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川故事》诞生记

标签:
毛毛虫童书馆图画书文化 |
每条河,每座山,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全套十六册,分别讲述了十六个名山大川的传说,这些传说,带给孩子们勇气,善良,信仰。让中国的孩子,从源头上认识祖国的河山,了解祖国的人文地理。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勇气去面对困难险阻。
这套《中国山川故事》共包括16本图画书,分别是上辑——山:
《虎丘山》:虎丘山原名海涌山,山的西南方还有一座山,叫狮子山,远远看去,像是一头扭头瞪着海涌山的猛狮。它为什么要瞪海涌山呢?
《峨眉山》:四川省的西南部,耸立着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相传,峨眉山的形成背后有一段离奇的故事。
《西湖边上飞来峰》: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有个美丽的西湖,西湖边上有座灵隐寺,灵隐寺前有一座飞来峰。据说,它真的是“飞”来的!
《崂山》:崂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美誉。但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一没山,二没岭,方圆百里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家家户户不愁吃、不愁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想到,东海里的一只大鳌鱼也看上了这块宝地……结果……
《乐山大佛》:四川乐山大佛,体型巨大,足有二十多层楼高,它的耳朵里能放张桌子,脚面可围坐上百人。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古代,这么宏伟的雕像,是如何建造的?
《睡人山》:庐山的南边有一座秀峰,秀峰前有一座秀峰寺,寺前躺着一位“睡美人”。远远看去,她的长发一直披到庐山脚下,修长的双腿伸进鄱阳湖里。关于“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巫山神女》:王母娘娘的女儿瑶姬和十二个姐姐抛弃天宫的生活,来到巫山,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仙人争泰山》:山东泰山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关于它有很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则是玉皇大帝的一对儿女——佛爷和碧霞,争夺泰山的故事。
下辑——川:
《西湖和金牛》: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最著名的景点就是西湖,但是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西湖还有个名字,叫“金牛湖”。据说,湖底真的卧有一头金牛,还救了周围的百姓呢!
《黄果树》:贵州黄果树瀑布,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它为什么这么神奇呢?相传,它是由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用白布织就的。
《黄河 黄山的传说》:黄河三门峡下游,湍急的水流中耸立着一座两层楼高的石岛。它的来历,悲壮而又美丽。而黄帝在黄山得道成仙的故事,则是既神奇又有趣。
《蝴蝶泉》:在云南大理的云弄峰下,有个蝴蝶泉。每年农历三四月,都会有无数只彩蝶从四面八方飞来,在泉边嬉戏盘旋。人们都说这些蝴蝶是雯姑和霞郎的子孙,那雯姑和霞郎又遭遇了什么,怎么会变成蝴蝶呢?
《天池》:著名的长白山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绿清澈。每隔一年,天池水里就会有火冒出,据说这是池底在发生战斗。
《黑龙江》:小黑龙被爸爸砍断了尾巴,又和白龙发生恶战,它能打败白龙,解救当地的百姓吗?
《日月潭》:太阳和月亮被两条恶龙抢走了,天地间一片黑暗,勇敢的大尖和水社能打败恶龙,让世界重见光明吗?
《三门峡》:三门峡发生了很多故事,先有恶龙兴风作浪,后有皇妃刁蛮生事,而最后经过时间的洗礼,留下的又会是什么呢?
经常有读者问我们:你们为什么只出中国的图画书?你们出书这么慢,能赚到钱吗?你们为什么不像大多数出版公司一样,出引进版,那样出书快,还省事,而且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也比较好卖,如果是获过奖或者在国外有过销售佳绩的,宣传起来也容易得多。
是的,我们一直以来为什么不遗余力的,甚至是费劲巴拉,有时还吃力不讨好地坚持出中国自己的图画书呢?
