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的意义》教学例析

(2015-04-17 16:40:47)
标签:

365

学生

教材

个数

人数

分类: 研讨评析

《比的意义》教学例析
丰盈教材:让学习自然发生
——以《比的意义》教学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刘正松

分数、除法、比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概念,很多情况下它们是相同数量关系的不同表示形式。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各种版本的教材先后修订了前期的实验教材,最新修订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把原来实验教材“分数除法”和“比”合并成一个单元,毫无疑问,如此修订更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模块化的知识系统。
仔细比对两个版本教材中关于“比的意义”的编排,大同小异。修订版教材第一个例题主要教学两个同类量的比。教材首先呈现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的实物图,并提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描述两杯果汁之间的关系,接着,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用分数或除法表示的两个数量的关系,说明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同时指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然后介绍比的写法以及比各部分名称。第二个例题主要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教材创设了小军和小伟走一段山路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路程和时间,分别求出小军和小伟行走的速度,然后向学生说明,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并分别表示出小军和小伟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在这两个例题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讨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并通过交流,概括出比的意义。
纵观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无可厚非,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仅凭两个例子就试图概括的比的意义,比较牵强,自然,在不改变知识本质的前提下,如何让例题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利于学生自觉地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成为我再次执教“比的意义”一课的出发点与归宿。
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出“比”
师:(出示:芭蕾舞图片)同学们,看过芭蕾舞吗?芭蕾舞是一种高雅的舞台艺术,舞蹈演员在跳芭蕾舞时都很特别——
生:踮着脚。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也蕴含了一些数学知识,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拉回我们的班级,课前老师调查了我们班的男女生人数。
出示:男生18人 女生13人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描述我们班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吗?
生1:男生比女生多5人,女生比男生少5人。
生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板书两个分数)
师:同学们反应特别迅速,这里“多5人、少5人”表示的是男女生人数之间的相差关系,而“ 、 ”则表示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数学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我们还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8比 13”。
师:这样看来,“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可以怎样说成——?
生: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13比18。
课堂伊始,通过“芭蕾舞演员踮着脚跳舞”这一现象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准确找寻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描述我们班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吗”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展开全课的学习,并顺承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比。
片段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1.自学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比”。
师:课前老师也调查了六(2)班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六(2)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
师: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六(2)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生:男生多。
师:感觉真不错,确实是这样的。那比比“18:13”和“5:4”这两个比,你能不能就判断我们班的男生一定比六(2)班男生多呢?
生:不能,这里的5和4不表示具体的人数,表示六(2)班总人数中,男生占5份,女生占4份。
3.深入理解“比”。
师:前几天老师在网上浏览到这样一条信息:“京沪高铁南京南站”是亚洲最大的枢纽站,从南京到北京约1000千米的路程,原来大约要10小时到达,现在大约4小时就可以到达。
师:从这条信息中,你能找到一些比吗?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生1:原来时间和现在时间的比是10:4。
生2:现在时间和原来时间的比是4:10。
师:眼力不错,一下子就找到了两个不同的比,不过老师从这条信息中还能找到新的比。一起来看—— (出示:1000:10)
师:读读这个比,你知道这是谁与谁的比吗?
生:1000:10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出示: 路程:时间
师:说得不错,我们知道路程与时间有这样的相除关系(出示:路程÷时间=速度),通常我们把路程除以时间又说成路程与时间的比。
师:受老师的启发,现在你还能从这条信息中找到新的比吗?
生:1000:4。
师:这是谁与谁的比呢?
生:路程与现在时间的比。
师:其实,除了在“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数量关系中我们能找到比,在我们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中,同样能找到比。比如——
出示:

师:解决这样的问题,你能想到什么数量关系式?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从中你能找到比吗?
生:足球总价与数量的比是240:3。(出示:总价:数量=240:3)
接着出示:

