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的“村言”与湖南湘中方言的相似性研究

(2014-10-26 11:13:43)
标签:

文化

《红楼梦》中的“村言”与湖南湘中方言的

相似性研究

 

  内容提要

   《红楼梦》中的“村言”即方言到底是属于何地的方言,成为近年红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从另一个角度来探求《红楼梦》作者的所在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有关《红楼梦》“村言”与湖南方言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得到了主流红学家的支持与关注。作者曾在出版的《红楼湘娄文化考》与《红楼梦作者新考》中对方言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红楼梦》中的方言特别是冷僻方言与湖南及娄底是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同时,通过排他性分析认为,《红楼梦》中的“村言”与江苏、北京等地的方言是有区别的,进而认为,《红楼梦》是原始方言有可能是湖南方言。

 

    《红楼梦》中的“村言”之所以是“村言”,绝不是使用范围非常广,在其他地区能听懂的“普通话”与官话。近年来,很多的学者与红学爱好者对《红楼梦》中的“村言”与各地方言相似性的研究,并进一步对作者的籍贯进行大胆的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个研究方向之所以被红学界重视,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红楼梦》中的“村言”是最具说服力;是写在书中的真实史料与依据;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也是解开《红楼梦》谜局的一把钥匙。

    近年来,红学界开始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对比性研究,由于全国各地的方言大同小异,很多研究者都会从《红楼梦》书中找到相似的地方方言,进而,提出当地方言与《红楼梦》“村言”相似性的观点。但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与上海大学的邓牛顿教授几乎同时提出了《红楼梦》中的“村言”与湖南方言相似的观点,在我的拙著《红楼湘娄文化考》①、《红楼梦作者新考》②与邓牛顿教授的《红学笔记》③中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认为《红楼梦》植根于湘土湘音,原始作者不是湖南人,就是长期在湖南生活过的人。当然,这个观点同样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因为许多湖南方言在全国其他的地方也同样使用。有人提出,要确定《红楼梦》“村言”是某地的方言,就必须进行排他性的分析。这一观点提醒了我,于是,我对江苏与北京的方言进行一些探讨并去了江西、江苏、北京三地,对三地的方言进行了了解,个人认为,《红楼梦》中的“村言”既不是北京方言,更不是南京方言。

    首先,我们应当肯定的是,《红楼梦》中存在着带儿化音的方言,这种北方方言或北京官话与现在北京人的方言相吻合。但这不足以证明《红楼梦》就是北京人所写,其理由如下:

    其一,北京方言或者北京话是当初官话,即如现在的普通话。这种方言当初在全国范围内是通用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北京方言不能叫做“村言”。因为:一方面,北京不乡村,即使是方言,也难称为“村言”,所谓的“村言”一定是在相对落后与封闭的山村,而不可能是大都市。我们如果把京都的方言话称之为“村言”,显然是一个大笑话;另一方面,北京的官话就象我们今天推行的普通话,是规范语言,不能称之为“方言”。这些官话与“村言土语”是两个概念,所以,《红楼梦》中的“村言”应是那种的使用范围极窄、且十分冷僻的南方村野方言,而不是这种带儿化音的通俗化了的北京方言或官话。   

    其二,既然北京话是使用范围极广的语言,作为当初的文人不可能对官话不懂,所以在他创作与修改的过程中,使用官话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如曾国藩的书信、著作写作就很规范,采用的是官方语言,很难从语言上断定他是湖南人。《红楼梦》始作者虽然用了大量的“村言”,但为了其书的流传,为了让人读懂,后作者在披阅过程中自然会使用大量的官话。

    其三,后来的修改者或有到北京旅居与生活的历史。他为了让达官贵人与北方人看懂,在修改时将南方方言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形成了这种南北方言混杂的《红楼梦》版本。

    其四,在流传与印刷过程中,由高鹗、程伟元等在北京生活的人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将北京人看不懂的南方土话,改成了北方方言,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在文学作品的修改与流传过程中,传播者是会花力气使作品向通俗化、大众化改进的,而不会是使作品向边缘化发展。也就是说,《红楼梦》应当是将大多数地区、大多数人能看懂的语言与方言掺入其中,而不是将其书修改成只有极窄范围内的人能看懂,只有少数人能看懂的冷僻方言版。这种现象是不可逆转的,如果是这样,其作品也是不可能流传于世的。

