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渑池令李翕与《五瑞图》考略

(2020-03-19 12:18:25)
标签:

文化

分类: 游记

 在遥远的甘肃成县,有一处举世闻名的摩崖石刻,却与河南的渑池县有着很大的关联,这就是《西狭颂》摩崖。它位于成县天井山鱼窍峡,与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字体粗犷雄强,简洁古质,刀法有力,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西狭颂》摩崖主要由篆额、正文、题名和《五瑞图》等组成。《五瑞图》摩崖画像位于《西狭颂》正文前拐角处,纵210厘米,横110厘米。阴线刻凿“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六幅,对应的题榜六处十五字。《五瑞图》侧镌有两行题记:“君昔在黾池,修崤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汉渑池令李翕与《五瑞图》考略

甘肃成县天井山鱼窍峡西峡颂摩崖遗迹

    《五瑞图》是汉代典型的“图谶”祥瑞。谶纬的目的是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与废,所以图谶也多为祥瑞的征兆,直称“符瑞”。汉代祥瑞思想的盛行,从朝廷到民间,对祥瑞都非常重视和迷信。董仲舒提出了“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天人感应说”。《汉书.刘辅传》有:“臣闻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明之征应,自然之占验也”。渑池令李翕修凿了沟通东西两京的崤嵌之道,这是利国利民之大事,在当时的社会有“符瑞”出现,也在情理之中。黄龙、嘉禾、甘露等祥瑞也被后来的三国孙吴政权当做年号来使用。

汉渑池令李翕与《五瑞图》考略
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藏《西峡颂》拓片

汉渑池令李翕与《五瑞图》考略
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藏《五瑞图》拓片

《西峡颂》与《五瑞图》在书法碑拓史上的地位自不必说,我们来检索一下这位“德治精通”的渑池令后迁武都太守李翕。《西峡颂》文中云:“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诗悦礼,膺禄美厚,继世郎吏,幼而宿卫,弱冠典城,有阿郑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颂文中云: 李翕,字伯都,东汉汉阳郡阿阳(今甘肃静宁)人。聪明好学出身于官宦家庭,少年时在皇宫中值宿警卫,二十岁时做执掌诉讼的典城。如子奇治东阿一样政绩突出,得到朝廷的三次剖符重任。

汉桓帝时李翕任渑池令,应是三剖符守之一。他主持开凿了险峻的崤之道,沟通了东西两京。如此功德致使黄龙、白鹿祥瑞出现。升任武都太守后,又感觉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命令属官仇审修治东坂,李瑾修治西坂。道路修成后,人们感念其功德,于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镌刻了《西狭颂》摩崖。其实李翕任武都太守时,于建宁五年还修治了阁道,当地百姓为他摩崖了《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阁颂》纪念其功德。宋代曾巩《金石录.跋尾·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翕,尝令,治崤之道,有黄龙、白鹿之瑞。其后治武都,又有嘉禾、甘露、木连理之祥。皆图画其像,刻石在侧。”汉渑池令李翕与《五瑞图》考略

汉代弘农郡封泥“渑池令印”

《后汉书》卷九十五有《皇甫规张段列传》。皇甫规(公元103-174年汉桓帝永康初年,曾任弘农太守,在郡有仁声。延熹四年时自荐为中郎将持节伐叛羌,时给汉桓帝的上疏中,提到了李翕:“安定太守孙隽受取狼藉,属国都尉李翕、督军御史张禀多杀降羌,凉州剌史郭闳、汉阳大守赵熹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规到州界,悉条奏其罪,或免或诛”。皇甫规主张对羌人实施清剿与安抚并举的政策,李翕等官吏杀降羌无疑背行其道。此奏疏在汉桓帝延熹四年至五年(161——162年)之间,从李翕于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又担任武都太守的时间上来看,他在皇甫规当年参奏之后,只是被朝廷“或免”了。《西狭颂》中“三剖符守”的李翕,仕途应该是这样的:桓帝时任 “渑池令”修崤嵌之道;桓帝延熹年间升迁“属国都尉”,后杀降羌被参免职;汉灵帝建宁三年因其才干出任“武都太守”。李翕任渑池令修“崤嵚之道”,应该在任国都尉的汉桓帝刘志延熹四年之前,距摩崖《五瑞图》已经十多年前事了。汉渑池令李翕与《五瑞图》考略

