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花生妈妈正面管教启发型问题长期效果育儿 |
分类: 正面管教(花生妈妈的沙龙) |
http://s10/mw690/60e80bb1tde35d6d88b09&690
图文:花生妈妈/不抓耗子的猫
昨天进行了花生妈妈正面管教四班的第一节课,再次发现,启发型问题这一正面管教中经常提到的工具在每次课上带给学员的反应都会有所差异,有的人如醍醐灌顶般深信,有的人有隐隐约约的怀疑。
总结来说,我发现学员对这一工具主要有如下问题:
1、孩子不会表达怎么办?
这主要是孩子年龄尚小的家长所担心的问题“即便我问了,他也不会说啊!”就我个人而言,花生刚一岁多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遇到问题时对他进行启发式提问,直至现在。
19M12D 花生抱着奶瓶去看书,于是又开始享受将奶一滴滴挤得到处都是的过程。我看到白花花的一片立刻头大!克制住本能的说教反应,我俯身平静问:“地垫脏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他没有给出答案,但我明显感觉到他在思考。等待几秒后我继续问“花生可以帮妈妈擦干净吗?”他肯定道:“擦干净!”我递给他抹布,他便有模有样擦起来,对地板有洁癖的我在一边跃跃欲试要帮一把,但还是选择相信他能做好,没想到他不但擦掉地上的牛奶,连我没注意到的书上的几滴也擦干净了。
两岁左右,我在擦桌子,接着眼瞅着花生淡定地取走杯子,将牛奶倒在了小车上,我问他:“花生,能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吗?”“牛奶洒了。”“花生为什么把牛奶倒在小车上呢?”“花生洗车呐!”哦,原来如此,我还担心他是故意捣乱呢。我接着问:“洗完车,我们要做什么?”花生利索地说:“妈妈,拿抹布擦干净。”我拿来抹布,他认真地擦完小车,还不忘擦擦那块地板。
现在还不到两岁半的花生在遇到问题时,当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通常能用简单的语句(通常是句子,而不是短语)比较完整和准确地表达事情的经过,再问他“是什么原因呢”,他也能根据自己的逻辑给出自己想出来的答案。所以,对于小孩子的父母而言,不放弃,坚持引导,相信孩子的能力,通过启发型问题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和反思意识,我想这就足够了。而如果我们依然习惯于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或者命令孩子做什么,非但达不到这种效果,而且很容易产生反作用。
2、孩子想不出答案或者直接回答“不知道”怎么办?
这种现象可能与孩子的年龄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是很小就有独立思考意识的孩子,他的解决方案很可能比大他几岁但已习惯被父母灌输答案的孩子还要多。通过学员对于实践经过的具体描述,我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背后通常有三种原因。
第一,孩子真的想不出答案,所以回答不知道。
孩子只是在诚实表达自己,所以我们也不需要感到挫败,而是坚持有技巧地一步步引导,简化问题,针对事实部分提问,缩小范围,直到找到符合孩子身心发展阶段的问题。说到底,这是父母需要练习的技巧。
前两天,我在擦地,花生坚持要光脚在湿地方走,结果摔了个四仰八叉,大哭。我抱着他直至他平静下来。习惯地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他委屈地说:“花生摔跟头了。”“花生知道为什么摔跟头吗?”“因为妈妈在擦地,地上滑,你不能走,会摔跟头的。”他每次的原因都是这么一大溜,而且说得像个小大人,特别有趣。我又问:“那么下次妈妈擦地时,花生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再摔跟头吗?”他说:“我不知道。”我没有放弃,也没有直接给予答案,换个说法继续问:“下次妈妈擦地时,花生坐在哪儿就不会摔跟头了?”他看看四周,小心地跑到沙发旁说:“坐沙发上。”我很高兴他自己找到了答案,肯定地重复说:“好,下次妈妈擦地时,花生可以坐在沙发上。”接着准备起身离开,不曾想小家伙又哒哒地跑到游戏区的地垫上说:“还可以坐这儿。”原来,他还没有停止思考呢!后来他还主动问我:“妈妈,地板干了吗,可以走了吗?”
