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012-09-03 22:04:51)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
原文地址:韩城司马迁祠墓作者:土鳖儿tubie2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公元310年),历代曾数次重修和扩建,占地十万余平方米,最近一次大修是1957年。1982年2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有寝宫,献殿,祠门,山门,牌坊等十八座。祠墓东对滔滔黄河,西依巍巍梁山,依崖就势。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木牌坊系清代重建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在这里验门票(50元)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司马古道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4.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5.司马古道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6.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7.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8.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9.碑林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0.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1.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2.对面的塬象南非的桌山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3.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4.到太史祠要登99级台阶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5.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6.“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7.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8.祠内献殿有石碑60多块,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19.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0.太史祠前回望黄河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1.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1125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泥塑着彩,高4米。

    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生于夏阳(现在的韩城)农村。汉武帝即位后,其父司马谈做了太史令,移家长安。他从10岁起便苦读典籍,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20岁后历游江淮各地,考察史料,走访民间。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遗命司马迁完成撰写《史记》。三年后,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的“太初历”工作,这就是民间沿用至今的农历。此后,开始正式写作《史记》。这年司马迁四十二岁。天汉二年(公元前99)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英勇抗击匈奴,寡不敌众,兵败被俘,多年后不得不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在天汉三年,被汉武帝处以死刑。按当时的法律,交巨额赎金或遭宫刑(阉割生殖器)可以免死。士大夫们一般宁死不遭宫刑,但为了未竟的史学巨著,司马迁选择了宫刑,忍辱活下来。出狱后,被任命为中书令(在皇帝身边)。太始四年(公元前93),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基本完成。此后,他的事迹就无从考证,约卒于汉武帝末年。《史记》是中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中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公元前104-101)年间,中华民族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他的《河渠书》、 《平淮书》 、 《货殖列传》等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他的《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他为那些游侠、刺客、龟策、曰者(占卜的人)等下层人物都写了传记,他敢于批判皇帝,包括他本朝的皇帝。他讲汉武帝穷兵黩武,卖官晋爵,迷信神仙,用女儿换取不死之药。所有这些,使他这部著作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杨雄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 《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2.墓顶一株五叉千年古柏,象巨掌撑天,如同太史公的崇高志向,永驻天地间。民间有五子登科的故事。左边一叉被雷劈断,右边一叉又分了两叉,所以依然是“五子登科”。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3.被雷劈断的古柏,根部健壮。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4.祠后为司马迁墓,始建于西晋嘉4年(310),后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5.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6.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7.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8.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29.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0.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1.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2.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3.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4.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5.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6.磨盘路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7.从磨盘路上观景台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8.观景台上东望黄河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39.北望韩城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40.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41.祠下的村庄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42.司马古道在此中断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43.“守望家园”展品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44.距司马迁祠5公里的徐村是司马迁的故里,村里有司马迁祠堂等古迹。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冯的人家组成,他们千百年来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据说“冯”姓是司马迁大儿子司马临的后代,“同”姓是司马迁二儿子司马观的后代。两姓亲如一家,但从不通婚。司马迁受刑入狱,有好心人向家乡通风报信。为免株连儿女,不得不改姓。“同”、“冯”二字皆取“通”和“风”的谐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马”两字。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45.司马迁之后再未出过名人,后代默默无闻的生活在小山村,守望着自己的家园,铭记祖先司马迁。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46.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47.


[转载]韩城司马迁祠墓
△.48.风追司马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