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小学升初中的推荐工作刚刚结束。德国的公立学校,德国的小学只有四年,不分类。中学却有三类。第一类是高等中学,可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第二类是普通中学。第三类是纯职业中学。后两类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进公司当学徒,最后在本公司转正,或应聘其他公司。特别好的学生可通过补课,再考大学。就像前总理施罗德一样。而从小学升到哪一类中学,这个重要决定的主宰,是班主任老师。
下面是去年巴符州的数据:毕业生总数十万零六千,40.2%的学生进入高等中学,34%进入普通中学,剩下24.6%进入职业中学。7000学生参加了能力咨询。2653位学生参加了考试。最后仅有82名学生改变命运进入高等中学,278名学生进入普通中学。从这串数据可以知道,88.9%的小学生家长无条件地接受了老师的推荐,让孩子开始职业培训。德国小学生家长的升学观到底是怎样的呢?
报纸上有如下的建议:“家长不应该把孩子接受痛苦的能力作为考量。”“补课只适用于生病或缺课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需要长期补课,只说明他选择了错误的学校。”“进入高等中学学习,不仅仅需要天份,还需要有学习的愿望。”“人的生活并不起步于大学入学资格。一个高级技师的头脑里同样需要东西充实。”
这些建议告诉我们,德国家长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不能过得太苦、太累。不是那块材料,就不要去拔苗助长。二是不一定非要有大学文凭。生活可以是各式各样。绝大多数德国家长非常看重生活的幸福指数。他们对孩子通常很宽松,尽量让孩子参加喜欢的业余活动。虽然小学只上半天课,但如果家庭作业时间超过每天1个小时,家长便会和老师沟通,希望减少作业量。在他们看来,上学的目的,是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而不是为了某种将来,牺牲现在每一天的幸福。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把畅游无边无际的“学海”和“苦”连在一起。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家长为什么希望儿子每次都得高分。当然,德国的社会环境也很好,国民收入分配比较平均。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上大学,18岁参加工作,和一个25岁大学毕业本硕连读参加工作的人相比,一生所挣的工资差不太多。上大学为了挣更多的钱或为了更有脸面,而强迫自己
“悬梁刺股”,不是德国家长的理念。大学毕业生成就事业的人较多。然而,对那些成功人士来说,读书绝对不是痛苦的事情。因此,只要老师认为孩子上高等中学会吃力,德国家长就会平静接受现实,选择让孩子拥有一个压力小、幸福指数高的生活。最后,德国大学的高淘汰率也让家长们心有畏惧。大学没有毕业,又丧失职业培训的最佳时间,那就真是“竹篮打水”。不过就算强迫孩子从一个很差的大学勉强毕业,然后在收发室工作,上大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