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本节微课,从课文的第4自然段入手,和学生一起通过朗读和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爬的过程,体会叶圣陶先生用词的准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开课伊始,我请学生听老师朗读这一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伴随着老师的朗读,课文中准确的语言,就如一股清泉流入学生心底,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本段的主要内容,为接下来的品味语言做好了铺垫。
接着,老师和学生一起分部分朗读这一自然段,老师读黑色的部分,学生读红色的部分,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屏幕外学生的距离,同时通过同一文段中颜色的区分,帮助学生发现红色部分的共同点——都运用了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此时,学生已对本段的写作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第4自然段非常具体地描写了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在朗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圈画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分了三步:第一步,先请学生做动作表演读,初步感受“触、巴、拉、贴”这几个动词的意思,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直观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往上爬的。第二步,鼓励学生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说说这几个动作之间有什么关系,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第三步,把这些动词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三个步骤环环相扣,用有趣的活动,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爬山虎爬的过程,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有梯度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通过这次微课制作,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如果在体会作者动词使用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朗读表现出这些动作,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