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玉时代与礼玉时代

(2011-10-11 22:13:32)
标签:

黄琮礼

中国

玉璧

玉礼器

古玉

杂谈

分类: 艺术爱好

      一位年界高龄的古玉收藏家,在一生的收藏过程中,珍藏及所遇宝玉甚多,然而,他最终总结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玩玉要到真境界,神玉是玉文化的最高境界。

      这位长者在他众多的玉器藏品中,珍藏有从明清、宋元、战汉、夏商周到远至新石器时代的古玉器藏品,它们都各有各的文化时代特征,但最能够让其感受到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玉器,却只能是夏商周时期,即业内称为'老三代'的祭祀用玉礼器,行家们尊称其为神玉,因为它们包含了当时的宗教、神权、政权、祭祀、图腾、祥瑞、祈福等文化特征,包涵着诸多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玉文化学者们将绵延不断的中国玉文化史概括分为神玉、王玉、民玉三个历史阶段,神玉是中华玉文明长河的源头。   

     神秘的远古及夏商周时期,即业内称为‘老三代’的祭祀用玉礼器,行家尊称其为神玉,因为它们包含了当时的宗教、神权、政权、祭祀、图腾、吉瑞等象征,包涵着诸多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

    在那个遥远远古时代的玉器拥有者,往往就是远古神权王国中的大祭司或是部落酋长们,他们既是神权的代表者又是部落或国家的统治者,这些集神权、王权政教合一的统治者们,在当时社会中受到极端尊崇,他们控制着人民的思想,掌握着生杀大权,他们在实施原始统治过程中,迫切需要着有一种实物载体来展现自己的威严,并来传播体现自己的思想,维护中央集权的高度威压统治控制权。而被人们视为凝结着天地山川日月精华的玉器,恰恰就是最好的天然载体,古玉器的礼仪功能一直占据中国高古玉器的主流功能,高古玉中的“六器”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内涵,是原始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即用六种不同形制的玉器作为祭祀天地、祭拜祖先、战争发兵等重大礼仪活动的玉器,《周礼大宗伯》中记载着“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磺礼北方”。

    梦回高古,我们可以想象出:在遥远的那个年代的神圣时刻,大巫师威严的在神台上举行祭天祀地的盛大仪式,在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神圣场面中,天上云雾缭绕,地上火光熊熊,在神殿上供奉的威严赫赫的众神灵像面前,大巫师跪坐于高高的神台之上,或头顶玉琮,或手持玉璋,口中念念有词,众人朝拜者围绕神台翩翩起舞,虔诚的用高声铿锵唱和,声荡山谷,天地为之动容,为之激荡,在威严有序的仪式中,奉献给神灵的天地间的精英瑞物,那些雕琢精美的古玉器,是天地互融、神人合一的最好自然界实物象征。由此看,神玉是统治者独享的一种神圣器物,是由当时的神权统治者倾用全国之力,开采玉矿,由当时最好的玉工经过繁复的各道工序,虔诚精心打造出来的玉礼器,而持有这些精美玉礼器的主人,在当时被认为具有通神的法力,他们就是用这些精心雕琢而成的高贵玉器来做法器,完成了人与天地沟通、与诸神灵沟通及或供奉先祖的隆重祭祀仪式。

     高古玉,这种浸润天地间万物灵气的神物,中华民族凝聚精神情感之物,前朝今世,都充盈着迷人的文化魅力。千姿百态的古玉文化让古玉赋予了千百年绵延不断的生命,它让历史变得更神秘也更清晰,更让爱玉者如醉如痴。

     有缘倘佯在酝酿了几千年的中国玉文化历史长河,呼吸玉之芬芳,品尝玉之甘甜,感受玉之魅力,领悟古玉的温润端泽之美德,对于我们古玉收藏爱好者来说,是一件美妙而欣慰的事情,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与古人对话,更是一种心灵上历史文化的洗礼,这是鉴赏高古神玉的最高境界和感悟。

