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回:中山逼仄深巷古宅茕茕孑立,石岐浸透历史老街久经风霜

标签:
文化皇氏古建筑大全广府建筑深圳客家围大全客家围屋 |
《皇氏古建筑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仙劍博臥龍崗記》
postmaster@jumbohuang.com,Skype: jumboheritage, URL:http://t.cn/RZt1jOr
第1144回:中山逼仄深巷古宅茕茕孑立,石岐浸透历史老街久经风霜;
离开学校后,我继续走到麻洲街塘仔园,这里的老房子都很破旧,屋顶瓦片上都长满了草。不久走到了建于清代的石岐三圣宫,为村中小神庙。前亭消失,只留后殿,总面阔约三米,总进深约6米,总建筑面积约2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正墙青砖双隅顺砌,山墙青砖石角双隅抹缝砌。庙门花岗石门夹。石门额刻“三圣宫”、石门联“德参云海,云峙星峰”。墙头彩绘神仙故事,庙门口有青砖花岗石拜台,置香案烛台。庙宇总体已显残破,现仍有村民上香拜祭。继续沿街走到尽头,就能看到新建的商业高楼区,远处是香山大厦。不久走到中山二路口,在旁边的餐厅吃早餐,3元钱的肠粉吃到撑肚子,非常实惠的价格。之后再走到民生办公区,附近有条公位巷,铺设了麻条石,院落古旧。再过几条街就到达岐江新畲堂,几栋大宅院非常气派,大宅门口还有石鼓,墙上贴着文明户的称号,青砖砌身,屋檐有雕刻,非常精美。之后走到石岐书院,我怀疑这些民居以前可能是会馆或礼堂之类,后来被改为石岐书院。旁边是蔡家巷,从蔡家巷的老宅眺望石岐书院,发现其有三进,院子里面还种了树,非常清幽。再走到东山里,也是非常残破的宅院。之后我走到民生路共和巷,里面有一些规模很大但较为分散的宅院,能看到一些灰雕。不久我走进了从善坊,最后中山市因历史城区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又是其中的精华。沿着民生路,从南至北东西走向的共和巷、从善坊、观音巷、郭家巷四条巷道,组成了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从善坊的历史建筑和历史传统建筑面积达11668 平方米,房屋约140 间。这里拥有集中反映地方建筑特色的宅院府第、祠堂、驿站、书院等,街区内含历史传统民居群5处,每处建筑面积不少于500 平方米。街区里有很多风格独特的老宅,均建于民国期间,多为骑楼式,砖混结构,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生动反映了中山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特征。很快我看到一对母女走进了观音巷,我也跟了上去,当我走进观音巷时,就如置身于一条时空隧道一样。观音巷稍微有点弯道的街道引导着我前行,旁边的一座座古老且非常西化的老民居使我与民国历史相遇了。相传,明末时这里的部分居民捐资在此兴建了一座观音庙,巷沿用庙名称,遂为“观音巷”。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座3000多平方米的观音庙尚在,且在巷中有很多鱼塘。后来,观音庙拆了,鱼塘被填上泥土后盖起了房子。1967年改称“新华街”,1981年复称今名。在观音巷与从善坊的交界处,一堵砖墙开出了一个残缺的入口,一踏进从善坊,映入眼帘的就是连排的几间别具一格的小洋楼。这些小洋楼尽管有着明显的西洋建筑特征,大门却全部采用了岭南特色的趟拢门,这就是所谓的“中西合璧”。岁月把历史研磨,记忆在时光中模糊,这些老宅却历历在目。从善坊22号是从善坊中规模最大、建筑工艺最精美的一幢。据资料介绍,这座古老大屋建于民国初期,占地面积达220平方米,其主人是一位何姓人士。这座古老大屋建筑前为平屋顶后为坡屋顶,有挑檐、西式山墙、丝缝砖、石米饰面灰塑、凹门廊、阳台、水刷石窗套和栏杆,简化西式柱头做装饰,是有民国时期特色的民居。据说主人不在本地了,这座古老大屋多次遭到小偷光顾,现在已人去楼空。没有玻璃的窗户与紧闭的大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民生路曾叫做“解放路”,所以从善坊曾叫做“解放中路十二巷”。从善坊主道宽且笔直,徜徉其间,可以看到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痕迹,民间自发的对外交往,中山人敏捷开朗、讲究实际和敢拼敢闯的性格特征和多元兼容的文化特征在一幢幢建筑上呈现。在观音巷一条横巷里,有一座登记建档并实行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物。这座古老大屋也是建于民国初期,占地面积72平方米,屋的主人为一吴姓人士。这间大屋含水刷石山花、
