒子偶很快通过湮灭方式衰变为两个光子。
2) 由于电子以亚稳定状态的超电子形式参与电性π介子结构,阻止了中性π介子中正负粒子偶的电磁性相互作用,衰变不再朝着湮灭方向发展,而是通过亚稳定状态的超电子与暗物质发生作用,超电子提供了这种弱相互作用的通道,π部分子衰变的能量被暗物质吸收。弱相互作用能够促使处于亚稳定状态的费米子向稳定状态转化,弱相互作用与核力作用一样,本质上也是一种电场作用,核力作用是超强的电场作用,弱相互作用是超弱的电场作用。
弱相互作用其实任何时候都在与微观粒子发生作用,微观粒子之所以能够有稳定的质量是某种形式的同步共振导致的定态,如电子、质子、π部分子的波幅性同步共振,原子中电子的驻波性同步共振,中子等核结构的自旋性同步共振,同步共振为什么能够稳定必须有弱相互作用的参与,弱相互作用使得偏离同步共振的状态(无论是正向偏离或者反向偏离),通过与暗物质的能量交换,重新趋向于同步共振的最稳定状态。弱相互作用对同步共振状态的纠偏调整是双向的,其过程不容易被察觉,因此我们一般地认为通常情况下暗物质与微观粒子不发生作用。
3) 在核力作用下,超电子的波幅必需是暗物质粒子波幅的整倍数,只能取1倍、2倍、3倍、4倍等,分别对应于电子频率的1倍、4倍、9倍、16倍,而9倍电子质量的电子运动方向波长与暗物质粒子平均波长最为接近,出现了最佳谐振性。
http://s3/mw690/001M2Limzy76bS7vUFs62&690、π
公式中r为电子与π部分子距离,为1.8371300891812×10-14 米,是静止π部分子的自旋波长,由此实现强相互作用所要求的自旋性同步共振。
νe为9倍电子质量:1.1120308875×1021次/秒。
公式中
约化质量系数
=(1.63185209×1022 + 1.1120308875×1021)/1.63185209×1022
电子运动方向波长= ( c /9倍电子频率)/电子速率与光速比
电子质量为9倍时电子运动方向波长,与暗物质粒子平均波长(2.426310413073×10-12米)最为接近。
4) 计算电场释放能量、电子增加的动能和系统总的释放能量
参照中子的计算方法,但由于此时超电子速度远低于光速,可以不考虑相对论因子,根据公式http://s3/mw690/001M2Limzy76bS7vUFs62&690、π
根据公式http://s15/mw690/001M2Limzy76bS7Ebls8e&690、π
计算系统总的释放能量 = 1.895249×1019- 0.887168×1019
= 1.008081×1019 (次/秒)
5) 计算电性π介子质量
电性π介子质量
1 MeV(兆电子伏)= 2.41798852× 1020 ( 次/秒)
电性π介子质量换算为139.533 MeV,与实测值139.57 MeV高度吻合(误差万分之三)。
8 计算µ子质量
电性π介子中的三个粒子都是亚稳定状态的费米子,它们发生衰变的几率是不一致的,出现了非对称衰变现象。最先发生衰变的是未与超电子发生强相互作用的那个π部分子,它的能量迅速通过超电子传递给暗物质,当这个粒子的质量(即频率)降为原来质量的一半,波长为π部分子波长的一倍时,出现了新的谐振状态,弱衰变暂时停止,出现了一个新的结构粒子,可称为µ部分子。
µ部分子质量 = 1.631852092378×1022/2
这时的整个粒子结构由电性π介子衰变成µ子,µ子由三个粒子组成:一个正电性的π部分子,一个9倍电子质量的超电子,一个负电性的µ部分子。
从前文第7点计算可知由于超电子参与的强相互作用(本质是极近距离的电场作用),系统总的释放能量为 1.008081×1019 (次/秒)。
µ子质量
= π部分子 + µ部分子 + 9倍电子质量 - 系统总的释放能量
= 1.631852092378×1022 + 8.15926046×1021
+ 1.1120308875×1021 - 1.008081×1019
换算为 105.7893 MeV,与实测值105.6594 MeV基本吻合,误差率为千分之一点二,以上仅仅计算了超电子参与强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释放,如果增加计算π部分子参与的电场作用而释放的能量,误差率将降到千分之一以下。
9 计算Z0玻色子质量
Z0玻色子是弱电统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粒子,它的实测值为91188 MeV,换算为2.204915371617× 1025次/秒。
前文分析,当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波长2.426310413073×10-12米的2以上整倍数时,形成π部分子型亚稳定状态共振。当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间距9.046853×10-12米的2以上整倍数时,形成质子型亚稳定状态共振。我们希望从π部分子型亚稳定状态共振和质子型亚稳定状态共振的谐振角度,找到Z0玻色子质量稳定原因。
从数据分析可知,只有当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波长2.426310413073×10-12米的26整倍数时,π部分子型亚稳定状态的共振频率为1.103132039110×1025次/秒,与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间距9.046853×10-12米的7整倍数时,质子型亚稳定状态的共振频率为1.11167856037227×1025次/秒,最为接近,其他数列都无法达到这样的配合度。