     人生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绚烂归平淡。故朴素无华蕴含着古代文化、远古文明气息的古玉,折射着中国古代历史璀璨的文明之光,古玉永远是藏家最好的收藏选择,也将永远是世间的收藏热点……

“玉”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被雕琢,多作为饰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等到了封建王朝初始,它又被赋予了更崇高的意义——礼器
    礼器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但并非泛指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古人主张天圆地方,“以苍璧礼天”,那是因为天是圆的,又是苍色(青色)的缘故;“以黄琮礼地”,那是因为地是黄而方的。古人以玉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仪仗器主要是在重要场合中执以示权,或旁侍以增威仪的器具,用以保持统治者的尊严。仪仗玉包括玉斧、玉戚、玉钺、玉戈、玉刀等,都是象征性的武器。

玉璧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3种。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yL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早期玉璧
  
   新石器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璧,长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为代表,玉材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含有较多的青灰色、红黄色杂质,土浸后常呈白雾状。玉璧的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1尺左右;制作不够规整,璧体往往厚薄不匀,有的表面留有锯痕。其特征是外缘薄,内缘厚,中央孔径较小。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台痕。玉璧大多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
  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刻法常用宽细阴线加隐起阳纹相结合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成,极具特色。周代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战国至两汉,由于礼制衰落,玉壁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硷葬用玉。这一时期玉壁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从总体看战国与汉代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仍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谷纹大玉璧
  东周
  直径21.5厘米
  青玉,浅浮雕排列整齐的谷纹,紧密晶莹。谷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这种大型玉璧是一种礼玉,可能已不在服饰中佩带。
  
  白玉蚕纹壁
  战国
  直径7厘米
  估 价:RMB 35000-50000
  玉璧在商周以前均用以祭天,属礼器。有学者认为璧顶于琮上,孔门相对,以此祭祀天地,以通神灵,而墓葬时用璧垫于背上,亦是此意,有助于亡者的往生。
  
  龙形玉佩和谷纹璧
  战国
  18×12.7厘米;19×12.6厘米
  龙形玉佩和谷纹璧共两对,是用一整块玉料划开后分别制成。玉佩纹饰阴刻,玉璧纹样采用压地技法,从谷纹排列来看,它的制作已有画稿,为汉代蒲纹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谷纹大玉璧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07-1.jpg  

白玉蚕纹壁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07-2.jpg  

龙形玉佩和谷纹璧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07-3.jpg
汉晋玉璧
  
    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至25厘米之间。战国玉璧无论大小,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辊工规整,打磨光亮。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此为战国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时开始出现出廓玉璧,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
    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谷纹、蒲纹和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粗阴线碾压成隐起效果,视之同浅浮雕一样;细阴线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的线条,后人称之为“发丝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战国玉雕刀工锋利挺拔,转角尖锐;动物身形扭曲,面目狰狞;谷纹、蒲纹排列整齐,颗粒小而密,碾磨得非常精细。
    汉代时,玉璧在整体风格上沿袭了战国的风尚而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的形体普遍加大,璧形略厚。1983年广州南越王汉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径达54厘米,堪称中国之最。
    汉代玉璧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明显不同,边沿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造型上,透空和出廓玉璧在汉代大为流行。璧上纹饰仍以谷纹、蒲纹、龙凤纹为主,但和战国相比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谷纹、蒲纹的颗粒大而稀疏,二是组合纹饰更为流行,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相当普遍。饰以吉祥内容的文字,也是汉代玉璧的特色之一。但从总的水平看,汉代玉璧不及战国的精细。东汉时玉璧数量渐少,璧形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东汉以后玉璧少见,零星所见以素面居多。
  
  青玉蟠螭谷纹璧
  汉
  25×0.7厘米
  估 价:RMB 180000
  璧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蒲格谷纹,外区饰蟠螭纹。这种璧面刻出内,外区纹饰的玉壁,是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玉璧新装饰纹样,并流行于整个汉代。汉时纹饰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只是偶尔可见到带有了一周纹饰样带状的玉璧:即在内孔周围再加刻一周纹饰,但这种玉璧尺寸较大。
  
