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中国现代爵士乐的领路人

标签:
爵士乐北京歌舞团cafe打口带刘元 |
分类: 国内萨克斯演奏家 |
如果呆板的形式妨碍了激情的释放,我就要刻意的改变自己的命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搞音乐”在刘元眼里,爵士乐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是一个释放内心情感最好的平台。
初次见到刘元还是在十几年前,那是一个摇滚激昂的年代,那时的他一直站在激情张扬的崔健背后。
2004年的夏天,在农展馆附近著名的爵士酒吧——CDCafe里最吸引人的是满墙顶级爵士乐大师的海报,据说这些都是这些年刘元在国外演出时淘的,十多美金能淘到一张在国内绝对买不着的。刘元手里掂着一颗棋子神色凝视着横纵十九路棋盘,镜片后面的双眼冷静、淡然。10点钟,舞台灯姗姗亮起,在一阵狂风暴雨般的钢琴和贝司的低音烘托下,刘元的萨克斯徐徐吹响,演出开始了……
如果说崔健定义了中国现代摇滚,那么刘元则是中国现代爵士乐的领路人。
刘元成长于传统音乐世家,曾是北京歌舞团的专职乐手,70年代的一次出国演出经历使他强烈感受到了国外多种多样音乐形式的冲击,并被深深吸引。一种难以遏制的激情逐渐在心底滋生,等待着被释放。这次演出可以说为他在后来20多年里不断探索音乐变革的道路打下了伏笔。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流行音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摇滚乐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反响,牛仔裤、可乐和电吉它成了那个时代时髦青年人标榜个性的绝妙道具。而这时的刘元又开始尝试从音乐中寻求更自由的表达,在他眼里,爵士乐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是一个释放内心情感最好的平台。那时的刘元经常在一些高档餐厅演出,并在当时并不多见的酒吧里与一群前卫音乐人混迹在一起。
这种新的尝试让刘元酝酿了十几年,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定位,人员也并不固定。但当时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信息的闭塞,没有老师,没有教材,学习的方法仅有靠几张从非法途径获得的“打口带”,对着录音机扒带子,是那个时代的音乐人获取国外演奏技术和音乐动态的惟一方法。
刘元坦言,当时对民乐演出形式和工作形式的强烈不满足,正是让自己在音乐道路中不断奋进的直接动力。刘元认为,在很多人眼里,“民族”是一根敏感的神经,触碰不得,任何东西一旦沾了民族二字就再也容不下任何质疑,而刘元坚持认为目前的民族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落后了,仿佛一只将头埋进沙子的鸵鸟,曲高和寡却不理会匆匆变幻的世界。他说:“音乐是一种运用外部设备和技法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如果呆板的形式妨碍了激情的释放,我就要刻意的改变自己的命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搞音乐”。
89年离开北京歌舞团后,刘元开了CDCafe 。在继续钻研技艺的同时还陆陆续续地收了些弟子。他直言,国内对音乐的基础教育不足,这是音乐教育者的失职,国外每所大学都可以有自己的音乐系,国内却只能靠现在这种类似手工作坊师傅带徒弟式的方法。平时,刘元的弟子可以在这个小型的爵士乐平台锻炼演出,每逢周末则由他自己亲自操刀上阵,经常会有不少国外的演奏家来此助兴。刘元乐队的鼓手古鹤泉来自日本,其触动灵魂如梦幻般的节奏,也是CD Cafe 的一大亮点。
言不及义的批评不会让他动怒,华而不实的恭维也决不领情,想和他做朋友除了要有相通的精神世界,还必须足够坦率——这不仅是刘元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爵士风格的人性化体现吧?工匠萨克斯工作室欢迎光临!http://saxgj.taobao.com/
http://star.tvsou.com/compere_lib/4048_29014.jpg
初次见到刘元还是在十几年前,那是一个摇滚激昂的年代,那时的他一直站在激情张扬的崔健背后。
2004年的夏天,在农展馆附近著名的爵士酒吧——CD
如果说崔健定义了中国现代摇滚,那么刘元则是中国现代爵士乐的领路人。
刘元成长于传统音乐世家,曾是北京歌舞团的专职乐手,70年代的一次出国演出经历使他强烈感受到了国外多种多样音乐形式的冲击,并被深深吸引。一种难以遏制的激情逐渐在心底滋生,等待着被释放。这次演出可以说为他在后来20多年里不断探索音乐变革的道路打下了伏笔。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流行音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摇滚乐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反响,牛仔裤、可乐和电吉它成了那个时代时髦青年人标榜个性的绝妙道具。而这时的刘元又开始尝试从音乐中寻求更自由的表达,在他眼里,爵士乐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是一个释放内心情感最好的平台。那时的刘元经常在一些高档餐厅演出,并在当时并不多见的酒吧里与一群前卫音乐人混迹在一起。
这种新的尝试让刘元酝酿了十几年,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定位,人员也并不固定。但当时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信息的闭塞,没有老师,没有教材,学习的方法仅有靠几张从非法途径获得的“打口带”,对着录音机扒带子,是那个时代的音乐人获取国外演奏技术和音乐动态的惟一方法。
刘元坦言,当时对民乐演出形式和工作形式的强烈不满足,正是让自己在音乐道路中不断奋进的直接动力。刘元认为,在很多人眼里,“民族”是一根敏感的神经,触碰不得,任何东西一旦沾了民族二字就再也容不下任何质疑,而刘元坚持认为目前的民族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落后了,仿佛一只将头埋进沙子的鸵鸟,曲高和寡却不理会匆匆变幻的世界。他说:“音乐是一种运用外部设备和技法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如果呆板的形式妨碍了激情的释放,我就要刻意的改变自己的命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搞音乐”。
89年离开北京歌舞团后,刘元开了CD
言不及义的批评不会让他动怒,华而不实的恭维也决不领情,想和他做朋友除了要有相通的精神世界,还必须足够坦率——这不仅是刘元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爵士风格的人性化体现吧?工匠萨克斯工作室欢迎光临!http://saxgj.taobao.com/
http://star.tvsou.com/compere_lib/4048_29014.jpg
前一篇:多尔菲,爵士乐史上的奇才
后一篇:詹姆斯·卡特:魔力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