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训练小白鼠谈应试教育

(2015-10-28 08:13:20)
标签:

美国

育儿

儿童教育

应试

分类: 海外教育
从训练小白鼠谈应试教育

       这一阵子宝贝妈咪一直在跟老鼠打交道,最近我开始了一项新实验,老鼠的行为测试。具体地说就是让小白鼠在设定速度的旋转杆上奔跑,理论上讲,越强壮的小鼠,协调能力越好的老鼠,在旋转杆上呆的时间越长,就像人类在跑步机上一样。宝贝妈咪在进行小鼠实验的时候却发现,其实这种假设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小鼠理解我要它做什么,并完全按照我的意思办。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总有几只特别的老鼠:

从训练小白鼠谈应试教育

       老鼠一:这只老鼠绝对不是智力不行,但是它就是无法适应在一根旋转棒上爬行,在速度低的时候这只老鼠东张西望,甚至不务正业,本来应该走路或是跑步,人家非要爬墙,想看看外面是什么样子,结果等速度快起来的时候,小家伙肯定没说的,掉下来了。

       老鼠二:这只老鼠呢,挺气人的,按照要求,它应该在旋转棒上奔跑,可是人家不知道什么眼神,非把这像跑步机一样的设备当单杠耍,四个小爪紧紧抓住旋转棒,小小的身体就在棒子上面转啊转,最后转晕了事,掉下来。

       一般出现上面这样的问题,科学家的解决方案是在做正式试验的前三天,先带小老鼠们熟悉环境,给它们简单做一下培训。宝贝妈咪觉得培训结果还是比较显著的,大部分的老鼠在培训了三天后,在旋转棒上的成绩就比较稳定了,可是也确实有少数老鼠(三),仿佛学习得比较慢,别的鼠三天就学会的,他们需要多一次培训,才能跟得上大部队。当然更有那老鼠天才(四),不用培训就知道到这设备上是干什么的,小腿倒的飞快,一直到别的老鼠都掉下去了,他还在上面埋头飞奔。宝贝妈咪天天看着这些奔跑在旋转棒上的小鼠们,忽然某天开窍大乐----嘿嘿,这些小东西还真像我们今天的小朋友们啊。

       评判孩子优劣的标准不适合所有孩子
       就如在宝贝妈咪这里评定小老鼠是否健康的标准也就是----呆在旋转棒上的时间长不长----一样,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也需要一个标准,目前我们用的标准就是高考,而大家所诟病不已的应试教育,也就是围绕高考而来。其实每个人都明白,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所以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标准适合所有的孩子,可是对每一个家长而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就是矛盾。如果我们因此而推翻现有的标准,那么就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标准,然后我们会继续重复的批判新标准,甚至觉得还不如旧的!所以在宝贝妈咪看来,一个标准的建立只要能够适合大部分孩子,就是好的,就如现在社会评定孩子们学习能力的标准,是在高考的框架里,在应试教育的各项考试中的成绩好不好,能不能一路顺利上好的小学中学最后考上好大学。不管你如何质疑这个标准是不是公平合理, 只要你选择高考这条路,那么就只能接受应试教育这个围城。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否定所有的标准?大家说我们可以按照每个孩子的特点来综合评定。这是可以的,但这样做也就失去了用客观条件来衡量孩子,同时增加了无数的主观影响因素,同样的问题,每个评判人也不一定公正,那么这时候又如何保证标准的公正性?就像宝贝妈咪评判小老鼠是否处于健康状态,就必须忽略一些小老鼠的个性,找出一个统计学上适合大多数小老鼠的行为学的特点,否则在我的实验中个人主管评判的东西就太多,实验的正确性就要遭到质疑。