李翕《西峡颂》摩崖石刻

《五瑞图》题记中的渑池又在何处,李翕为何要在此开凿崤之道呢?渑池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而得名。周赧王三十六年,秦赵会盟于西河外黾池,有古秦赵会盟台遗址。《汉书.地理志》有记载:“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队。有铁官,在渑池。县十一:弘农、卢氏、陕、宜阳、渑池、丹水、新安、商、析、陆辉、上洛。东汉、三国沿置。渑池,高帝八年复渑池中乡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谷,东北入入洛,莽曰陕亭”。《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有:“弘农郡,武帝置。其二县,建武十五年属。洛阳西南四百五十里,九城,……渑池,榖水出,有二崤”汉弘农郡位于汉代两京长安与洛阳之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渑池县产铁,汉代设有铁官,又为东汉都城洛阳边邑,显的更为重要。 

渑池境内山峰林立地势险峻,是阻碍两京通道的难题。早期的“周秦古道”路远绕行不便,所以东汉年间开始修筑距离更短的“崤之道”。崤嵚即崤山,又名嶔崟山,为秦岭东段支脉,东临洛河河谷,西联华山山脉。《水经注》记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崤函古道沟通两京,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潼关,凡四百八十里”的记载。汉渑池令李翕与《五瑞图》考略崤山嵚釜山东部山脉

若以锁钥两京的古陕县城为起点,除了黄河漕运外,崤函古道向东的路线有两条:第一条,叫南崤道,由交口向南,走菜园,过南陵(夏后皋墓)、雁翎关、沿永昌河,到宫前一分为二:其一,沿永昌河东行,经安国寺出陕县,过洛宁城村、杨坡、入宜阳三乡、韩城沿洛河达洛阳;另一条沿太子沟折上硖石,过北陵(即文王避风雨台)与北崤道重合。南崤道若以夏后皋墓为证,距今至少有3800年历史。因开凿时较早,习惯上称“周秦古道”

第二条,即北崤道。由陕州古城向东,过磁钟、张茅,至硖石与南崤道的周秦古道重合,经观音堂、英豪、渑池、义马、新安,出汉函古道达洛阳。这条道亦开通于东汉年间,而根据《五瑞图》文字题记来看,北崤道应该是渑池令李翕当年开凿的“崤之道”。

在渑池令李翕凿通崤嵚之道五十多年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西伐张鲁、马超、刘备时,为避开南道的水网,便于轻重行动,在“崤嵚之道”的基础上加以开凿,又利用了春秋时所走的“周秦古道”一部分,在历史上又叫“北山高道”。具体路径为:洛阳谷水、新安县、铁门、辞主坡、渑池、仰韶坡、大蛇湾、车家湾、硖石、张茅、磁钟、陕县城这条道路从新安到硖石都在山梁岩石上行走,没有泥泞不避风雨,便于运输粮草。因此留下了大量的行车轨迹,这也是石壕的来历。《水经注》有:“(曹公)更开北山高道,自后商旅率多以之”,这条道又叫“曹魏故道”。

汉渑池令李翕与《五瑞图》考略
崤函古道遗迹

汉渑池令李翕与《五瑞图》考略
崤函古道路线图

南崤道“周秦古道”,北崤道:李翕“崤之道”与曹操“北山高道”,共同组成了两京之间的崤函古道遗存,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622日,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遗产。2019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沟通西安到洛阳的郑西高铁已经飞驰而过,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当人们享受现代化交通的便利之时,老祖先们刀劈斧凿辛苦开通的崤函古道,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遗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代那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先贤能吏。开凿了崤嵚之道、西峡道和阁道的汉代官员李翕,在中国的道路交通史上,应该有其浓重的一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