  青玉卧蚕纹璧
  汉
  直径14.3厘米
  估 价:RMB 45000—55000
  青玉,多黑褐色沁,双面雕饰卧蚕纹,卧蚕纹亦即谷纹。排列紧密规则,琢磨精致,莹如露珠,为典型汉璧形式。
  
  青玉蒲纹兽面纹璧
  汉
  直径20.5厘米
  估 价:RMB 30000-50000
  成交价:RMB 39600
  青灰色,多墨色斑。以丝束纹为界,内层浅浮雕规则饱满的蒲纹,外层以减地阳突法刻兽面纹。刀法熟炼,体大精美。

青玉蟠螭谷纹璧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08-1.jpg  

青玉卧蚕纹璧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08-2.jpg  

青玉蒲纹兽面纹璧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08-3.jpg
宋元明清玉璧
  
    宋代仿古玉器兴起,仿战国、两汉的玉璧开始出现,但在雕刻刀法上又有所不同。宋代的雕刻工具多是用砣子制作的,因此有砣制的痕迹出现。此时期玉璧虽仿千古型,但同时也体现了许多当时琢玉的做法。玉璧形体浑圆,边沿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所仿谷钉稠密模糊,动物纹饰和造型在细部常有明显刁不同。
    元代玉雕多仿唐代器形,玉璧制作也不例外,一般器形厚重;大璧少些,以小型居多,做系璧,供佩带用,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璧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无规律;动物纹饰带有本朝的特点。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常出廓。
    从流传下来的明代玉璧实物看,数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质多选用青玉、白玉制作,加工不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面玉璧浅浮雕螭虎纹,一面雕仿战国时代的谷纹、云纹或是卧蚕纹;二是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他装饰。明代开始出现八卦纹饰的玉璧。
    清代玉璧质料极佳,以白玉、青玉为主,作为陪葬用是很少的,主要是用于祭天和玩赏,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礼器和玩赏品以外,在民间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清代玉璧小型的比较多,璧身较厚,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活环套的双联璧。玉璧上常用的纹饰除螭虎纹外,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含有寓意的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也是清代玉璧中的常见装饰。清代乾隆时期大量改制旧玉,或将一面光素的璧面加刻纹饰,使之器形、图案纹饰都显示丰富多彩的形式。清代仿古和伪古的玉璧十分逼真,还创造厂清代特有的阔带几何纹玉璧。清代后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雕琢不成章法,只求其形,不求其工,工艺水平大大下降。
  
  黄玉龙纹璧
  宋
  直径7.6厘米
  估 价:RMB 12000-18000
  宋王朝很重视璧的使用,沿用了古代的用璧制度,并制造了大量玉璧。此璧多褐色沁,阴刻龙纹,刻工遒劲粗犷,曲线跌宕起伏。
  
  白玉镂空凤穿花璧
  元
  9.3×0.6厘米
  玉为青白色,局部有黄色斑浸,正面镂雕一展翅飞翔的凤,并衬以缠枝牡丹,背面平磨,内外缘各有纹一周,雕琢精美,风格华丽。
  
  白玉大雁纹系璧
  明
  直径5.5厘米
  估 价:RMB 15000
  玉质洁白莹涧,浅浮雕兼镂雕大雁,身态呈翔浮状,清丽优美。中心透空可用作穿系。
  
  白玉蟠螭纹系璧
  清
  5.8×1.1厘米
  估 价:RMB 150000
  以纯白玉镂雕而咸。螭为双身,对称环绕于一谷纹环上,螭首正面直视,双目炯炯有神。雕琢精致,抛光平滑。

