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国寺
标签:
宁波保国寺旅游 |
分类: 国内游记 |
保国寺历史悠久,据传东汉建武年间,有骠骑将军张意与其子中书郎张齐芳爱这里山清水佳,隐居于此。佛教传入,舍宅为寺。因在灵山上,初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寺毁。唐广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国寺。保国寺并不是以其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年前就以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保国寺的精华——大雄宝殿或称无梁殿,它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清康熙二十三年增建了四周重檐,成为重檐歇山顶形式。其内柱高于檐柱,前后檐柱上的梁后尾插入内柱柱身,近于宋式厅堂型构架,但柱上重迭多层柱头枋,前部装平藻井,又具有宋式殿堂型构架的特点。这是北宋和辽时特有的构架形式。
殿之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单偷心造”,下昂昂身长达两椽跨,抵在内柱华之下,中间承下平,作用如斜梁。前后檐明间及山面南、中两间用两朵补间铺作,余间用一朵,昂身只长一椽跨,托在下平下。殿前檐及山面南侧一间的阑额为月梁形,其余各间用上下两层阑额,中加蜀柱。柱子由四条拼合而成,作八瓣瓜棱状,宋代称为“八觚”或“八混”。柱头栌斗也随柱身做八瓣,补间铺作栌斗为矩形,四角刻入作海棠瓣。这些特点有的与宋《营造法式》所载相一致,有的属唐、五代遗制。前檐阑额下的雀替和殿内的小藻井都是现存最古的木制实物。
大殿原状是沿进深方向最南一间为敞廊,三面敞开,殿门设在前内柱处,其北才是殿内,敞廊装平藻井,殿内反而是梁架暴露在外的“彻上露明造”。这种布置方式又见于福州华林寺大殿,可能是当时南方佛殿的特点。殿内石佛坛上有北宋崇宁元年(1102)纪年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