为了出这套《中国山川故事》,我们努力了一年多,十八个月的时间。这其中的曲折与艰辛请允许我在这里为大家浅表,也请您给予我们几分钟,看完它,为我们鼓鼓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周翔、王晓明、倪绍勇、王祖民等一批屡获大奖,了解儿童审美,熟悉儿童图画书特点,致力于创作儿童图画书的大师曾经在很多年前画过山川的故事。这绝对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重新编辑出版这些书,比我们自己找人来画要好。一来画技精湛的画家,未必懂孩子,也未必懂儿童图画书;二来用新人来画山川这种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书,适合的作者很难找到。
选题会上,大家把这些开本、画风迥异的书看了又看,难题出现了:我们要如何取舍?以一个什么标准取舍?我们当然想让它们统统获得“新生”,但基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的考量,都出肯定是不现实的。
从几十个山川故事里,我们最后选定了二十几个故事。为了找到这些故事的绘者,得到他们的授权或是原稿,我们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幸运的话,从a要到b的联系方式,从b又找到c,最后能一路找到作者z;运气不好时,从a一路找到了y,离作者z只有一步之遥了,却也止步在了y。
几经周折,我们跟16本书的绘者都签订了出版合同。但因为这些作品年代久远,作者们的原稿都未能留存下来。北京仅存的三家拥有电分机、可以电分(类似于扫描,但比扫描高大上得多)图画的公司也被我们找到了。
碍于当年印刷硬件的限制,电分回来的图片,为了符合现在印刷的要求,美编需要把图放大200倍来进行修复,而且每张都得这么修,396张图片啊!每张放大200倍后,每张图都像在下雪,布满了颜色不够饱和的杂点。有人问,这套书怎么能做18个月呢?时间就是用在去除一个又一个杂点上了!
这套书是套装,我们专门外聘设计师设计了盒子。曾有过好几套盒子的选材方案,但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很多套装的盒子最后都不知所踪了,这就像过度包装而馅料却很廉价精省的月饼一样,华而不实,为了避免在盒子上花太大的价钱,我们最后选用了白卡纸。
而盒子的设计也前后经历了好几版,从太成人向的:
到我们希望能在盒子上给孩子一个地理概念,让他们知道这16个故事发生的大概位置,可是因为用地图作设计元素太敏感,几经协商,最后不得不放弃。
最后,才孕育出了(真的是孕育啊)我们现在最终版的盒子。
为了更好地突显这些中国风图画古朴的韵味,也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我们没有选择一般图画书都在用的、在灯光下会反光的铜版纸,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环保、无毒无害、翻页时不容易划破孩子手指的特种纸,纸价比铜版纸几乎贵了一我倍。连印厂的人摸了我们的纸都说:印平装书,你们为什么用这么好的纸呢?
这么好的纸,很多读者其实是看不出差异的,更讨巧的做法当然是把盒子弄得更高大上。但我们还是跟着自己的心和判断,把书作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十多个月之后,这套书终于到了最后的印制环节。我们一直坚持到印厂盯印,每版都盯,每版的颜色都必须调到最佳,美编才会签字允许这一版印刷。对这一过程有兴趣的人,接着往下看吧。
印厂白班12小时,早八到晚八,我们的盯印之旅也开启了痛并快乐的模式,循环了四天。快乐的是我们能亲眼见证《中国山川故事》“出生”的过程:
开印前,印厂的师傅正在紧张地调试机器。
四色印刷机印刷的书,所有颜色都是由黑蓝黄红四色叠加套印出来的。图为师傅正在为印刷机添加颜料。
咦,这些并不“漂亮”的版子是什么呀?可别小看它们,多亏有它们,美编电脑里的文件才能变成一本本“活生生”的书。它们就是对印刷机发号施令的CTP版,印刷机会以它为准,进行印刷。
每个CTP版和夹在它上面的彩色打样都是一一对应的,彩样并不直接参与印刷,但它是美编和印刷机机长校对印刷颜色的依据之一。所以彩样自己的颜色首先要准,为此,我们特意花费上千元用我们这套书的内文纸打印了全套16本彩样。
为什么要打样?每本书的出版环节中都绝不会少了打样,因为现在书稿排版都是电子文件,而电脑屏幕不是纸,它没有吸墨度等等会影响成品颜色的问题,在屏幕上看起来很正的颜色,到了纸上也许就会跑偏,那么就需要美编根据彩样所呈现出来的效果,调整电子文件,使最后印出来的颜色达到最佳。(我们不是土豪,也没有遭遇到黑店,上千元的打样费着实不便宜,也有人劝过我们,用铜版纸打样能便宜很多,而且效果也“差不多”,但我们要的不是“差不多”,纸不同出来的色就不同,哪怕读者并不一定看得出这些差异,但我们自己的眼睛却忽略不了这些色差。即使贵也要用我们成书的内文纸打样,这样彩样才能作为最终印刷的标尺,才不会变成一个流于出版程序而没有实际意义的环节。)
