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景德镇浮梁古城

(2012-01-28 17:50:31)
标签:

萧何

浮梁古县衙

景德镇

浮梁县

c1

旅游

分类: 国内游记

浮梁古城位于景德镇市郊,浮梁古城距离景德镇市区8公里。浮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浮梁古城是历代浮梁县治之所在。浮梁古城全城布局形似八卦,城墙全长20余里,高1。6丈,宽丈许。景德镇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充分体现了浮梁古城瓷茶文化源远流长。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佛印、范仲淹、杨万里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浮梁的山水与文化而折腰。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浮梁县治所在。是浮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浮梁自古以来一直是“望县”,其县署品级为五品,高出一般县署 2级(一般县为七品)。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因为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原由便是当地灿烂的陶瓷文化和茶文化。(中国古代的三大国际贸易为:瓷器、茶叶和丝绸。)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诗句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根据《新唐书·食物志》记载:“浮梁每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朝廷茶叶税的八分之三,为全国之首)。

唐代,浮梁县(当时还没有景德镇,景德镇称为昌南镇)的制瓷业工匠霍仲初、陶玉所制的陶瓷精美绝仑,有假玉器之称,被时人称为“霍窑瓷”和“陶窑瓷”。据传说,中国的英文名( China)便是“昌南”(ChangNan)的音译。宋代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真宗皇帝因欣赏浮梁县昌南镇所产的瓷器,将其年号赐给了这里当地名,易昌南镇为景德镇,从此景德镇之名便誉满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将其年号赐给一个地方当地名。历史上只有两座城市的名称是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另一座是浙江省的绍兴市,但比景德镇晚一百多年)。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开创了景德镇“官窑瓷”的烧造历史。明代,沿袭元代建制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清代,在景德镇设置“御窑瓷厂”,将景德镇的制瓷业推向了极致!
进大门就是以贴地瓷砖组成的“历史文化长廊”,综述了浮梁的概况以及源远流长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记载了浮梁一千三百多年要事珍闻和浮梁作为瓷都之源的发展历程。长达312米,由216块青花瓷板铺就而成的“历史文化长廊”。这是一本史书,展示出浮梁千余年厚重的历史文化

走进城门,就看到一条新近修建的仿古“牌坊群” ,共建有石牌坊三座。第一座是“会元及第”牌坊:“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会试第一、殿试一甲三名、钦赐探花金达”。第二座是“尚书坊”:“天顺八年甲申科进士、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太子太保戴珊”。第三座是“英辅坊”:“绍兴八年戊午科进士、御使中丞、参知政事枢密使、金紫光禄大夫汪澈”。


过了三道牌坊,右边就是宋朝千年红塔,她是江西省保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称“江西第一塔”。1959年被列为首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公元961年,耗时79年才竣工,公元1575年(明万历三年)重修过一次。由于塔前在唐代建有一座寺庙叫西塔寺,因此,根据先有寺庙后有塔可判断出此塔的目的是为传播佛教,即为一座佛塔,佛名为“大圣宝塔”,且它还已载入中国七十二座古塔史册,距今有1045年的历史。塔高40.47米,六面九层,整座建筑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西塔夕照”为古代昌江著名的昌江八景之一,呈现了“文照胜朝晖,紫烟连霄汉”的壮观!

(红塔名称的由来还有个动人的传说,此塔本来全部用青砖砌成,过去没有水泥,全部用石灰、糯米和红泥混合作浆,年代一久,红泥被风吹雨淋分化流出,将青砖表面染成了红色而成为红塔。改名红塔源自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失败后,逃至浮梁古城,躲进红塔后方逃过一劫。当上皇帝后,下诏拨银修复红塔,但因当时浮梁境内塔多,当时逃难紧急,没有问及塔名,好在当时其它塔外表均刷为白色,只有此塔外表为红色,朱元璋就对手下大臣说,红色的塔就是他的救命塔,从此,西塔更名为红塔。)

在过去就到了县衙了。 浮梁古县衙为江南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县衙,也是全国仅存的四处古县衙之一处。钦赐五品县衙,唐朝元和11年(公元816年),因水灾,迁浮梁县城于现在的浮梁古城,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至民国四年,长达1100余年。现存浮梁古县衙,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也是全国仅存的几处古县衙之一。有“中国第一县衙”、“江南第一衙”之美称!

现存浮梁古县衙,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170年,占地64495平方米(相当于95亩),规模宏伟,完整地保留了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县衙原有风貌。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生辉。

头门与仪门之间是县衙的第一重院落,两边平房是衙役、捕快、兵丁、杂役等众起居、休息之处。
“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官员的地方。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东门供一般人员通行,西门专供囚犯进出。两根柱子上有幅对联,上联“工堪比官 斧斤利刃随手揣来因材而用” ,下联“医可喻政 硝磺猛剂有时投下看病如何”
“六房”是县署的职能办事机构,设于县署大堂两侧东为吏、户、礼,西列兵、刑、工,与大堂和仪门形成外衙的第二进院落。六房与朝庭六部相对应,有书吏在此办理公务,每房的头目称“经承”或“”吏书、“户书”等。

  衙院内宽敞空旷,古木参天,中有40米长条古路面甬道,直通大堂。穿过仪门踏上甬道略高出两边地面,威严之感顿然而生,仿佛这条甬道专为官人而铺的,夸张一点说,会有一种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感觉了,可见这给人一种视觉上、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古代人们就已很注意建筑给人的心理带来微妙的感觉。游客至此,即可以领略古代衙府的风貌,了解封建社会衙门的历史、政治、文化知识。大堂门口一幅对联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古代封建官吏尚且有如此之勉,况乎今人?

“明镜高悬”的衙署大堂内陈列着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讯杖、官轿、夹棍等物品。大堂后面的“琴治堂” 为县衙“二堂”,是知县退朝后办公之处。两边各为“刑名师爷房”(法律顾问)和“书启师爷房”(文秘),构成了县衙的第三进院落。“琴治堂”门前在对联曰:“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三堂”是在一座“天井”式的院落中,位于二堂后面。亦为全木质结构,古色古香。门前柱上的对联读来很有趣味,上联“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下联“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三堂”之后是一座小花园式的院落,北面一堵围墙,有小门通外面,东西各有一间小屋,环境清雅,是知县私下会见同级或上级幕僚,交心谈心的地方。县署东面是“粮仓”,门上的对联“捕盗追赃 保百里平安;粮丰仓满 祈万民丰足”。此处粮仓名曰 “常平仓”,是储备粮食的官仓,清代康熙十年知县王临元建。全县另有上西部都的东仓、镇市都的南仓、彭村都的西仓和侈溪都的北仓。粮仓南边建有一溜祠堂。由北往南前后对应,后面(北)是“赞候祠”,供奉汉代大臣萧何和曹参二神的场所。萧何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任相国,又辅佐刘邦制定萧何定律,萧何死后,曹参继任,凡事无所变更。衙门供奉萧曹二神,表明主管以萧曹为偶像,忠君爱国。祠堂门前对联曰;“不求当官称能吏;愿共斯民作好人”。前面是“土地祠”,有对联曰:“视之不见求知应;听见无声叩则灵”。

   “育正堂” 为“九江道署”所在,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其前身是“浮梁察院”。明清两朝,作为省派出机构而设立,均为藩臬两司的辅佐官,亦有监察地方府、州、县之职。古县衙的建筑具有徽派与赣派相结合的特点,最具特点的是县署里面的楹联,其丰富的内涵,涵盖了封建社会地方官处事方法和原则。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景德镇浮梁古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