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明宫遗址(之二)

标签:
唐大明宫遗址旅游 |
分类: 国内游记 |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另有同名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除正门丹凤门有三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一个门道。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着玄武门。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
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面积约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作蓬莱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是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建于高宗麟德年间,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乐舞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铺砖,实测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高台上原有前中后毗连的三座大殿,分上下两层。东西侧分别有对称的郁仪楼和结邻楼以飞廊与主殿上层连通,楼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整个麟德殿的总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周围有回廊环绕,目前已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了其平面布局。
唐朝的统治者崇尚道教,认老子为祖先,因此在大明宫内也有三清殿、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道教建筑。三清殿位于宫城的东北隅,殿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台上是楼阁式建筑。此外,清思殿、大福殿等遗址也是重要的考古发掘对象。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之一,另两座是太极宫和兴庆宫。大明宫在太极宫之东,所以又称为“东内”, 大明宫原是太极宫后苑,靠近龙首山,较太极宫地势为高。龙首山在渭水之滨折向东,山头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汉代未央宫踞龙首山折东高处,故未央宫高于长安城。唐大明宫又在未央宫之东,地基更高。唐高宗中年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内。
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3.3平方千米,是北京紫禁城面积的4.5倍。平面形制是一南宽北窄的楔形。它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东墙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60米,转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它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
大明宫周围环筑有宫城,墙面与太极宫一样为夯土板筑,只有各城门两侧及转角处内外表面砌有砖面。城基的宽度,据考古实测,除南面墙基用郭城北墙宽约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墙基均宽13.5米,深1.1米。城墙筑在城基中间,两边比城基各窄进1.5米左右,底部宽10.5米,构筑十分坚固。此外,在宫城北部之外,东、西、北三面都构筑有平行于宫城墙的夹城,亦为板筑土墙。北面夹城最宽,距宫城墙宽160米。东西两面夹城距宫城墙宽均为55米。夹城的修筑,在宫城的后部,配合宫城城墙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卫体系结构。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大明宫的范围很大,东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有含元殿、宣政殿、紫晨殿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而有名的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位于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整座宫殿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末年黄巢也曾在这里稍稍满足了“他年我若为青帝”的心愿,没当成皇帝也凑合了。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数年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也都被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
那么,它为何要建在高高的龙首原头,又为何要以“大明”二宇为宫名呢?
李渊和李世民初建唐朝时,长安城内只有太极宫这一处皇宫。而这太极宫也不是唐朝新建的,而是隋朝旧有的。李渊做了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后,就想着另辟新的豪华富丽宫殿,以尽享人间安乐,但由于李世民和众贤臣的劝谏,只得作罢。后来,秦王李世民做了皇帝,是为唐太宗,他尊李渊为太上皇,在宫中安度晚年。这李渊是个庸碌而又贪于享乐之人。他不满足于太极宫里享乐,嫌太极宫地势低,秋日潮湿,夏日闷热,更嫌太极宫里宫室狭小、陈旧,因此,整日里闷闷不乐。深深后悔当日在皇帝位位上时,没有当机立断地起造一,两处显赫华美的宫殿。太宗见父亲不乐,在省问晨昏之时,也曾问过父亲有何不适和要求,但李渊闭口不说。日理万机的唐太宗处理国事还忙不过来呢,便没有再深究此事。不久,李渊终于忧郁成疾,太宗这才急了,但问父亲,李渊仍是不开口,他只好去问母亲窦太后,窦太后是个明理之人,她虽说出了李渊的“心病”所在,但又劝儿子不要动用府库之资另起宫室,让儿子一心一意地处理朝政大事,把劝谕和调理李渊的事留给自己。但这回太宗不敢掉以轻心了,他降旨动用自己的私蓄在城北龙首原头的高阜上,为父亲建造一座临时避暑的夏宫,起名曰“永安宫”,盼望父亲住进去后,能够龙体康复,永享安乐。
谁知,刚刚破土动工不久,李渊就已病亡。太宗想:既然父亲未能住上,就造给母亲住吧,于是,永安宫得以继续建造下去。
这天,工匠们正在挖大殿的地基,突然地下放出了耀眼的金光,工匠们不敢再挖,便去禀报了太宗。太宗亲临工地,命工匠们继续挖下去,挖着,挖着,忽见一物光芒四射,耀人眼目,原来是挖出了一面巨大的古铜宝镜1这面宝镜高五尺九寸,宽四尺,面若太阳,金光闪闪,背若月亮,清辉可鉴,四周花纹古朴,尘埃不沾。太宗看后,认不出是何代的宝物,便谦逊地向随行的房玄龄、魏征等群臣请教。魏征示意房玄龄先讲,房玄龄让魏征先说,太宗见自己的两位股肱之臣在打哑谜,便点将道: “请魏爱卿先讲讲吧,房爱卿随后补充,如何?”
