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因何而屈服?
(2013-03-30 13:48:10)
标签: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发改委白色污染 |
分类: 时事评论 |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形象的比喻为白色污染,因为这种餐具主要是用来装便餐,吃了就扔掉又不用清洗,让一些主营快餐的食品卖部欢迎,然而造成的污染也十分严重,而且其生产的产品安全性无法监管,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被禁止生产,一晃14年过去了,这个14年发泡餐具其实依然在使用,只不过是人们已经淡忘了它,原因是它的生产已不再是大规模而是转为地下,而且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在逐步提高,对塑料餐具安全性的担心,其产量及使用都在下降,这来之不易的调控应该得到珍惜。现在餐具合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其导火索竟然是国家发改委28日表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将允许生产使用。
允许可以被解读为放开,那解禁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白色污染或将卷土重来。发改委为何将一项已经被禁止的产业再度放虎归山,其政策的多变令人瞠目,民间要求整治的呼声强烈,发改委却发文解禁,如此唐突让人无所适从,据发改委的解释说,“最初出台禁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使用的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具体包括:它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可以节约石油资源;随手丢弃垃圾的行为已大幅减少,废弃物回收体系逐步建立。这些解释经不起推敲,一推就矛盾重重。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堂堂的发改委已经被发泡餐具的利益链所绑架,不得已把车子掉头往回开。
但是国家发改委何以被利益所困呢,据称,发泡餐具的相关方,鑫恒塑胶等10家广东发泡餐具生产商向北京君泽君(深圳)律师事务所联合出资450万元“公关费”,向发改委等部门推动发泡餐具解禁。也许正因为有了公关才促使了发改委的解禁,何以如此凑巧,这说明了发改委受屈与450万公关,但是公关为什么去找律师事务所呢,律师事务所应该是帮人家打官司的,这次何以变成了公关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究竟抓住了发改委的什么把柄,仅仅用了450万的一部分就把发改委摆平了,就让堂堂的发改委在少数利益链的公关之下屈服投降了呢。据公关的律师称,“发改委14年前发布禁止发泡餐具进入市场的行政法规是不合法的。发改委禁止发泡餐具属于行政行为,必须履行法定程序,要有相关法律依据,并召开听证会,履行沟通机制。但当时发改委并未按上述程序来做,当时只是讲到发泡餐具导致“白色污染”,以此为由出台禁令。”这就是公关的前提,也就是说发泡餐具的生产企业将凭此与发改委打一场官司,这场已经过去14年的事件,到现在或将变成一桩官司为何发改委为何选择了屈服?其中450万的公关费是否在了什么作用?还是正如发改委所声称的那样解禁是发展的需要?
本来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反响强烈,未经论证再次解禁其程序是否合法,人们有理由得到解释,如果说解释不充分,或经不起检验,人们会质疑是否存在内幕,可以设想一个国家政策可以轻而易举的被公关,那么这个国家机构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一个人人敬畏的政府部门的发改委一旦失去了公信力,就象一只裸机,没有灵魂的外壳,试问还有谁再能相信他?又如何能承担起发展和改革的重任?
相关阅读:律师称发泡餐具公关合同属正常行为
前一篇:禁酒令致消费低迷打在谁的嘴上
后一篇:祭祖“烧小姐”为何不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