黄玉龙纹璧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09-1.jpg  

白玉镂空凤穿花璧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09-2.jpg  

白玉大雁纹系璧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09-3.jpg  

白玉蟠螭纹系璧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09-4.jpg
 

附:玉器鉴定的要点
    对于任何一件古玩来说,鉴定是收藏的前提,不懂鉴定就无法成为一个好的收藏家。具体到玉器来说,要鉴定古玉,首先要认识它的纹饰,掌握了各个时期纹饰变化的特征,就对“断代”的把握有了相当大的准确性。因为纹饰是雕琢在玉器上的一种时代符号,不论哪个朝代的纹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对一件玉器的纹饰特色有了一定的判断后,就需要考虑以下4个主题:玉质好不好、琢工精不精,沁色美不美、底子平不平。任何古玉鉴定,都应该围绕这4个要点进行。好玉质就是指玉石本身结构精密,质地温润、细腻、坚硬,石性少而无杂质,有宝光,看上去不粗涩、不呆滞。精琢工就是指精雕细琢,线条流畅,底子平滑,转折有序,不会给人以粗制滥造的感觉。沁色是玉器在墓葬中受到各种矿物质的侵染,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美沁色就是指出土古玉身上自带的历史痕迹,颜色效果令人美不胜收。一件好的玉器除琢工好外,玉地也应非常平滑。就算一些粗品原件,表现在玉器平面上的刀工线条也是十分简洁明快的,粗拙得非常可爱,绝不同于现在的机器工艺。除此之外,也应注意对于玉器制造年代的鉴定。同样年代、同样材料制成的玉器,有些看来像是古玉,有些却似新琢。同时仿古做旧的玉器又大量充斥市场,鉴定古玉时一定要仔细辨别。

古玉沁色鉴识
    玉质入士千百年后,由于土壤中微酸或微碱、潮湿的作用,会出现斑纹、钙化、石化的现象,叫做“沁”或“浸”,或叫“古”。大致说,玉上带红色斑点的叫“蹒斑”,黑色斑点叫“黑漆古”;玉质表面钙化,如涂一层薄薄的黄土,称为“古土”;或起一层灰白色的云雾叫做“鸡骨白”;玉器在古墓中如与水银接触而变黑或呈银灰色,称“水银浸”;与铜器相近而变成绿色,叫“鹦哥绿”;受血浸而产生红色纹理,称“尸古”或“枣皮红”;受石灰的侵蚀而变红,称“孩儿面”。

    玉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玉琮
  良渚文化
  白玉质,有浅黄色斑,器高一节。边棱处隐起人面像,眼圆,有重圈,嘴阔。用弧线勾画出圆胖脸型酌两颊轮廓。头上以阴线刻变形的冠状装饰。如此写实的人物画像,在良渚玉器中是比较少见的。良渚玉器的琢治是依靠竹片、竹筐,皮革、石英颗粒、鲨鱼牙等非金属工具完成的。因此,在锯切时往往在器表留下弧线琢痕;钻孔采用圆管对钻技术,孔径外大内小,并留有旋纹;孔内常常留有台痕,兽面纹上的重圈眼是由八九条直线环接而咸,外圈则是由小圆管琢磨而成的。
  
  玉琮
  商
  长6.6厘米
  估 价:RMB 30000—50000
  玉质全部浸蚀。射较矮,通体素面无纹,棱角分朗,是商代典型玉琮造型。
  
  玉琮
  周
  高6厘米
  估 价:RMB 12000-22000
  青白玉,多黑褐色沁。大孔,矮射。外壁平素无纹。此器是周代玉琮的典型模式,玉质润泽,做工精湛,琢磨光滑。后人出于惜爱之情,特配以盖、托。
  
  玉琮
  周
  高11.6厘米
  估 价:RMB 18000-25000
  青玉,多沁蚀。分别以四棱角为中线,刻3组简化神兽纹。<周礼》上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祭祀用具。有学者认为,玉琮酌功能远远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
  
  白玉云纹琮
  明
  4.5×4.5厘米
  估 价:RMB 25000
  白玉琢制。矮射,孔大壁薄,委角。外壁阴线刻勾连云纹。料好质精,虽系仿古器,但做工及纹饰朗显带有时作玉特色。其风格与早期玉琮迥然不同。

