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蝉》
(2011-05-13 10:41:51)一树蝉鸣两三声,
引来四五顽童攻。
六尺撵成七八步,
九丈翠柳十壳空。
随手翻阅到源林烟写的这首诗,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鲜活的呈现在眼前。
捕蝉的过程现在想起来依然生动有趣。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天气炎热,大人们晚饭后都到外面乘凉,坐在路灯下聊天、下棋。我则经常趁着天还没黑,在大树底下找知了洞。我们管未蝉变的幼蝉叫知了猴, 我能很有经验的在各种小洞中发现哪些是知了洞。傍晚时知了猴预备爬出地面了,它会用前爪将洞口剥开小小的一个透气孔观察外面的动静,所以仔细寻找往往能找到这些小小的洞口,表面很薄的一层土皮,挑开后如果是有拇指粗细的深洞,往往就能确定是知了洞了。发现洞口后最需要耐心的是要把知了猴抓出来.通常是拿一根软一点的草棍探到洞内,感觉知了猴的爪子抓紧了草棍后慢慢的把它提上来。如果知了猴在洞内太深,往洞内灌满水,它自己就爬出来了。到了夜晚,直接就可以在树干上摸到爬出来的知了猴,有手电那就有了顶级装备了。如果赶上傍晚下过雨,经常能收获满满一小口袋知了猴。拿回家交给妈妈用盐水泡泡,油一炸,绝对的美味。记得那时妈妈非常节省,从来炒菜不舍得多放油,但每回做我这道菜时都很大方的用油,将知了猴炸的焦黄焦黄的,还没出锅就已经香气扑鼻了。
我那时还有一项活动就是收集知了皮。每天一大早爬起床,天刚蒙蒙亮抄起一根长竹杆就奔了家门口不远的一条小河,沿着河岸的杨树林一路寻过去,从树干和树枝上能找到很多知了壳,经常还能捉到刚从壳内爬出一半的知了,刚爬出来的知了身体和翅膀都是浅绿色的,还不会飞,等太阳出来露水一干,没多久身体变成黑褐色就可以飞了。那时每天都能捡到一大兜知了皮,回去放到麻袋里,装满后送到医药公司收购站卖掉,一个月下来能有十多元钱,在当时也算不少钱了。妈妈用我卖的钱扯了块蓝色的涤卡布给我做了一件新上衣,美了我长时间,只有在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日子才舍得拿出来穿。
最需要技巧的就数抓树上的知了了,我那时候主要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马尾巴毛系在长竹竿顶上打成活扣,悄悄的伸到知了的头部将其套住。这一招比较要求技巧,抓时要平心静气,手要稳,竹竿头不能颤,套住后要及时提起杆头以便马尾巴毛打成的活扣能及时的将知了绑紧。这种方法最难也最有乐趣,抓住的知了保护的比较完整。还有一种办法是用面团在水中反复的挼搓制成面筋。将面筋粘在竹竿头上,用竹竿粘知了。但每次沾到知了后常常因为面筋太粘而损坏了知了的翅膀。无论怎样抓知了都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轻巧的身手,在爬树时不惊动知了,能和知了斗智斗勇。
现在品味起来,拿着竹竿套到一个知了那种兴奋和满足的心情,比现在挥杆打一记小鸟球的感觉似乎要享受很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生活的体验却远不如儿时那种简单而又质朴的感觉来的轻松、单纯。经历了生活的历练,收获了阅历与财富,却失去了童真与幻想。对生活感受麻木了很多,兴奋的阀值越来越高了,不知这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悲哀。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笑面虎 201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