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2012-01-28 16:51:40)
标签:

张道陵

中国

道教

《道德经》

《道藏》

旅游

分类: 国内游记

道教博物馆坐落在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游客中心,游客中心像一个巨型的漏斗,韵意道教的五斗米道,整个楼宇由三部份组成,东厅是售票厅(二楼4D影院)、南厅是道教博物馆(中间厅)、西厅是地质博物馆。

     道教博物馆文字介绍较多,实物较少。首先步入大厅参观,大厅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硕大的壁画,仔细观望该壁画突显《老子》的《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被后世称为老子。《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道教主要经典著作之一。道教博物馆分四部曲,第一部曲是道教渊源,第二部曲是张道陵创立道教,第三部曲是道教发展史,第四部曲是道教的信念、道教所做的贡献及其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曲是道教渊源;进入展览厅右(匾框)上标有《太极图》,序曲是“引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从东汉时期张道陵天师正式建立教团组织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以及伦理道德,社会习俗、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至今乃在起作用。它所积存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以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以及流传下来的科仪音乐,养生方法等,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神仙体系: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其次为“四御”,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薇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袛。三清四御之下的众神则以得道之深浅,功德之多寡而分为不同的等级和职守。宋以后玉皇大帝被民间信奉为统御诸天的最高神,为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其下则为众神分司不同职责,其中有老百姓最熟悉的风、雨、雷、电、水、火诸神,以及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

道教标志图案;中间为太极图,周围为八卦。太极图中的大圆圈象征道,道生一,一即太极(指宇宙阴阳未分时的混沌状态),黑白两个鱼型图案象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白鱼中有黑点,黑鱼中有白点,象征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任何事物都蕴含着对立面转化的因素。图中的八卦源于《周易》,代表着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它是根据事物的运行规律以及阴阳消长而排列的。

     进入展览厅左旁匾框是问什么是道教以及上面撰写的是道教天书。道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就是信奉“道”的宗教,认为人通过精神和形体的修炼能够得道成仙。道教不仅有着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道教形成宗教实体,大约始于东汉,从先秦道家发展为汉代道教,经历了数百年之久,这是道教的前史。道教形成后,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潮流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形成了近两千年的道教史。

继续往前有一排组合匾框分别为“张道陵创立道教”、“尊道贵德”、“道法自然”、“生道合一”、“清静寡欲”、“天人合一”、“善恶报应”、“道教经典”、“道教的教派”。

   “张道陵创立道教”;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本名陵,字辅汉,得道后称张道陵。是汉留侯张良位下第十世孙。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早年为太学书生,博通儒经。后因感到儒家经学无益于年命,遂改学长生之道。先在江西龙虎山炼丹,后听说蜀地民风淳朴,于是与弟子入蜀,学道于鹤鸣山中。传说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太上老君降临,授予张道陵“天师”称号及“正一盟威之道”。张道陵于是撰著道书二十四篇,向百姓传教。由于其治病有验,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多至数万户。张道陵乃设立“祭酒”统领民户,有如官长。由于张道陵自称天师,所以他创立的道派被称为天师道。又因入教者要交纳五斗米以表虔诚信奉之心,故称“五斗米道”。天师道就是道教最早的教派组织,所以人们一般以它作为道教正式形成的标志。

    “尊道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之本源,造化之根本,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和准则。《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德则是道在人和万物中的具体显现,也就是道所赋予人和万物的本性,是成道的途径和方法。

    “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遵循自然原则。虽然天地万物都根源于“道”,但“道”丝毫不干涉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任由万物依其本性自然发展,从而万物各得其所,这就叫“道法自然”。《道德经》所说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要维护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就是事物在没有外力强制下,依其本性天然如此、理应如此、势当如此的状态。因此,“自然”状态就是理想状态,故《道德经》说,圣人也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生道合一”;道教重视生命的价值,以生为乐,追求生命的健康长存。道教认为“道”即是生命的源泉,又是生命的基因。生存、生长都是“道”的功然表现形式。所以道经中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道在则人生,道去则人亡。人若善于修道,言行举止,“唯道是从”,则可使生命长存。

    “清静寡欲”;《道德经》说:“清静为天下正”,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道教认为,进入“清静”境界的核心法则,就是少私寡欲。人生在世,名利声色,不断挠得人们欲望滋生,躁动不已,如果不把名利嗜欲看淡,怎能保持心地的清静。道教主张求道悟道,济世度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提高生命存在的境界,而不是满足各种物质欲望;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人生应该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多做行善积德之事,少做损人利己之事。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追求自我觉悟的人生,是追求与道合一,与天地造化同流的崇高精神境界的人生,是慈悲为怀,以利济生为己任的人生。

    “天人合一”;道教人生观的核心是超出有限的自我,走向无限,回归到作为生命之源的永恒不灭的大道中去。通过学道、修道,将“小我”(个人的自我)扩充为“大我”(宇宙普遍的自我),达到与整个宇宙的合一(即与道合一的境界),在对“大我”觉醒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欲望相通的“小我”克服下去。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见素抱扑”、“少私寡欲”,就是于他们达到了“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善恶报应”;道教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无处可逃。道教宣称,天地之间,有专门掌管人的功过的神,神有严密的机构,无数的下属,对一切人的行为进行着监察,登记。每个人身中也有无数的神灵,称为“身神”,他们也随着向天上的司命之君报告人的善恶行为。还有常住每家每户的灶神,也上天汇报此家的善恶,总之,“天之照人,与镜无异”,人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不能逃过神灵的明察。神灵依据所掌握的人的善恶功过,进行报应赏罚,小过减其福寿,大过降下殃祸乃至夺命。大善功德则增其福禄寿数,善恶报应,丝毫不差,或报在今生,或报在来世。

    道教经典;道教在1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汉代即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等,魏晋以后,经书日趋丰富,因此,从南北朝起,就有人开始记集道经,编籑道经目录,道经总集,通称《道藏》。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代。唐开元年间(731~741年),玄宗诏令天下,搜访道书,经过整理,籑集成藏,名目《三洞琼纲》。这就是第一部《道藏》,史称《开元道藏》。流传至今的是明代所编《道藏》。明永乐(1403~1424年)中,成祖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籑《道藏》,至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编成,名目《正统道藏》。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神宗又敕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编《道藏》,名目《万历续道藏》。

   道教的教派:道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道派,如汉代有天师道和太平道以及金丹道等道派。魏晋时期有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全真道、正一道、真大道、净明道等道派,各个道派经历了历史上的融合,最后归并到正一道(由天师道发展而来)和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两大道派中。今天的道士即分属这两大道派。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龙虎山道教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龙虎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