玉琮 良渚文化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0-1.jpg  

玉琮 周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0-2.jpg  

玉琮 周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1-1.jpg  

玉琮 周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1-2.jpg  

白玉云纹琮 明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1-3.jpg
 

玉琮用途之谜
    玉琮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关干玉琮最早出现时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统一认识。有人认为是古代纺织机器上的零件,有人说它是古建筑缩影,曰本考古学者中则有人认为玉琮是窥测天文的窥管……但玉琮和玉璧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礼器,其历史悠久见于《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制定以璧、琮礼天地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玉琮的整体特征是外方内圆,新石器时代玉琮目前较为少见,常见的是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琮,其特征是一般为正方柱体,中部有一孔,外表分成几节,每节都饰有人面或兽面纹,个别还阴刻动物图案。商代至战国玉琮制作逐渐减少,汉代以后几乎消失。玉琮在市场上,以其特有神秘色彩的礼器身份,比其他玉器更能赢得收藏家钟爱,价格较高。1990年春季美国纽约苏富比公司,曾推出一件良渚文化玉琮,起拍价6万美元,最后以23.5万美元拍卖成交,创下玉琮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拍卖最高价纪录。

    玉圭
  
    《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 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玉圭
  商
  长23.3厘米
  估 价:RMB 20000—30000
  圭身平素无纹,穿有大小不一的三孔。抛光精细。
  
  青玉双夔谷纹圭
  明
  26.3×6.5×0.8厘米
  估 价:RMB 26000
  尖首平底。一面阴线刻夔龙纹,云纹及星宿纹,刻线细密流畅;一面刻谷纹。
  
  墨玉乳钉纹圭
  明
  长20.9厘米
  估 价:RMB 40000—50000
  仿西周和汉礼器形制,体狭长,上带尖状,边框阳起,中间琢乳钉纹,玉色青灰带黑色斑。

玉圭 商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2-1.jpg  

青玉双夔谷纹圭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2-2.jpg  

墨玉乳钉纹圭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2-3.jpg
附:玉圭的用法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玉璋
  
    玉璋的形状,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是礼南方之神的;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类“中璋、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赤璋”是用赤玉(玛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
    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分别出土过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有玉牙璋,青灰色,通体磨光,光洁鉴人。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两面磨刀刃,刃微凹,两阑出扉牙,长54厘米。二里岗出土的玉璋,为淡青色,后部微残缺,前部为斜刃,后部两侧有牙状突起,安柄处钻一圆孔。西周的玉璋比较少见,器形与商代相近,器身窄长,尺寸较小,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长,一尖短,长方柄,扉牙之间亦饰平行阴线。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凹,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战国以后,出土玉璋几乎不见。
    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周礼·考工记》又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玉璋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周礼·典端》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近来,香港也有玉璋出土,随着数目的增多,对玉璋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玉璋
  西周早期
  青玉质,受沁痕迹明显。器身窄长,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长,一尖短,长方柄,扉牙之间饰以平行阴线。
  
  玉璋
  春秋晚期
  青灰色玉质,有受沁痕迹。器身呈扁平长条形,素面无纹,端刃内凹作弧形,柄部较器身窄,作长方形,柄身之间有穿孔。
  
  玉牙璋
  战国
  高14厘米
  估 价:RMB 50000—60000
  成交价:RMB 44000

玉璋 西周早期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3-1.jpg  

玉璋 春秋晚期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3-2.jpg  

玉牙璋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3-3.jpg
 

玉璜
  
    璜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说文》称:“半璧为璜。”实际上古代的玉璜不仅限于规整的半璧(半圆)形。璜在“六器”中被作为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玄璜礼北方。”但在考古发掘中,多发现于人的胸腹部,挂系一种佩饰,并往往是组玉佩饰中的佩件。资料表明,各个时代的玉璜除具有圆弧形的特征外,其形制的变化非常大,只有少数是规整的半璧形。
    璜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新石器中期长江流域良诸文化开始普遍制造和使用至璜,这一对期五璜被人们用作佩于胸前的装饰品,形状多不规则,变化较多。
    商、西周时期,玉璜仍普遍地使用。从现今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看,此时绝大多数的玉璜,仍是作为典型的装饰品使用,关于璜的礼器用途,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春秋战国时佩玉盛行,玉璜作为成组佩玉的组成部分大量出现,其形式和纹饰极为丰富,并出现了许多异形璜。汉以后,玉璜作衰退势。所见南朝和北齐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面状,两端靠外周处钻孔,有的在内外周缘还包镶金边,与早先稍微有异。
    南北朝时,官服需悬挂玉,玉璜重新出现,此时玉璜已演变为梳背形或菱形,形状异于前代。这一时期佩玉在社会中流行的范围很小,因而玉璜的数量极少。
    唐代贵族妇女喜佩戴成组佩玉,佩玉的主体是云头状玉璜。同南北朝时相同,玉璜在当时颇为罕见。  宋至明清伪古玉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不外于供玩赏和收藏,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佩带的已演变成玉锁、玉牌等新的形式。
  
