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中的几个概念

标签:
365区分度难度应试者正态分布 |
分类: 网络研修 |

试卷分析中的几个概念
1、难度与难度系数。
难度:指应试者解答试题
的难易程度,是描述性语言。通常说“这个题目难度大”,就是指该题比较难。
难度系数:“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是0~1之间的量值,难度系数越大,说明题目难度越小。“难度系数”一般分整卷难度系数和单题难度系数。
2、期望难度与实际难度。
期望难度:根据应试者的实际情况和考试所要承当的功能,命题时预设的难度系数。譬如:对于选拔性考试,如高考,一般设置期望难度系数为0.55左右,使其能够较好地区分考生的学业水平,达到选拔的目的。而水平性考试,如高中学业会考一般设置期望难度系数为0.80~0.90,平时教学质量检测等考试一般设置为0.70~0.75。
实际难度:是应试者考试的结果,与应试者实际学业水平有关。通过比较“期望难度”和“实际难度”,可以了解教师教学重点把握情况;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譬如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平、模块掌握水平、某种题型的解题能力等一系列问题。
3、几个常见的概念:
(1)区分度:区分度D是试卷分析的一个指标,反映了试题对考生素质的区分情况。其数值在-1~1之间,数值越高,说明该试题的区分性越好。D≥0.4时,说明该题目能起到很好的区分作用;D≤0.2时,说明该题目的区分性很差。D值为负数时,说明试题或答案有问题。如果测试的区分度高,则该测试的信度必然理想,因此提高区分度是提高测试信度的方法。测题的区分度和难度关系也很密切。太难、太易的题目,区分度都不很好.只有中等难度的题,区分度才比较好。
同时,区分度也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
计算方法:选取高分组(试卷总分得分最高的27%应试者成绩)和低分组(试卷总分得分最低的27%应试者成绩)
整卷
A、客观题区分度DA的计算公式:D=PH-PL(PH、PL分别为试题高分组和低分组考生的难度值);
B、主观题区分度DB的计算公式:D=(XH-XL)/N(H-L)(XH表示接受测验的高分段学生的总得分数,XL表示接受测验的低分段学生的总得分数,N表示接受测验的学生总数,H表示该题的最高得分,L表示该题的最低得分。)
区分度:D=2(XH-XL)/W(其中XH指高分组平均得分,XL指低分组平均得分,
W指试题总分)。
(2)标准差:标准差是反映学生成绩离散趋势的指标,一般来说,S>15时,离散程度就比较大。 计算公式
(S表示标准差,
Xi表示第i位考生成绩,表示平均分,N表示考生总数)。
(3)正态分布:
统计规律表明,考生的智力水平,包括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呈正态分布。因而正常的考试成绩分布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成绩分析要求绘制出学生成绩分布的曲线或直方图,以“中间高、两头低”来衡量成绩符合正态分布的程度。综合考察标准差与平均分以及成绩分布的曲线,可以了解学生成绩的分化程度、分布密度等情况。
(4)相关系数:
反映个体与相关群体差异性、异常性关系分析。具体应用方法参考高中新课程数学《独立性检验》。
前一篇:为什么要做试卷分析?
后一篇:深化课改亟须培养学生十大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