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石林形成原因阶段(转载)鬼斧神工黄河石林(下)

标签:
黄河石林砾岩节理米家山景泰石林甘肃石林金龙客栈地质矿产报旅游 |
分类: 文化学习 |
鬼斧神工黄河石林(下)
作者:曾强红
http://www.gsdkj.net/newspaper/yljj/fjdh/1496.html
黄河石林的形成
这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组合优异,动静结合,国内罕见,西北独有,堪称中华自然奇观的自然生态景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究竟是风剔刻了,还是水涮铸了这样神奇的景观?
景泰归来,我便请教了甘肃省地矿局教授级高工李海林先生。
李教授说,形成黄河石林的五泉山组砾岩层在成岩后的构造力作用下,坚硬的岩层中产生了五组方向不同的垂直节理,当这些岩层上升至地表,特别是形成独立山体后,岩层中的节理裂隙处在松弛和自由空间的状态下,加之白昼、季节温度的变化、热胀冷缩、冰冻融化、雨水溶蚀、风蚀等物理、化学风化作用,顺岩石中的裂隙不断剥落、扩大、纵深发展,形成岩壁和石林。
规模壮观的石林形成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巨厚的水平岩层;二是岩层质地比较坚硬、均一;三是存在垂直岩层的多组节理。李教授笑谈,上述条件如果缺少一条,都难以形成规模壮观的石林景观。不是任何地方的岩层都能形成节理的,它需要处在特殊的构造环境,受到强大的构造应力作用才能产生。
黄河石林北部紧靠著名的景泰——海原断裂带,在距今140-160万年期间,由于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本区经历了一次以不均匀差异升降为主的强烈构造运动,北部米家山、松山上升,而山前由于断裂作用剧烈沉降。古生界的石炭系、二叠系逆冲于下更新统五泉山组之上,使其发生了强烈的倾斜并产生褶皱,岩层倾斜角达5°—25°。新构造运动使景泰——海原断裂带复活形成地震带,并使五泉山组继承性的发育了北西西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北东东向、北东向五组构造节理和次级的小型断裂,为石林的形成奠定了构造基础。
http://www.gsdkj.net/newspaper/UploadFiles_9876/200807/2008073000244144.jpg
——冲蚀凹槽和石芽:是砾岩沿着节理裂隙受雨水冲刷形成的凹槽,分布于沟谷最上游及沟岸两侧,使砾岩被切割为半柱形,沟槽宽度不一,形态各异;在冲蚀凹槽间突起的部位称石芽,是石林地貌的初期形态。
--峰丛地貌:主要分布在沟谷的中部, 形态上表现为顶部为尖锐或圆锥状的山峰,而基部相连成簇状,是石林发育早期地貌形态。
——峰林地貌:主要分布在沟谷下游两侧,形态上表现为圆柱状、圆锥状、笋状、蘑菇状、城堡状等,基部基本分离,形态奇特,形成各种造型,为石林发育的成熟期地貌形态。
——孤峰:主要分布于饮马沟、豹子沟上游,为峰林的进一步发展,形态上为孤立的山峰,顶部多为圆锥形,相对高差较峰林为低。为石林发育的较晚期地貌形态。
——残丘:为峰林和孤峰经后期侵蚀作用发展而成,呈较平缓的丘陵状,是石林地貌发育的晚期地貌形态。
——崩塌:为峰林和孤峰经水流侵蚀、地震、暴雨等因素诱发形成的重力堆积物,体积变化较大,从数十方到数千方不等,是石林地貌发育的晚期地貌形态。
黄河石林地貌的主要类型
李教授说,这些地貌均经后期风蚀作用改造,而本区风蚀地貌也很发育,非常独特。主要类型有:
风蚀穴和风蚀壁龛:是风携带砂尘对五泉砾岩表面磨蚀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凹坑。形态有圆形、长条形、纺锤形等。风蚀穴规模相对较大,最大的直径可达5米,宽度3米,深度在1米以上。风蚀壁龛规模相对较小,一般长度不超过1米,宽度小于0.5米。风蚀穴和风蚀壁龛在各沟谷中均有分布,以热窝沟最为典型。
窗棂地貌:为风蚀作用改造岩壁上的泥幔形成的状如窗棂的特殊地貌,在盘龙沟下游最为发育。
摇摆石:是风蚀作用沿层理改造峰林形成的后期地貌形态,在区内有零星分布。
黄河石林地区沧桑巨变的地质发展史