  黄玉夔龙璜
  西周
  长10.5厘米
  估 价:RMB 100000-150000
  曲度较大,呈半瑗形。以双阴线刻划双龙双凤,线条流畅婉转,两瑞各穿一孔。
  
  白玉卧蚕纹龙首璜
  春秋
  9.2×0.4厘米
  估 价:RMB 30000
  白玉质,虹形状,两端作简化双龙首形,中间呈扇形,上下出廓。通体琢起的蟠虺纹,地饰阴线纹。龙口及顶端各穿一孔,便于穿系。
  
  龙首纹玉璜
  战国
  长17.3厘米
  阴刻兼浅浮雕双龙首纹,身饰勾连云纹,下端镂雕双凤。刀锋犀利,棱角分明,是战国典型玉雕精品。

黄玉夔龙璜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4-1.jpg  

白玉卧蚕纹龙首璜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4-2.jpg  

龙首纹玉璜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4-3.jpg

附:谷纹
    圆圆的乳钉如谷粒,弯弯的曲线似谷芽,故称为谷纹。谷纹始于春秋时期,以后常出现在玉璧、剑饰及龙形佩上,整齐规律,排列有序。
  
  白玉谷纹龙首璜
  汉
  长16.8厘米
  估 价:RMB 60000-80000
  成交价:RMB 93500
  曲度小,体长。两端以阴线刻划龙首,椭圆眼,身饰谷纹,上端中间一孔。此璜尚留有战国遗风。
  
  白玉谷纹璜
  明
  13.5×0.5厘米
  估 价:RMB 15000
  成交价:RMB 16500
  通体浅浮雕排列有序的谷纹,边缘琢脊齿纹,两端各穿一孔。雕工风格质朴精致。
  
  旧玉双螭璜
  明
  长12厘米
  估 价:RMB 28000—35000
  成交价:RMB 71500
  以阴刻兼镂雕技法琢咸。布局对称协调,给人以均衡之美。

白玉谷纹龙首璜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5-1.jpg  

白玉谷纹璜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5-2.jpg  

旧玉双螭璜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5-3.jpg
 玉琥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和传世的虎形玉器,有圆雕、浮雕和平面线刻的虎纹,多作为佩饰之用。玉琥位于6种瑞玉之末。据文献记载,琥是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以虎符的身份来发兵。但从目前出土发掘情况来看,尚未见到琥的实物。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圆雕和浮雕玉琥各4件,都有孔,称为虎形玉佩,属于装饰品类,并不作为发兵或祷旱之用,也不是仪礼中使用的瑞玉。因此有人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命名,前加“虎纹”二字;对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可称为玉琥。
    商代玉琥或作圆雕,或作薄片雕。昂首,圆眼或“臣”字眼;张口露齿,身饰云纹或条形纹等;屈足,作行走状,长尾后卷。西周玉琥为扁平体,昂首,圆口,身细长,装饰简朴。春秋玉琥仍呈扁平片状,俯首,或躬身,或直背,椭圆眼,上唇上卷,下唇内卷成孔,肢足前屈,作伏卧状,长尾下垂,尾端上卷成孔。身以双阴线饰龙首纹、云纹等,周边轮廓线饰绳纹。战国玉琥基本承袭春秋玉琥造型,但雕工更加精湛。
    汉代玉琥多以一种纹饰图案出现,装饰于玉铺首等四灵纹中。单独的琥形佩其头部则很像龙头,轮廓线也饰以绳纹。金代的“秋山玉”中,琥的形象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卧状,圆眼细眉,简洁生动,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气。
    元代玉琥作行走状,俯首,单圈眼,身以双阴线刻长短条斑纹。明清时期玉琥圆雕较多,细部刻画一丝不苟,注重写实,尤其对琥的神态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体现琥的威猛之美。
  