魏征捋捋胡须,当仁不让地说起来。
原来,这面宝镜就是著名的秦镜,它一直珍藏在秦始皇的咸阳宫中。它有一种奇异之处,若从对面来照镜子,里面则映出人的倒影,如果以手抚胸,就能照见体内的五脏六腑,影象十分清晰,毫纤可见。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国运之兴衰……这确实是一件辨真伪、明忠奸,诊国病、保江山的国宝。但秦始皇却只用它来照宫里的宫娥彩女,但见“胆张心动者”,全部作为有异心者而斩之。秦二世胡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杀人如麻,但却留下了奸臣赵高等指鹿为马,专权误国。使显赫一时,匈奴也为之丧胆的强秦,顷刻而亡。汉高祖刘邦初占秦都咸阳时,萧何劝他封了咸阳宫、阿房宫等所有宫室,金银财宝,子女玉帛、钟鼎狗马一律不要,仅仅装走了秦宫里的所有图书卷轴、再就是这面镇国之宝——秦镜。由于有了这面宝镜,因此汉祚得以延续数百年!汉末,群雄争霸,秦镜不知流落何处?谁知数百年后的今日竟在龙首原上再次出世!
说到这里,魏征向太宗深深一拜,贺喜道:“今日秦镜出世,预示着大唐江山万古长青,此乃陛下齐天洪福所致,臣特贺之!”
太宗听后,推开两个内侍抬着的秦镜,说:“朕要此镜何用?朕早就得到一面胜于秦镜千倍万倍的明镜了!”
听到这里,魏征的脸红了,老成的房玄龄却不解地问道: “陛下的明镜何在,指予微臣一睹为快?”
太宗手抚着魏征之肩,说: “魏爱卿者,朕之明镜也!房爱卿,你说是不是了哈哈哈!”
房玄龄拍手也笑道: “陛下所言极是,微臣贺之!哈哈哈!”
魏征的脸被说得更红了,俯身辞谢道: “微臣何能,敢与秦镜比高下!陛下过奖了!……”
太宗正色地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爱卿常进谏于朕,使朕得以明得失兴替,难道不是朕的一面高悬的明镜么!为记今日君臣们明镜之会,朕特改此永安宫为大明宫!”
众皆欢呼。大明宫遂得名。
从此,大明宫之名便传遍天下了。
大明宫竣工后,太宗果然以秦镜为其镇宫之宝,使其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明”宫。长安士庶都说: “每夜皆见龙首原上的大明宫里大放光明亮若白昼。”但太宗却始终没有搬到大明宫里去住,他一直在太极宫中,依仗着明镜魏征等贤能之臣的辅佐,创造着“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后来,太宗的儿子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这是个既懦弱无能,又喜享乐的帝王。他把朝政让给皇后武则天去处理,自己躲在深宫里玩乐。他借口太极宫地势低洼、潮湿,使自己得了风痹之疾,下诏重建扩修龙首原头的大明宫。钱从哪儿来呢?他舍不得掏自己的腰包,决定从百姓和群臣身上盘剥,以筹集重建大明宫的巨款。他下诏征收陕西、山西等十五个州万民百姓的赋税,并且扣去在京全体文武百官一个月的薪俸,用来重建大明宫。他征集全国能工巧匠和数万民侠工役,日夜施工,不知鞭死和累死了多少民侠工匠,终于在一、两年的紧迫期限内,重建扩修起一座周长十五里、拥有二十一座门,二十四座殿、大量亭台楼阁和一个名叫“蓬莱池”的人工湖泊的豪华而庞大的宫殿群。他嫌“大明”二字对自己有讽谏之意,便改大明宫为“蓬莱宫”。随之便搬进去住了下来。他搬进46蓬莱宫”后,如同鱼儿得水,整日价在蓬莱池中游乐,在蓬莱岛上礼佛,正事压根儿不管。
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面秦镜,便到藏镜楼中去验看,看能不能拿来照照宫女取取乐,谁知,寻遍了整个藏镜楼,以至整个蓬莱宫,哪里还有秦镜的踪影!他气极了,把看守此镜的太监抓来严刑拷问。那太监叩头如捣蒜地回禀说,打从皇爷御口改大明宫为蓬莱宫的那日起,秦镜便不翼而飞了!高宗听后,惊恐地瞪圆了双眼。不久,便成了双目失明的盲人。
虽然,高宗李治御口金言,改大明宫为蓬莱宫,但他以后的唐帝王却仍称大明宫为大明宫,千百年来,长安,乃至天下,无人不知大明宫,但“蓬莱宫”之名却极少有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