    一个南方人会讲北方普通话并不奇怪,一个会讲娄底方言的北京人才是奇怪的。一个北京人他没有这种必要,也没有这种可能来创作与修改,同时他也不可能写出在数千里之外的偏僻山村里的土话来。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凭《红楼梦》中的北方方言就确定作者是北方人,但却能从独特的南方方言中确定原作者与当地有着其密切的关系与渊源。也就是说原作者不是这里土生土长,就是长期在这里生活过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熟练地掌握当地的语言习惯与鲜活地运用当地的方言。

    那么,《红楼梦》中的南方方言词组在其他地方是如何运用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到江西、江苏、北京三地实地考察,随机抽了80多条《红楼梦》中的村言与当地的方言进行比对,现列举如下:

   方言与村言比对总表

序 号

《红楼梦》村 言

普通话

江西峡江

江苏南京

无 

北京双榆树区

(1)

外头

   外面

外边

外头、外面

外头

外头

(2)

前头

前面

前面

前头、前面

前头

前头

(3)

后头

后面

后背底

后头、后面

后头

后头

(4)

油皮

一层薄皮肤

一点皮

薄皮

一层皮

一层薄皮儿

(5)

老货

老东西

老逼

老逼、老太婆、老东西

老货

老东西

(6)

退步

退堂

后庭背

里面房屋

 

退堂

(7)

超手

超出屋檐部分

门丁子

屋檐

超手

过梁

(8)

下作

下贱

下贱

贱、下贱

下作

下贱

(9)

阶矶

台阶

阶台

台阶

台阶

名明

(10)

堂客

老婆又泛指妇女

老婆

爱人、老婆

老婆

我家里头的

(11)

鞋面子

鞋面

鞋面子

鞋帮子

鞋面

鞋面

(12)

炮竹

炮竹

 

炮仗

鞭炮

炮仗

(13)

家伙

家具

家具

家具

家具

家具

(14)

夹背心子

夹背心

褡子

马背、背心

夹背心

马夹

(15)

出神

走神

 

走神

入神

走神

(16)

帐子

蚊帐

蚊帐、帐檐

帐子

帐子

蚊帐

(17)

蓑衣

蓑衣

蓑衣

蓑衣

蓑衣

(18)

斗笠

斗笠

斗笠

斗蓬

斗蓬、草帽

(19)

嚼毛

爱争论

钻牛角尖

抬杠

钻牛角尖

钻牛角尖

(20)

春櫈

长板櫈

春櫈

长板櫈、板櫈

春櫈

长板櫈

(21)

拐棍子

拐棍

拐棍

拐棍

拐老杖

拐棍儿

(22)

小盖钟

小花杯

杯子、盏仔

茶杯

茶杯

盖儿杯

(23)

晓得

知道

晓得

晓得、知道

晓得

知道

(24)

别个

别人

别岩(人)

别人(人家)

别人家

别人

(25)

不大管事

不太管事

不大管事

不大管事

不大管事

不太管事

(26)

添饭

盛饭

添饭

盛饭、装饭

盛饭

盛饭

(27)

真真

真的

真的

真的

真咯(的)

真的

(28)

学不出来

学不会

学不出来

学不会

学不会

学不会

(29)

一点子

一点

一点

一点儿

一点

一点儿

(30)

要得

可以、行

要得

行、可以、好的

可以

可以、行了

(31)

心里不好

心里不舒服

 

心里不舒服、

不快活

心里难过的

心里不得劲儿、这会不好受

(32)

越性

越来越

 

越来越

越来越

越来越

(33)

不知事

不懂事

不晓事

不懂事

不懂事

不懂事儿

(34)

背后

背面

头背里

背后、背面

背底

背后

(35)

里子

里面的一层布

 

衬子

夹里

里子、衣里儿

(36)

张致

坏毛病

名堂

 

唔搭头

毛病、带着啰嗦儿

(37)

解手

   小便

解手

小便

撒湿

解手

(38)

弄点子药

弄一点药

 

弄一点儿药

撒湿

弄一点儿药

(39)