  圆雕玉琥
  商
  玉料呈深绿色,局部有褐斑。器圆雕而为,形作一方头虎,张口露齿,双耳竖起,“臣”字形目;背微凹,四肢前屈,尾下垂且尾尖上卷,身以双勾线饰斑纹,呈爬行状。此器为迄今所见最早的玉作圆雕形琥之一,且写实生动,器形长度较大,对玉琥产生发展史的研究和同期传世玉琥的断代等都有重要价值。
  
  玉琥
  西周
  6.5×2.8×O.5厘米
  青玉质,灰褐色。琥头高昴,双耳直立,张口露齿,呈咆哮奔扑状;背微拱,尾回卷,前后肢前屈触地,显得矫健有力,十分凶猛传神。耳中研磨成涡状。
  
  玉琥
  春秋
  阴刻兼浅浮雕一卧琥。圆眼,卷尾,尾饰“人字纹”。琥身纹饰错落有致,曲线自然。

圆雕玉琥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6-1.jpg  

玉琥 西周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6-2.jpg  

玉琥 春秋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6-3.jpg
玉铲、玉斧和玉钺
  
    玉铲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等都有出土。玉铲的形制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斧,二者在外形上一致,但从考古出土的玉铲观察,一般均无使用痕迹,可以断定它己从实用的工具中分离出来,成为氏族社会祭祀或仪仗专用器物。
    这一时期各地所出土的玉铲形制特点不一,考古学中一般把一端有刃的扁平长方形或梯形玉器定名为玉铲,有的铲在端部有钻孔。新石器时代的玉铲除山东龙山文化个别器物琢有早期兽面纹外,均是光素的。
    玉斧是一种扁平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缚扎执柄,下端为刃,如刃部宽大即叫钺。史前时期,石斧曾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杀人武器,后以玉制成,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
    玉钺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形态最完整的当数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钺。整套玉钺由冠饰、钺身、端饰组成,钺身扁平呈“风”字形,顶窄刃宽,刃部呈弧形,近顶端有一小圆形穿孔;钺正背两面刃部上角用浮雕琢出“神兽纹”图形,下角琢浅浮雕神鸟。整个钺身加工精致无使用痕迹,表明玉钺在当时是一种仪仗器。
    商周时期,玉钺仍然沿用,此时玉钺形制较之新石器时代有了较大的变化。钺形式仍呈“风”字形,但中央孔洞加大,使整个器物看起来如环状,刃部亦由弧形变成折刃。商代玉钺有的在刃两侧饰扉牙。此时玉钺的用途也是仪仗用,周以后玉钺不再使用。
  
  玉钺
  夏
  长11.3厘米
  二里头文化遗物。钺是一种兵器,然而玉钺却不能作为武器,应是由钺演化而来的一种典礼上的仪仗器。
  
  玉斧
  红山文化
  17.5×0.7厘米
  估 价:RMB 250000
  岫岩玉质,制作精致,通体磨光。玉斧呈碧绿色,有透明感,有沁痕,双面弧刃。通体扁孚近似于长方形,斧头刃处有缺,下端中间有直径为0.7厘米的对钻小圆孔。
  
  白玉螭龙纹钺
  清
  4.7厘米
  估 价:RMB 12000-15000
  钺的中腹前后皆为素面,上下两头浮雕两条螭龙,玉质洁自。
  
  仿黄玉云纹铲
  清乾隆
  11×O.5厘米
  估 价:RMB 15000
  黄玉,刃端多黄褐色沁。长方形,弧刃,以细阴线刻勾云纹及兽面纹,纤细流畅,颇有仿汉之韵昧。