假设Z0玻色子也是一种正负粒子偶,取1.103132039110×1025次/秒作为Z0部分子的质量,乘以2倍,得到频率2.20626407822×1025次/秒,即为Z0玻色子质量,换算为91246 MeV,与实测值91188 MeV高度吻合。(误差万分之六)
10 计算希格斯玻色子质量
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粒子,2012年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发现。实验测定该粒子质量在125至126千兆电子伏特之间,取125000MeV,换算为3.0394115696×1025次/秒。
参照Z0玻色子质量计算方式。
从数据分析可知,当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波长2.426310413073×10-12米的30整倍数时,π部分子型亚稳定状态的共振频率为1.46866691597513×1025次/秒,与费米波的波幅等于暗物质粒子平均间距9.046853×10-12米的8整倍数时,质子型亚稳定状态的共振频率1.45198832375153×1025次/秒,最为接近,其他数列除Z0玻色子情况外,都无法达到这样的配合度。
假设希格斯玻色子也是一种正负粒子偶,取1.4686669159×1025次/秒作为希格斯部分子的质量,乘以2倍,得到频率2.9373338×1025次/秒,即为希格斯玻色子质量,换算为121478 MeV,与实测值125000 MeV数据接近。误差百分之三的原因,有可能是对希格斯玻色子的结构理解得过于简单化。
本文对粒子质量生成机制的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与标准模型理论截然不同。认为暗物质具有开放性、稳定性和均匀性,一定存在某些确定的空间特征,电子、质子、π部分子(含中性π介子)的质量稳定,是自身波动与暗物质的某个空间特征谐振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运用电场作用公式,可以准确计算得到中子、电性π介子、µ子和Z0玻色子的质量,(与实测值误差千分之一以下)还可以在与实测值误差百分之三以下,计算得到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这样就为主要的粒子质量生成机制提出了合理解释,为粒子质量谱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参考书目
1.肖振军、吕才典.粒子物理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倪光炯、李洪芳.近代物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3.[美]V.F.韦斯科夫 著.杨福家等译.二十世纪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4.喀兴林. 量子力学与原子世界.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周一平、唐英、蔡建国、罗益民.实用大学物理手册.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孙汉城、杨春祥.实验核物理.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4.
7.林强、于敏.原子核理论讲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郭江主编.原子及原子核物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9. 皮可慰.论发展的物质实在观.广西:广西社科,2012-12 (上).
10.皮可慰.频率直接替代能量在物理公式中的应用 (MSae单位制).北京:科技传播,2014-07 (上).
11.皮可慰. MSae单位制在应用物理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北京:科技传播,2014-07 (上).
12.皮可慰.运用MSae单位制工具剖析量子霍尔效应.北京:科技传播,2014-07 (上).
13.皮可慰.运用MSae单位制工具拓宽超导临界温度研究的思路.北京:科技传播,2014-10 (上).
14.皮可慰.运用MSae单位制工具拓宽光子折射率研究的思路.北京:科技传播,2014-11 (上).
15.皮可慰. 运用MSae单位制工具探索核力和核结构的电场作用模型.北京:科技传播,2015-12 (上).
16.皮可慰. 发现上帝粒子能否解救标准模型理论.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1期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