煞住脚

停住了脚步

站住脚

停停、等等

立勒酿

站住了脚

(40)

样数

件数

 

多少样

 

多少样

(41)

听的近

听的距离近

蛮近

靠得近

蛮近咯(的)

听的距离很近

(42)

好深的

很深的

少几深

很深、好深

蛮深

特深、很深

(43)

慢些

慢一点

慢一点

慢点儿

慢点点

慢点儿

(44)

碎钉子

碎块

碎块

切块

一块块

碎丁儿

(45)

尺寸地方

很小的地方

冒得(没有)眉毛大

一点儿大

小倒二

这地怎么这么小

(46)

磁瓦子

碎磁片、瓦片

磁片、瓦片

瓦粒、瓦粒子

碎瓦片

碎瓦片儿

(47)

拘了来

掏来

拿出来

拿来

掏出来(钱)、拿出来(东西)

(48)

土山上

土山包上

 

小山包

 

土山子

(49)

村你

顶撞你

冲你

顶嘴、回嘴

回嘴、冲你

犟嘴

(50)

菜蔬

蔬菜

青菜

蔬菜

蔬菜

蔬菜

(51)

葳葳蕤蕤

精神不振、很脏

 

遢踏、拉瓜相

萎蔫不振

精神不振

(52)

不大出房

不太出门

不甚出门

不出来

不大出门

不太出门儿

(53)

借当

借钱物

借东西

借东西

借么事

借东西

(54)

着实

确实

 

确实

确实

确实

(55)

响快

爽快

 

爽快

爽快

爽快

(56)

无移

无疑

 

无疑

无疑

无疑

(57)

一壁

一边

 

一边

一壁

一边

(58)

竹信子

竹篾条

篾子

竹签、篾签

篾条

(59)

松泛

宽裕、轻松、无所谓

无此种说法

无此种说法

无此种说法

无此种说法

(60)

界断

隔开、砌开

界开

分开

界开

隔开

(61)

是人

所有的人

哪个

这滚人

蛮来寒咯

所有的人

(62)

先不先

首先

先不先

你先、首先

开头

首先

(63)

末后

最后

 

末末了

阿莫上来

最后

(64)

应了你

答应了你

答应了你

答应了你

答应了你

答应了你

(65)

才刚

刚才

刚才、张刚

刚刚、刚才

刚才

刚才

(66)

新兴的

稀奇古怪的

新奇的

新奇古怪的

新奇咯(的)

(67)

日头

太阳

日头

太阳

太阳

太阳

(68)

界密了

隔紧了

 

隔紧了

缝密了

 

(69)

很显

很显眼

 

很显眼

蛮显眼咯(的)

很鲜亮

(70)

嘴碎

话多

 

韶、话多

话多

话唠

(71)

闹热

热闹

闹热

热闹

热闹、闹蛮

热闹

(72)

骂杀

骂死

骂死

骂死

骂杀

骂死

(73)

这会子

这个时候

现在

这会儿

这会儿、一下拱

这个时候

(74)

白不在心上

怕不在心上

 

(背)不在心上

帕不在心上

(75)

里头

里面

内底

里头、里面

里头

里面儿

(76)

下头

下面

下底

下头、里面

下头(咯头)

下面

(77)

一副板

一副棺材木料

一副寿木

一副棺材

一副棺材

一副棺材板儿

(78)

样范

样子

样子

样子

样则

(79)

上头

上面

上底

上头、上面

上头

上面儿

(80)

这一起子

这一群

 

这一群、这一帮

这一群人

这一帮人

    注:本对照表的内容大部份来自实地的调查,有些词组参照了一些方言词典。

    从表中,我们可知,北京方言与《红楼梦》中的“村言”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大多数方言是存在较大差距的,这充分说明《红楼梦》中的“村言”是北京方言是不可靠的。

    我们从上述比对中再进行一个归纳如下:

八十条方言中

江西峡江

江苏南京

江苏无锡

北京市

湖南娄底

总调查条数

60条

79条

77条

79条

80条

相同条数

12

12

17

6

80

所占比例

20%

15.2%

22.1%

7.6%

100%

 

 

 

 

 