玉钺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7-1.jpg  

玉斧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7-2.jpg  

白玉螭龙纹钺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7-3.jpg  

仿黄玉云纹铲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7-4.jpg
 玉刀
  
    玉刀略呈扁平长方形,有孔,是由石刀发展而来。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发现,此后的夏商仍有生产,西周己消失,推测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玉刀主要见于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从出土实物看,器为双面刃,磨制光滑,背部有2到5个穿孔,有的尾端中部亦有一孔,用于固定绑缚。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龙山文化墨玉刀,通体漆黑光洁,刀体狭长,双面刃,较锋利;背部有三孔,单面钻成,为装柄扎结之用。其形制、做工、玉质与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所出土的墨玉刀相似。类似此种扁薄、单数穿孔造型的玉刀,在山西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和山东友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夏代玉刀呈长条梯形,双面刃,近背部有平行、等距的多个圆孔,器左右两侧有对称的齿牙,有的器面上还琢横、直或菱形阴刻线。商代出现一种带有短柄的长条形玉刀,双面刃,刀尖上翘,制作细致。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龙纹刀,翘首直柄,刀背上雕出齿形凸棱,两侧饰龙纹;龙头朝向柄部,龙身修长并饰有菱形纹和三角纹;刀身后端穿孔,便于与柄连缚。
  
  骨柄玉石刀
  红山文化晚期
  长18.3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骨柄呈弧线状,出现钙化现象。刀形是弯背弧刃状,嵌玉石刀片的骨柄槽由后柄部直通尖端,在槽内嵌入玉石片。刀刃由4片玉石叶片拼成,中间两片为长方形赭红包玉髓石叶,两端的边刃呈圆弧的三角形,质地是白色玛瑙。
  
  七孔大玉刀
  夏
  长65厘米
  二里头文化遗物。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线酌7个圆穿。玉刀两面饰纹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纹图。此器保存完好,且有迄今所见最精美的饰纹,堪称绝品。
  
  龙纹大玉刀
  商晚期
  此玉刀凹背凸刃,器身狭长,短柄,双面刃,刀尖上翘,背脊上雕锯齿形扉棱,近背处两面以阴线饰龙纹,刀身后端靠近柄处有一穿孔。
  
  玉刀
  战国
  长25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此玉刀呈长条弧形,单面凹刃,柄窄,柄端镂空,线条流畅。

骨柄玉石刀 红山文化晚期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8-1.jpg  

七孔大玉刀 夏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8-2.jpg  

龙纹大玉刀 商晚期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8-3.jpg  

玉刀 战国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8-4.jpg
玉戈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
    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长者出土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长达97厘米。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内(后端),多数无中脊仅有钝脊。除部分在内上饰有简单的弦纹外,一般无纹饰。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 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与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饰纹饰,制作不及商代精细。西周以后玉戈趋于消亡,春秋战国时零星可见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点。春秋玉戈锋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颇锋利,中部起脊,内之尾端作斜角状,援、内间中部穿一孔。汉代玉戈有所变制,一种援呈尖首长方形,上饰多组纹饰,援前端为对称盘绕的双龙纹,中间是谷纹,后端作几何纹和龙凤纹,背面平素,内窄,长方形,上穿两孔。另一种玉戈援呈弧形,锋端如橄榄尖,两侧有刃,中脊为窄条,并有横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饰勾连云纹,内呈长方形,亦饰勾连云纹,胡部与内部分别镂3个和1个长方形的小孔洞。汉后玉戈不常出现了。
  
  玉戈
  商早期
  长31.8厘米
  估 价:RMB 96000一144000
  成交价:RMB 118592
  此玉戈线条流畅,质地莹润,为玉中之上品
  
  青玉矛铜骰
  商晚期
  通长21厘米
  淡绿色玉矛,中间有脊线,尖锋。作铜质蛇头衔矛形,蛇头蛇身均由绿松石碎块镶嵌而成,蛇鳞纹隐约可见。工艺精湛,设计奇巧。

玉戈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9-1.jpg  

青玉矛铜骰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yuqi/works/big/019-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