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今日的北京城里,还有60余座清代王府,其中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北京的清代王府都分布在内城区里,这和清代北京城的居住限制密切相关。城墙未拆除以前,北京城的格局是大“口”里面包小“口”,最中心的是故宫,外面的第二层是皇城,为政府衙门,第三层是内城,为清代八旗王公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最外面的第四层,才是汉人和其他民族的集中居住地。今天在北京内城漫步,还能时时看见深宅大院。 恭亲王名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遵照宣宗(道光)遗旨,封奕訢为恭亲王。同年,将辅国将军奕劻的府邸赏给其居住。咸丰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52年6月9日),奕訢迁入府邸。奕訢在迁入府邸之前,内务府在原庆郡王府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以便更符合亲王规制。 恭王府邸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由严格的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在府邸大门外,从前尚有并列的东西两组院落。西侧一组院落在三间正门两侧开有两座罩子门通向东、西两路院落,门的前方纵列着四排房屋,每排房屋当中各有一座阿思门,东边的阿思门外有一座影壁,院南边沿围墙有两排倒座房,是王府的办事机构用房:前排东侧为回事处、随侍处,中间为管事处,西侧为佐领处、档子房、管领处、庄园处、置办处等,后排为粮仓房;两排倒座之间有东房一排,为裁房、厨房、水屋等。东侧一组院落,南边沿围墙也有一排倒座房,为王府的兵房,驻有护卫王府的旗兵十余名;北边有一组四合院落,据说载滢回府时在此居住。王府的总出入门就在开在东侧院落的东墙上。 府邸的中路轴线上有两进宫门,一宫门,即王府的大门,三开间,前有石狮一对;二宫门五开间,二门内就是中路正殿及东西配殿,这是王府最主要的建筑,只有逢重大节日、重大事件时方打开。由于府主的一次不慎失火,目前正殿和东西配殿现已无存。其后为五开间硬山顶前出廊的后殿及东西配殿,后殿即为“嘉乐堂”。东路轴线上现只剩下两进院落,正房和配房都是五开间硬山灰筒瓦顶,头进正厅名为“多福轩”,用小五架梁式的明代建筑风格,是奕訢会客的地方;后进正厅名为“乐道堂”,是奕訢的起居处。西路建筑小巧精致,中进院正厅五开间,名为“葆光室”,两旁各有耳房三间,配房五间;后进院正厅即是“锡晋斋”,东西配房各五间,东房名为“乐古斋”,西房名为“尔尔斋”。在葆光室和锡晋斋之间,为“天香庭院”。再往后,便是收三路院落为尽头的后罩楼。后罩楼高二层,呈门型,东部为“瞻霁楼”,西部为“宝约楼”,东西贯连一百余间房屋。 恭王府花园名叫萃锦园,正门坐落在花园的中轴线上,是一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名为“西洋门”。门额石刻:外为“静含太古”,内为“秀挹恒春”。门内左右都有青石假山。正对着门耸立的是一长型太湖石,谓为“独乐峰”,其后为一蝙蝠型水池,称“蝠池”,蝠通福也。园内也基本分作东、中、西三路。中路轴线上在蝠池之后就是一座五开间的正厅,名为“安善堂”,东西配房各三间,东配房为“明道堂”,西配房为“棣花轩”。安善堂后为众多太湖石形成的假山, 山下有洞,名曰“秘云洞”,洞中有一座康熙皇帝御笔之宝“福”字碑,高约 1 米 ,这是花园的中心。 假山上有三间敞厅,名为“邀月台”。中路最后有正厅五间,其状如蝙蝠之两翼,谓为“蝠厅”。东路第一进院落有垂花门,门的右前方有亭,是为“流杯亭”。垂花门内有东房八间(南面三间,北面五间)和西房三间,院北即为“大戏楼”。西路最前面有一段二十多米左右的城墙,其门称“榆关”。榆关内有三间敞厅,名为“秋水山房”,东面的假山上有方亭一座,名为“妙香亭”,西侧有西房三间,名为“益智斋”。榆关正北有方形大水池,池心有水座三间,名为“观鱼台”。池北有五开间卷房,名曰“澄怀擷秀”,其东耳房为“韬华馆”,西耳房已不存。
恭王府以前的主人是大奸相和坤,他修建了庆颐堂,模仿了皇帝的宁寿宫。皇帝“加恩赐令自尽”时,这是其中的一条罪状。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