据李教授介绍,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走过了大约46亿年漫长的岁月,一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虽然有相对平静的时期,但也经历着移山倒海的巨变,使地球的面貌不断地改变着。景泰黄河石林便是如此。
从事了几十年地质工作的李教授说,在黄河石林及周边地区,你们见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是奥陶系的变质岩系,距今约5亿年。这时黄河石林及整个河西走廊均属于祁连海槽,是一片汪洋大海。并沉积了巨厚的砂、页岩和含铁石英岩、白云岩等沉积物。随着时光的推进,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古浪运动,祁连运动,景泰运动,后红泉运动等),伴随有天崩地裂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距今2.5亿年的北山运动,使地壳上升,成为陆地。
65--23百万年时期,地壳的活动还在继续,强烈的燕山运动第五幕使甘肃大部分地区褶皱上升,米家山、松山升起,脑泉凹陷形成,奠定了本区地形、地貌的格局。
23--2.6百万年,中部大面积沉降,脑泉凹陷基本定型,形成大面积的湖泊,沉积了湖相为主的甘肃群。喜山运动使盆地及两侧山地抬升,脆性断裂构造发育,区内第三系地层生成平缓褶皱,并遭受剥蚀、夷平。
2.6—0.70百万年。第四纪继承了第三纪的特点,早更新世后期山前断裂活动,使得山地上升,盆地下降,河流从松山、米家山带来大量砂砾石,在盆地中沉积形成下更新统灰黄色、灰紫色砾岩局部夹粉红色砂岩的五泉山组砾岩。这时的气候温暖潮湿,降水丰富,植被发育。
160—140万年,本区经历了一次强烈构造运动,西北部松山、米家山山前由于断裂作用沉降剧烈,使得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砾岩发生倾斜并产生褶皱,岩层的倾角达5—25°。新构造运动使景泰——海原断裂带复活形成地震带,由于区域应力的挤压与拉张作用,致使五泉山组砾岩中继承性发育了五组近乎垂直的构造节理(柱状节理)、“X”形断裂组以及次级的小型断裂。同期,黄河切穿上游的基岩山地穿过红山峡流经老龙湾,并沿着断裂带流过松山与米家山之间的峡谷,黄河曲流正是受控于区域构造节理和断裂的控制。
73—13万年。本区再次遭受强烈构造运动,地壳大面积抬升,升幅高达80--120米。黄河沿节理及断裂形成深切峡谷,在强烈的构造作用控制下龙湾断陷盆地形成。此时以剥蚀、夷平作用为主。五泉山组砾岩遭受雨洪冲刷,沿着五组节理形成切沟、及冲沟,将其切割为沟谷相间的形态,并出现孤立的石峰,石林初见其形。
http://www.gsdkj.net/newspaper/UploadFiles_9876/200807/2008073001185750.jpg
距今13—1万年的晚更新世后期气候更为干燥,风积作用和风蚀作用显著,在山麓地带堆积了大面积风成黄土。流水地貌在此时得到改造,风蚀作用、尤其是大风携带砂尘所发生的磨蚀作用对前期侵蚀沟谷不断改造,在崖壁上形成了许多状如窗棂的构造。各个沟谷崖壁上的风蚀穴、风蚀壁龛等风成地貌随处可见。坝滩由于风蚀作用,表层细粒层被带走,形成了乌黑光亮的戈壁。
距今1万年以来的全新世,本区地壳继续抬升(抬升速度为每100万年1.1毫米),风势减弱,地质作用以剥蚀、夷平和沉积作用共存为特征,气候以干燥为主。黄河形成Ⅰ、Ⅱ级阶地、河心滩;风积作用形成了新月形沙丘。
黄河石林生成于21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
景区内陡崖凌空,景象万千,峰回路转,步移景变,石柱石笋大多高达80-100米之间,最高可达200多米,其造型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犹如雕塑大师之梦幻杰作。狭谷蜿蜒曲折,如蛇明灭,皆以沟命名,从东南至西北,共有八沟之多。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我终于对黄河石林数亿万年的沧桑巨变有了全新的认知。
深沉的黄河石林,剔除了尘世间的繁杂,和世代相傍的龙湾村,共同守护着潺潺的黄河,为这恬淡画上了不可缺的一笔,也为游人浮躁的心系上了留恋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