    通过归纳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与《红楼梦》“村言”最相同的是娄底方言,其次是江苏无锡、江西峡江方言,相差最大的是北京、南京方言。这个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村言”与湖南娄底方言相似性极高。

   在比对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即娄底方言中十分独特的词语倒置现象。如“刚才”叫“才刚”,“热闹”叫“闹热”,“蔬菜”叫“菜蔬”,这种带叛逆性的词组不知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无从去研究与分析。但这种奇特的语言习惯是外地人与北京人所不能撑握与理解的,所以,有的北方人到娄底几十年仍不能熟练地运用娄底方言,这与他们不能掌握娄底独特的语言与发音习惯有关。而这种独特的方言却在《红楼梦》中却是运用得如此鲜活,的确让人吃惊。

    而更值得注意的,娄底方言中十分独特的词组却在《红楼梦》书中得以灵活的应用。现仅举二例说明如下:

“退步”。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写道:

   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退步”这段话中是作为房屋的名称使用的。在汉语词典中可以作为动词、形容词,但鲜见作为名词来用,只有在《红楼梦》中才出现用“退步”作为名词。而令人惊奇的是,娄底方言中,也将正房后面的小房间称为“退步”或“退步间”。这种说法在北京与江苏的方言中是没有的。

“松泛”

    第十八回中写道:

“……才他老子拘了他半天,让他松泛一会子罢。”

    其中“松泛”一词是十分冷僻的娄底方言。“松泛”是娄底方言中的常用词,在娄底方言的使用中有几层意思:

第一是指经济宽裕。如:“他家里的日子过得很松泛。”

第二是指轻松、惬意之意。如说:“你(哒起)做了个松泛道路。”指的便是某人干的是轻松如意之事。

第三是指不要紧、没关系之意。如说:“别个讲了你几句,松泛咯(的)。”指的便是别人说了几句闲话没关系、无所谓的意思。

    书中运用的正是娄底这种独特的方言。书中的“松泛”指的是让宝玉“缓缓神,放松一会子”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松泛”一词在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④一书中使用,而在后来的版本中,校注者将难懂的娄底方言按校注者的理解改成了“开心”一词。其实这种修改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原意。

    “松泛”一词,不仅是娄底的方言,而且是娄底最具特色的部分地方方言。娄底十里不同音,“松泛”一词即使在娄底本区域内,使用的范围也是极窄的。如在双峰的青树坪等地就叫“打害咯”,在涟源蓝田镇等地就叫“货络咯”,这种十分冷僻,使用范围十分窄小的方言却在《红楼梦》书中得以准确运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现象。

    从上述调查与这二个特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村言”与娄底方言的一致性,也说明江苏、北京方言与《红楼梦》的“村言”的差异性。

   我们在不否定《红楼梦》中有北方方言的前提下,认为《红楼梦》中原始方言可能与湖南有关,特别是一些独特的方言具有很强的排他性。

    而湖南方言与《红楼梦》“村言”的另一个相似性就是语言逻辑的相似性,在我的拙著《红楼湘娄文化考》中对《红楼梦》的语言习惯与逻辑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认为其语言习惯与逻辑方式与娄底方言的运用相一致,指出了湘方言的特点有“大与太不分,小与细不分、很与好不分、会与阵不分、些与点不分、头与面不分”,还有一词多用,一字多音,词组分析与重叠,词汇省略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与《红楼梦》中村言的语言习惯相吻合,且有一定的排他性。

    对于《红楼梦》中的方言与湖南方言相似性的现象,有人提出湖南是古汉语保持最完整的地区,语言环境相对封闭,所以,《红楼梦》书中出现的古汉语方言在娄底依然使用与保存并不奇怪。但为什么其他地区的方言没有保存,也没有在《红楼梦》书中体现出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然而,不管怎样,《红楼梦》“村言”与湖南方言的相似性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而我们从方言的研究来探索《红楼梦》作者的未知之谜,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红学家认为这是打开了红学研究的另扇一窗户。不管作者是谁,写的是何地何事,能将《红楼梦》与全国各地的地域文化结合到一起研究,对于提升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注释:

①谢志明著:《红楼湘娄文化考》,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3月第2版。

②谢志明著:《红楼梦作者新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③邓牛顿著:《红学笔记》,香港世纪风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④曹雪芹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0月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