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浮梁古城
标签:
萧何浮梁古县衙景德镇浮梁县c1旅游 |
分类: 国内游记 |
浮梁古城位于景德镇市郊,浮梁古城距离景德镇市区8公里。浮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浮梁古城是历代浮梁县治之所在。浮梁古城全城布局形似八卦,城墙全长20余里,高1。6丈,宽丈许。景德镇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充分体现了浮梁古城瓷茶文化源远流长。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佛印、范仲淹、杨万里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浮梁的山水与文化而折腰。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浮梁县治所在。是浮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浮梁自古以来一直是“望县”,其县署品级为五品,高出一般县署 2级(一般县为七品)。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因为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原由便是当地灿烂的陶瓷文化和茶文化。(中国古代的三大国际贸易为:瓷器、茶叶和丝绸。)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诗句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根据《新唐书·食物志》记载:“浮梁每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朝廷茶叶税的八分之三,为全国之首)。
唐代,浮梁县(当时还没有景德镇,景德镇称为昌南镇)的制瓷业工匠霍仲初、陶玉所制的陶瓷精美绝仑,有假玉器之称,被时人称为“霍窑瓷”和“陶窑瓷”。据传说,中国的英文名(
China)便是“昌南”(ChangNan)的音译。宋代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真宗皇帝因欣赏浮梁县昌南镇所产的瓷器,将其年号赐给了这里当地名,易昌南镇为景德镇,从此景德镇之名便誉满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将其年号赐给一个地方当地名。历史上只有两座城市的名称是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另一座是浙江省的绍兴市,但比景德镇晚一百多年)。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开创了景德镇“官窑瓷”的烧造历史。明代,沿袭元代建制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清代,在景德镇设置“御窑瓷厂”,将景德镇的制瓷业推向了极致!
进大门就是以贴地瓷砖组成的“历史文化长廊”,综述了浮梁的概况以及源远流长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记载了浮梁一千三百多年要事珍闻和浮梁作为瓷都之源的发展历程。长达312米,由216块青花瓷板铺就而成的“历史文化长廊”。这是一本史书,展示出浮梁千余年厚重的历史文化
走进城门,就看到一条新近修建的仿古“牌坊群” ,共建有石牌坊三座。第一座是“会元及第”牌坊:“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会试第一、殿试一甲三名、钦赐探花金达”。第二座是“尚书坊”:“天顺八年甲申科进士、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太子太保戴珊”。第三座是“英辅坊”:“绍兴八年戊午科进士、御使中丞、参知政事枢密使、金紫光禄大夫汪澈”。
过了三道牌坊,右边就是宋朝千年红塔,她是江西省保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称“江西第一塔”。1959年被列为首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公元961年,耗时79年才竣工,公元1575年(明万历三年)重修过一次。由于塔前在唐代建有一座寺庙叫西塔寺,因此,根据先有寺庙后有塔可判断出此塔的目的是为传播佛教,即为一座佛塔,佛名为“大圣宝塔”,且它还已载入中国七十二座古塔史册,距今有1045年的历史。塔高40.47米,六面九层,整座建筑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西塔夕照”为古代昌江著名的昌江八景之一,呈现了“文照胜朝晖,紫烟连霄汉”的壮观!
(红塔名称的由来还有个动人的传说,此塔本来全部用青砖砌成,过去没有水泥,全部用石灰、糯米和红泥混合作浆,年代一久,红泥被风吹雨淋分化流出,将青砖表面染成了红色而成为红塔。改名红塔源自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失败后,逃至浮梁古城,躲进红塔后方逃过一劫。当上皇帝后,下诏拨银修复红塔,但因当时浮梁境内塔多,当时逃难紧急,没有问及塔名,好在当时其它塔外表均刷为白色,只有此塔外表为红色,朱元璋就对手下大臣说,红色的塔就是他的救命塔,从此,西塔更名为红塔。)
在过去就到了县衙了。 浮梁古县衙为江南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县衙,也是全国仅存的四处古县衙之一处。钦赐五品县衙,唐朝元和11年(公元816年),因水灾,迁浮梁县城于现在的浮梁古城,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至民国四年,长达1100余年。现存浮梁古县衙,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也是全国仅存的几处古县衙之一。有“中国第一县衙”、“江南第一衙”之美称!
现存浮梁古县衙,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170年,占地64495平方米(相当于95亩),规模宏伟,完整地保留了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县衙原有风貌。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生辉。
头门与仪门之间是县衙的第一重院落,两边平房是衙役、捕快、兵丁、杂役等众起居、休息之处。
“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官员的地方。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东门供一般人员通行,西门专供囚犯进出。两根柱子上有幅对联,上联“工堪比官
斧斤利刃随手揣来因材而用” ,下联“医可喻政 硝磺猛剂有时投下看病如何”
“六房”是县署的职能办事机构,设于县署大堂两侧东为吏、户、礼,西列兵、刑、工,与大堂和仪门形成外衙的第二进院落。六房与朝庭六部相对应,有书吏在此办理公务,每房的头目称“经承”或“”吏书、“户书”等。
“明镜高悬”的衙署大堂内陈列着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讯杖、官轿、夹棍等物品。大堂后面的“琴治堂”
为县衙“二堂”,是知县退朝后办公之处。两边各为“刑名师爷房”(法律顾问)和“书启师爷房”(文秘),构成了县衙的第三进院落。“琴治堂”门前在对联曰:“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