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社交能力从孩子会说话时培养

在美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孩子们的社交能力的培养都非常的重视。Raven
也认为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强弱对于她今后的职业生涯来说影响非常大。 这个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还真是有点儿不同:我记得当初宝贝姥姥教育
Raven 时总是说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立足,要扎实肯干,光有嘴皮子功夫是不行的。可是后来 Raven
到了北美才发现,似乎“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在北美并不适用:很多来北美工作的中国人,技术都非常不错,可偏偏就是不重视嘴上的功夫,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正能力,以至于在职场走得并不顺利。再反观那些美国人,工作能力可能比不上中国人的一半,但是他们阅读能力强,表达能力也强,同样的结果在美国人的嘴里绝对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工作面试时如果同时把这两类人放到自己面前,Raven
也不得不叹息地说:我愿意要表达能力强的!
那么孩子们的社交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的呢?Raven
以前一直以为是从上学开始的,不过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使我颇受触动,我才发现,原来,北美的家长们是从孩子会说话时就开始训练他们的社交用语了:
有“魔力的词汇”(
Magic Word )你会多少?
前一阵子,因为计划要把老二贝贝送到学校,Raven
开始在家里有意教她一些简单的英文句式,这样带她去商店时,就让她尝试直接和店员对话。而每次我们去这里的大型超市,贝贝都喜欢让门口的店员在收据上给她画小笑脸,于是
Raven 就教她说:“I want happy
face(我想要笑脸)”结果上个周末,当贝贝终于鼓足勇气自己和门口的阿姨说时,那个店员画完了笑脸后,弯下腰,直视贝贝,很和蔼的告诉她:“我教你一个有魔力的词(Magic
Word)好不好?当你需要别人帮忙时,你要说‘Please(请)’”。
Raven
听后当时就脸红了,确实,我只记得教会宝贝在请别人帮忙后要说“谢谢!”,却忘了教他们在请人帮忙的时候要说一个“请!”字。这个,实际上是做父母的失职。所以 Raven
非常诚恳的对店员表示了谢意,接受她这个善意的批评。
第二件事,则发生在办公室里,我们这里有一位从英国来的,他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和宝儿同龄,最小的大概比贝贝还小1岁多的样子,刚刚会说话。有一次我们全组的人带家属出去野餐,Raven
冷眼旁观当印度妈妈和中国妈妈在叫着宝贝吃饭喂饭时,那三个英国孩子正安安静静的等着妈妈分食品,每个拿到餐盘的孩子都会跟妈妈说句谢谢,当轮到那个最小的时,妈妈拿着盘子,看着小宝宝说:“宝贝,跟妈妈说谢谢。”直到她的孩子说了,她才把盘子放到他手上。后来等老大吃完了还想要时,我听见他跟妈妈说:“妈妈,请您再给我些鸡翅。”
相比之下,Raven
还真是有点儿汗颜:我们光记着让孩子对别人有礼貌了,而忽略了在家里的练习。再看他家的老大,跟别人成年人也好,小朋友也好,交谈起来非常有条理,Please(请),Thanks(谢谢),You are welcome(不客气),
My
Pleasure(我的荣幸)......运用得非常娴熟。可以想见,他的父母花了多少工夫教导他们。
社交中成人与孩子平等
Raven
的第二大感触,就是长者和年幼者交谈时,把对方当作单独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娃娃来尊重:长者请孩子们帮忙,通常会说个“请”字,当孩子们为父母做了些什么的时候,父母通常也会很认真的说谢谢!而不是觉得孩子为大人做事是理所应当的。
就是在学校里,老师请孩子们清理完玩具,教具,老师也会奉上真挚的感谢。最有意思的,每学年结束时,学生们通常会给老师带一点小礼物表示谢意,而在学期的最后一天,孩子们都会收到老师的感谢卡,感谢孩子们的礼物,也感谢这一年来孩子们对老师工作的支持,表明老师也很享受这一年教学的快乐。
应该说,成人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正是由于家长,老师和长者在社交活动中给与孩子们足够的尊重,孩子们得到的可不仅仅是被承认的快乐与自信,相应的他们也会去模仿,去学习,他们彼此之间也会试着以同样的方式去相处。象这些天,快3岁的贝贝刚刚开始上学,在语言不大灵光又是陌生的环境下,常常哭,可是倔犟的贝贝常常跟妈妈说的话是:“我没哭!”那么
Raven
是怎么知道实际情况的呢?是每天我去接贝贝的时候,她的班上的小朋友跟我说的。都是3岁左右的小娃娃,那些孩子们跟陌生人说话不仅不紧张,而且非常有条理,像个小大人一样的告诉我:贝贝今天什么时候哭了,什么时候表现得非常好。Raven
非常感动,梦想着过上一个月,我家贝贝也能达到这个水准。
对比之下,当
Raven
看到自家的宝贝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同龄的美国孩子已经像一个小绅士一样可以和成年人交谈了。说不羡慕那是假的,而唯一能够做的,也确实是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交流,让我家宝贝也能在其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孩子们的社交圈中,家长少有插手
通常,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娃娃们的生日,家长们通常都会聚一聚,交流一下信息和经验,这就是成年人的社交。北美的家长聚会也很有意思,一般都是带着孩子的,这时你看基本上是家长们聚在一起聊天,而孩子们聚成另一个小团体在玩,很少会看到父母夹杂在孩子们中间管东管西。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出现孩子们大哭的情况,父母都会放手让娃娃们自己玩,自己解决纠纷。有时就是明明看到自家孩子吃了点儿小亏,父母也很少上前去“找回场子”。一切纠纷交给孩子们自己去排解,让他们有机会运用从父母长辈那里学来的各种本领,这不能说不是对娃娃们社交能力的最佳锻炼。
其实孩子们的圈子,也是一个小社会:有的孩子霸道一些,有的懦弱一些,个人感觉有了父母的掺合,娃娃们有了依仗,学会的只是仗势欺人,反而不懂得如何自处,成年人之间也容易闹矛盾。一般中国娃娃在家里都比较厉害,属于“窝里横”的,而在大群美国孩子们中间有的则会显得畏首畏脚,这不能不说跟做父母的不敢放手有关。所以做父母的不妨让自己的眼睛暂时从自家娃娃身上离开一会儿,利用这难得有时间放松一下自己,享受短短的休息时间,顺便锻炼一下自家宝宝的独立社交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掌握育婴行业动态,与育儿专家在线交流!加入新浪亲子大本营,你就是2010最IN父母!点击加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