       应试教育是否应该全盘否定?
       记得几年前当奥数培训班在国内遍地开花的时候,宝贝妈咪也加入了批判的一方,觉得家长们非常莫名其妙,为了一个飘渺的奥数搭进去孩子们所有的课余时间实在不值得。可后来我的一位朋友说:你错了,有奥数做为一个指标,我们的孩子还有一项硬性标准可以参考,没有了这个指标,平民的孩子就更不知道可以通过什么标准进好学校了。
       这话宝贝妈咪当时就觉得很震动,可不是么,我们一味的批判应试教育里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大家想过没有,如果真的没了高考,没了应试教育,那么平民子弟又凭借什么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当然我们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想希望通过高考这条路的人应该是大多数,所以宝贝妈咪觉得这也是大家一边在应试教育的体制内教育孩子,一边又严厉批判应试教育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大家不需要应试教育,而是需要应试教育的规则变得更完美一些。

       为学区房疯狂的家长无可厚非
       看过《虎妈猫爸》的人大概都对家长疯狂追逐学区房印象深刻,宝贝妈咪认为这是为人父母的正常心理,实在无可厚非。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有限又非配不均的今天,至少宝贝妈咪做不到上哪里都一样,关键看孩子自己。宝贝妈咪也比较质疑“择校不如择师”的说法,试想如果父母本人不在教育系统工作,对各大学校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如何知道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好呢?再说了,在没有特权的情况下,就算是知道有好老师,又如何保证自己的孩子一定会遇到呢?很多父母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是通过学校的名气来的,好学校里虽不都是好老师,但自我感觉至少遇到好老师的几率大一些,是不是?

       在美国,我们也有学区房的苦恼,宝儿今年小学毕业,在选择中学的时候我们也煞费苦心,宝贝一家学区内的中学很不理想,所以我们给宝儿报了很多学区外的好学校,特别是当宝儿报名的所有学校最终都给我们---孩子完全附合录取标准,但名额有限无法录取----的通知后,宝贝妈咪一下子变得很茫然,不知所措,一段时间内也在想干脆我们把现在的房子卖了,到好学区内再买一套的想法。所以宝贝妈咪觉得,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争取给孩子找到最好的学校没有错误。

       应试教育的不足需要家长来弥补
       这就像宝贝妈咪的实验一样,我需要用旋转棒来测试小老鼠的运动能力与健康状况,所以在正式实验之前,就要教育小老鼠们实验规则,让他们熟悉与习惯在旋转棒上运动。所以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家长也有义务教孩子们熟悉与适应学校生活。

       在美国,孩子们一般到5岁,政府负责出资送到学前班学习,提前适应小学生活,5岁以前很多家长也会把孩子送到4岁学前班或是私立的小学接受教育,所以宝贝妈咪个人对国内有些人提倡给孩子减负,上小学前不需要任何超前教育这种观点并不认可。在我们的周围,宝贝妈咪确实看到了经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在小学生活中的表现要好很多,当然和国内的幼小衔接班相比,美国的学前班可能更注重的是孩子集体生活中的习惯培养和校园生活的规矩训练,至于文化课中最主要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宝贝妈咪看来,中国家长重视早教一点错误没有,只不过凡事有度,别太超过了引发孩子的畏难情绪或是厌学情绪就好。

       习惯了小学生活习惯的孩子们,在上小学的时候确实会表现出更多的自信与自如,不会因自己和大部分孩子差距太大而自卑,从这一点上说,宝贝妈咪始终坚持认为学前班的过渡是必要的,当然如果像国内老师要求的一个月学完所有的汉语拼音这就有点儿矫枉过正了,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学习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急不得,特别是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对学习的领悟能力有快有慢,一旦横向比较下来确实很少有家长能够淡定,但教育孩子是一项长远计划,修炼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自己。真正能做到不受孩子一时成绩影响一如既往鼓励孩子的家长都是了不起的父母。

       后记:这篇文章是受我的朋友格格巫的启发而作,前段时间我们讨论了有关学区房与应试教育的问题,格格的有些观点激发了我完成这篇文章灵感,在此谢谢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