http://s8/mw690/001M1DWfgy6SrFaTEwL17&690
http://s14/mw690/001M1DWfgy6SrFb0M5D6d&690
http://s13/mw690/001M1DWfgy6SrFbaPOA0c&690
http://s12/mw690/001M1DWfgy6SrFbgNjd3b&690
http://s14/mw690/001M1DWfgy6SrFbof0hdd&690
挑檐、二屋凸阳台,混凝土花格,丝缝青砖墙有气窗,带花纹水刷石窗套,斜切窗台砖面,趟拢门。从观音巷走到亭子下正街,再到枕善坊,才看到了通向民生路的路。亭子下正街建于清代,该地原为田地,集居几户人家,远眺就像一座亭子,所以俗称为“亭子下”。街名也称“亭子下”,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称“亭子下正街”。与亭子下正街相交的是亭子下大街(连接着逢源路和中山二路)。因为亭子下大街穿过亭子下正街,且大街经几次拓建后宽达10米,比正街还要宽,所以叫做“亭子下大街”。之后我差点迷路了,在大街小巷走了不久,来到一条安静的老街道上,这里行人极少,右侧是一些老房子。再继续走就到达了繁华的大街,过马路到达了孙中山纪念图书馆,对面是弓箭巷,里面的老房子也很多,之后走到纪念图书馆参观,旁边是中山和庆龄的夫妻雕像。这里有个说明牌,大意是讲中山海外同志社的,原来在石岐孙文中路西山寺对面有一栋三层旧楼房,门牌是132号,解放前是“中山海外同志社”的社址,解放后,一直是县市统战、侨务部门的办公地方。这是华侨的历史文物,可惜于数年前被拆毁。阮炎,字丽攀,1879年4月出生于张家边小隐,19世纪末赴檀香山谋生,创办益美自由车用品公司,艰苦创业,为日后服务侨团、跻身反清革命创造条件。阮炎奉孙中山之命回到中山,当即邀集旅美侨胞简崇光、刘少初、旅南洋侨胞阮汉三、旅澳洲雪梨侨胞林积庆等商讨筹组中山华侨组织。该社由1922年起至1950年止,近30年历史,社员逾千,社员尚健在者恐已凤毛麟角。该社认真履行建社宗旨,密切联系海内外华侨,协助办理出入境手续,排难解纷,互助互惠,成绩显著,深得海内外社员和各界人士的称誉。顺着石阶往上走,就能看到一座寺院:西山寺位于石岐区孙文中路,沿着西山公园蜿蜒的石阶向上,转右便是仁寿禅林,俗称"西山寺",始建于明代,初为乡贤毛可珍读书之处,后经多次增建重修,改为寺院,是一座具有四百年历史的寺院。寺院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韦驮殿及迦蓝殿等五座殿堂,塑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韦驮佛及迦蓝菩萨等七座佛像金身,每逢初一、十五,有信徒参加诵经。寺院山门有毛氏后人所题"六棉古道"四字,六株西山红棉相传植于宋代,清咸丰时枯萎再植,至今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每年清明前夕,红棉花盛芳,高挂树梢,与日争辉,飞舞大地,为西山披上红装,故名"西山红棉"。山上有很多老人在分健身,这是一处非常安静的地方,旁边还有纪念馆,古木参天,还有不少一百多年的樟树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人生就如同蝴蝶效应,需要一些特殊的事件去推动的
http://s16/mw690/001M1DWfgy6SrFf1fFdbf&690
http://s8/mw690/001M1DWfgy6SrFfbh4z97&690
浮躁的社会,太多人希望成为所谓旅行达人,出名、出书、挣钱,其实我并不太赞同。
旅行的意义不是到达目的地,而是欣赏路上的风景。
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皇氏古建築大全》寺塔篇
http://you.big5.ctrip.com/travels/china110000/1868651.html
《皇氏古建築大全》山西版
http://you.big5.ctrip.com/travels/shanxi100056/2213534.html
澳大利亞文萊新加坡三國志,杀HXUhjb
http://you.big5.ctrip.com/travels/australia100048/2286642.html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backpacking/113890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