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代医学绘画名迹欣赏5  (曾鲸《名医张卿子画像》欣赏)

(2012-11-25 16:14:10)
标签:

分类: 中医

 曾鲸《名医张卿子画像》

         欣赏

 

                                      看山草堂   撰文

 

                               

                                  http://s3/mw690/60e92c67xcf4d94cb0032&690 (曾鲸《名医张卿子画像》欣赏)" TITLE="历代医学绘画名迹欣赏5  (曾鲸《名医张卿子画像》欣赏)" />

图1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曾鲸应邀为杭州著名诗人兼医家张卿子画肖像。画中人物乌巾朱履,指甲修长,左手悠然捻须,略侧着身躯,仪表端雅,意态安详。似正缓步行走。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http://s1/mw690/60e92c67xcf50d7e9f1f0&690 (曾鲸《名医张卿子画像》欣赏)" TITLE="历代医学绘画名迹欣赏5  (曾鲸《名医张卿子画像》欣赏)" />图2    细部人物的身体结构清晰,比例适度,动作自然,衣纹线条垂长而方折多变,坚劲挺拔,又用淡青色贴着墨色线条稍加渲染,使墨线更显劲健生动,笔墨趣味浓厚。......

 

                            http://s3/mw690/60e92c67xcf50f80f1012&690 (曾鲸《名医张卿子画像》欣赏)" TITLE="历代医学绘画名迹欣赏5  (曾鲸《名医张卿子画像》欣赏)" />


名医张卿子画像作者曾鲸(1568~1650),明代福建莆田人。字波臣。一生往来江浙一带,为人写真。擅画肖像,在继承粉彩渲染传统技法的同时,汲取西洋画的某些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其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

绢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36.2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天启二年(1622)曾鲸应邀为杭州著名诗人兼医家张卿子画肖像。画中人物乌巾朱履,指甲修长,左手悠然捻须,略侧着身躯,仪表端雅,意态安详。似正缓步行走。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不愧是传神高手的精心佳作。人物的身体比例适当,情态端庄自然,其宁静、坦荡、和善的性格特征得到了精彩的表现。画像面部先用淡墨多层烘染,再行敷色,赭石中略掺铅粉,耳朵等部位则用较浓的赭色勾提,达到笔墨色浑然一体、艳而不俗,形神兼备的效果。在这幅画上,画家着力于人物面部的刻划,既注重墨骨,并巧妙地吸收西洋画的表现方法,用多层烘染体现面部的凹凸,使脸部具有了较强的体积感,形成皮肤的颜色质感,丰富了肖像的技法。人物的身体结构清晰,比例适度,动作自然,衣纹线条垂长而方折多变,坚劲挺拔,又用淡青色贴着墨色线条稍加渲染,使墨线更显劲健生动,笔墨趣味浓厚。但看去还是保持着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肖像画色彩。最能反映其“波臣派”代表性风格。

肖像画,中国的传统名称叫“传神”、“写照”或“写真”,要求以形写神,形神皆肖。《无声诗史》称曾鲸作肖像时,十分注意观察、揣摩对象的天然性情,往往达到“对面时,精心体会,人我都忘”的程度,加上兼有笔墨灵气,故画家所画的肖像形神兼备,其性格特征也分外明显。  

此画作于曾鲸五十九岁时。全图裱边四周有清乾隆年间梁诗正、厉颚、丁敬、杭世骏等许多名人题咏。

画中主人公张卿子原名遂辰,字相期,号西农,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卒于清康熙七年(1668)。原籍江西,其祖迁居浙江钱塘定居。工诗文,董其昌、陈继儒称许为“奇才”。他又是位名医,人称隐于医道之学者。《仁和县志》称他“少赢弱,医不获治,乃自检方书,上自歧、鹊,下至近代刘、张、朱、李诸大家,皆务穷其旨”。遂辰自学成才,临证经验丰富,对伤寒犹有研究。其首倡“维护旧论”,是医家中尊王(叔和)赞成(无己)之甚力者。后人把他编辑的伤寒论称之为《张卿子伤寒论》另外尚著有《张卿子经验方》、《秘方集验》。张卿子于医学最大贡献莫过于培植了一批学验俱富的弟子。这些弟子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术思想,为维护和恢复医经的本来面目相继作了不懈的努力

在《张卿子伤寒论》中张卿子认为张仲景《伤寒论》经过王叔和编次之后,“诸家著述,各有发明扩而聊摄成氏引经析义,无为详洽‘虽低悟.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初学不能舍此索途也。故编注悉依旧本”(成无己注解本)。间一亦独抒己见。并取朱肱、许叔微、张兼善、张洁古......等诸家注解精华,结合临床加以注释,编注,为《伤寒论》学说的阐发,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编次上,悉依旧本即仍按成无己注解顺序。全书共七卷,卷一“辨脉法”平脉法”卷二“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至卷七“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该书旁涉《方论》择要注释张卿子继录《注解伤寒论,又将成无己其它著作如《药方论》等有关内容,以补于注释中,因而较完整地体现子成无己的注解思想。可谓相得益彰,更为详备。张氏推崇成无己,认为成氏《注解伤寒论》“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牴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遂据此本旁采朱肱、许叔衡、庞安时、王履、王肯堂等诸家学说之精华。以补充发明。此书最早有明刊本,几种清刻本。近代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并于1949年后重印出版。仍为当今研习中医伤寒论》学派不可少的重要医学参考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