后续:昨天我擦地时,小家伙又光脚跑了过来,我问他:“花生还记得上次说妈妈擦地时应该坐哪儿吗?”他回到地垫上说:“坐这里。”接下来他一直在那里看书玩玩具,直到我擦完地。
第二,孩子一直没有思考的习惯,所以回答不知道。
虽然孩子的思维不受禁锢,比成人更擅长解决问题,但是人都有惰性,当他们渐渐习惯于父母给自己灌输答案时,也就懒得自己去找了。这对于越大的孩子越明显,“不知道”便是逃避主动思考的最简单的回答。上期班一位五岁多孩子的妈妈在课程结束时分享说有很多收获,但第一步最需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说话方式,要多进行启发式提问。她只坚持了一小段时间,孩子就从最初的“不知道,妈妈说”发展到能够给出简单的答案了。
所以,允许孩子回答“不知道”,让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和创意去坚持引导,并且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孩子对答案心知肚明,但是拒绝说出来,所以回答不知道。
比如,当你看到孩子把水洒了,还明知故问“是谁洒的?”孩子极有可能说“不知道。”
或者,有时候你问孩子“为什么把水洒了?”“为什么不跟别人打招呼?”孩子也有可能淡淡地说“不知道。”
又或者,即便当你重复我们课堂上的启发型问题“你要怎么做牙齿就会干干净净的?”然后满怀期待地看着孩子时,也有可能等到的是一句“不知道。”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是我发现,最最关键的,依然在于家长:家长言行背后的态度到底是出于控制,还是出于爱和尊重;到底是暗示孩子给出我们希望听到的答案,还是真心地对孩子自己的想法感兴趣。孩子的感觉非常敏锐,他们能够从我们的话语中,哪怕是我们努力保持着非常平和的语气,去捕捉到我们背后的态度,如果我们的语言背后是对问题的焦虑,那么孩子也会焦虑和心烦;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并信任孩子能够独立思考,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份力量。
实验班的一位妈妈在学习了启发型工具的一周后对我说:花生妈妈,我发现这个工具不管用。在实验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的确紧张。我请她具体描述实践过程并耐心地等她说完,结果听她说完后,大家都笑了,她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当妈妈“求功心切”时,她所认为的“启发型问题”在说出来之后却成了质问和责备。孩子知道妈妈会通过他的答案来控制自己,或者妈妈是在设计让我招供,自然会拒绝回答,可见孩子们是多么地聪明!
《正面管教》一书P113也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3、孩子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怎么办?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是好事。对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想一想,你认为启发型问题这一工具的目标是什么?是引导孩子说出我们想要的答案吗?当然不是。启发型问题的长期效果在于进入孩子的世界,引导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培养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在回答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尊重和鼓励,并且是在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而当我们向孩子灌输时,他们只是在被动参与。为人父母,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短期效果所迷惑,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长期效果。所以,放下我们的控制欲,停止灌输和说教,用心倾听吧!
4、这个方法不管用怎么办?
家长说的不管用,一般是指没有短期效果。但是正如简·尼尔森博士中国行演讲时所说:没有任何一个正面管教工具在任何情况都适用,或者对任何孩子都适用,这就是父母需要学习很多工具的原因。我们每期七节课的家长课堂上会一起学习到很多方法,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先静下心来,才能学以致用,并且启动每个父母发自内心的智慧,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和当时情形的解决方案。
如今我们做很多事情都太急于寻求捷径和妙招了,但是,育己育儿哪里来的捷径可言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用心享受这个过程吧!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我基于自己对正面管教的理解、亲身实践以及课堂经验所得到的一些启发,仅供大家参考,不绝对不权威哈!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33EN00SIG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