蓄势待发的内文纸大军。
每印一版,机器都必须跑跑颜色才会逐渐套准。上图这些是跑机器作废的纸,从下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文字因为套版不准都花掉了。(这真的不是我图片拍糊了)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印刷之旅的男一和男二,分别是机长和副机长,下图是他俩正从高速运转的印刷机里拿取印刷出来的内文,然后会放到调色操作台上,和我们的女主美编大美女一同校对颜色。(在这里提醒小盆友和小伙伴们,哥哥们有练过,千万不要模仿哟。)
这就是机长调色的操作台,最下面的一排按钮用来加减颜色。
操作台最上方、裁切之前的内文版边都标有和调色按钮对应的黑蓝红黄色条,方便机长调色时参考。这些在成品书裁切的时候都是要被裁掉的,自卖自夸地说,看编辑报告也是很长知识的哦。
在美编看版之前,机长自己需要先根据我们的彩样和带过去的原书对版进行初期调色,这是美编在跟机长沟通想要的颜色效果。
机长进行第一步调色,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几十分钟。(毛毛虫公司虽然小,但在印厂是出了名的难缠,所以就算是身经百战的机长听到我们要来盯印,也有点小怕怕呢。)
然后,就该我们的美编大人出场了,她跟这套书的图谈了一年多的“恋爱”,对书中的每个画面细节都了如指掌,最知道书的成品效果该是什么样。
原书、彩样齐上阵,美编开启火眼金睛模式。
看美编的小眼神,完全不眨眼啊。
品质来自对细节的要求,印厂的师傅都是细心的哥哥啊,每调一版色就折个小角(每一版需要过好多张纸,颜色才会稳定),方便后一版比对,颜色是否调整到更优。
美编完全满意后,需要在版上签字,之后机长会把这版挂起来,以它为准,每印一定数量,就抽查几张,核对颜色是否一直准确。
这版通过啦,开始大量印啦。
副机长的动作实在是太娴熟了,始终拍不到他快速插承印板的瞬间。
副机长正在抽检,真是一丝不苟呢。
印好的内文和封面,正在晾干,但这样还没完,必须像下图这样被打上“ok”的标签,才能进入下面的工序——裁切、装订。
在盯印的过程中,深感一本好书的诞生,真是哪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在此也要对这些默默无闻、默默奉献的工人们致敬,他们的名字不会被印刷在书上,但他们的付出该被大家知道,该得到尊重。
为了保证书的湿度和无尘,厂区不间断地开着喷雾,保洁阿姨也隔一阵子就来拖一次地。因为要连续站立12小时,调色台前都铺有软垫,以保护机长不得静脉曲张。(我踩了踩确实很软,但不知道站12小时还是否能觉得软。)
我们是《中国山川故事》最早的读者,盯印的四天是痛并快乐的四天,我的五官现在吐槽了。
“大家好,我是嘴巴,咳咳。从进厂区直到睡觉,我总是在恶心干呕中,戴两层口罩都没用,那丝丝浓郁的油墨味,真是‘沁人心脾’,极具攻击性,完全挥之不去。”嘴巴用乌鸦般的嗓音说。
“对对对,每次一出厂区,我就赶紧猛吸几口雾霾,而且根本停不下来,那感觉真是好想唱起那首歌‘我爱北京的雾霾,雾霾闻来真清新~~’。”鼻子说完,鼓足劲儿朝耳朵吼道,“该你了!”
耳朵被吓了一跳,在厂区大家说话都靠吼,看来还没有适应回来的节奏。“我只想说,厂区的门是什么牌子的,真是隔音,厂区内外完全两个世界,以后买门就买那个。”
(特此声明:以上仅代表鼻子、嘴巴、耳朵的个体观点,小编由此感叹,那些印厂师傅们,机器24小时连轴开着,大冬天在里面都得穿短袖,夏天……)
一不小心,就写了这么多,因为我们出这套《中国山川故事》,实在是大费周章、劳心劳力啦。韩寒说过,出版业真的不怎么赚钱,就这样,还有人觉得书价贵,一年多,心血一点一滴汇成的山川就标个一顿饭的钱,贵吗?
在这个大家都在抓热钱快钱的时代,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一遍遍、一个词一个词地修改故事,一毫米一毫米地修复图画呢?《虎丘山》的绘者王祖民老先生说:“我工作也好,回家也好,都是在为孩子们画图画书。出书也好,得大奖也好,都不重要,画出一本好玩的图画书,让孩子们看了开心,看了快乐,那就是我最高兴的事儿了”。
王老师的话,也是我们想说的话。曾经有位外国老师专程到中国购买图画书,他说他想让他们班的华人孩子,也能从图画书上看到和自己一样的脸。如果孩子没法从几乎每天阅读的图画书上看到和他一样的黄皮肤黑眼睛,他该怎么完成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呢?
感谢您读完这么长的文章。读完后,您要是能告诉别人,有这样一个小公司,他们是这样做出版的,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了解我们,让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书,就好啦!
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