师:从这幅图中你又想到什么数量关系式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那么你又能想到什么比呢?
生:长方形面积和长的比是60:10。(出示:面积:长=60:10)
师:(屏幕集中出示所有例子)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比的例子。现在你觉得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怎样的关系?
生: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师:确实,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作两个数的比。(板书)。
这里改编例题,从班级男女生人数到一则网络信息,在巩固同类量比的同时,巧妙地引出不同类量的比,课堂教学一气呵成,层层深入,逐步完善学生对比的认识,真正感悟到比的意义,使学生对比的理解既丰富又透彻。
片段三:应用拓展,深化“比”
师:(出示:2:1)在作业本上画△和○,使△与○个数的比是2:1,比比谁的方法最简洁。
学生独立设计。
展示学生作业:△△○ △○△ ○△△
师:我们以△△○为例,如果画出这样的两组,你能说出△与○个数的比吗?(出示:△△○△△○)
生:4:2。
师:如果再画一组呢?(出示:△△○△△○△△○ )
生:△与○个数的比是6:3。
接着出示:△△○△△○△△○……△△○
师:现在你知道△与○个数的比吗?
生(思考片刻):2:1。
师:咦?怎么还是2:1呢?
生:我们把所有的○看作1份,那么△相当于这样的2份,所以△与○个数的比是2:1。
师:这样看来,刚才△△○△△○和△△○△△○△△○也可以用什么比表示?
生齐:2:1。
这里,在学生理性认识比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创造比,进一步认识比的内涵,深化学生对比的理解。在特殊的情境中,学生感知着“比的基本性质”,在进一步沟通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对比的认识,学生的思维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回味整节课,当我提问“你觉得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怎样的关系?”时,学生纷纷顿悟出“相除关系”,相信此时学生的内心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敞亮,而成就这一敞亮的正是众多鲜活素材的融入。
一、改换教材:让素材贴近学生
“教材只是个例子”,这个例子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但问题是现行的教材并不只是为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班级学生量身定做的,为了兼顾使用范围更为广阔的地区的学生,它只能选取大众化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对生活背景、数学现实截然不同的学生而言,自然略显苍白。
为了消除学生对呈现内容的素材的陌生感,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理应在关注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精当地改换成离学生生活、学习更近的例子。这在《比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尤为突出,我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两个例题进行了改换,将教材中关于果汁与牛奶的例子改换为班级男、女生人数,从学生人数之间的关系说起,一点也不突兀,在师生轻松的对话中首先认识了同类量的比。教学不同类量的比时,我将教材中直接用表格呈现的关于“路程、时间和速度”的例子改换成一段关于“南京南站”的文字材料,并巧妙地将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融于其中,紧扣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学生主动找同类量比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引出不同类量的比,过渡自然。
这样,学生始终围绕身边的事例学习,倍感亲切,久而久之,数学那种惯有的高深感荡然无存。
二、增删教材:让学习体验丰富
由于教材受版面、篇幅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对于同一知识点不可能呈现更多的例子引领学生学习,一般都是一个例子承载一个知识点。但反观学生的学习过程,仅凭一个例子就希望学生能深刻地掌握某一知识技能显然不够现实。为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学情,适度增加一些例子,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比的意义》一课的教学,倘若在教材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就尝试归纳概括比的意义,看似也合情合理,但学生没有太多的感受,此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只是一串无意义的文字符号,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如此处理略显单薄,概念本身的构建尚不牢固,更谈不上向相关联知识的衍生、拓展了。在反复的磨课中,我最终确定不急于引领学生去归纳比的意义,而在两个例题后增加了一些例子:其一,在本班男女生人数比后面增加一个六(2)班学生人数比,并与本班学生人数比进行比较;其二,在“南京南站”的文字材料后趁热打铁,连续呈现用“总价÷数量=单价”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两个数量关系解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一次次地与“比”不期而遇。至此,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比的认识,比的意义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呼之欲出,当屏幕再次呈现学生经历的所有比,并追问“你觉得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怎样的关系?”时,学生感受非常深刻,不难想象,在如此丰富的经历中建构起来的“比的意义”一定会更加坚固。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课中都需一味的增加素材,有些课中,我们可以将部分重复的练习删除,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三、重组教材:让知识自然生长
教材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一般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生角度,用学生的思维和已有经验去思考:怎样才能更贴切地反映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再创造”知识的过程真实自然。其实,就一课教材或一组教材而言,其内容呈现的顺序,在许多时候若能进行适当的调整,可能更适合学生头脑中知识的链接、衍生。
上述教学中,在揭示比的意义后,组织学生对比、分数和除法进行了对比,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统一了认识:a:b=a÷b= (b≠0),但我总觉得就此打住有点意犹未尽,反复斟酌后,我大胆重组了教材,将下节课有关“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有机融合到练习中。课上,当我出示“在作业本上画△和○,使△个数与○个数的比为2:1”时,学生并未能感知到什么,只是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2:1,一共出现了三种方法。随后,我以“△△○”为例,又出示了一组,学生自然会看出4:2,接着我再出示一组,学生异口同声地报出:“6:3。”与此同时,已经有学生抢着说:“后面是8:4。”也有学生开始叽叽喳喳:“就是2:1。”我不置可否,而是继续出示“△△○△△○△△○……△△○”,这一回打破了大部分学生固有的思维,也再次推动了所有学生的思维,不一会儿,“2:1”的声音响彻教室。这一环节,学生主动感知了“比的基本性质”,虽说这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这一练习引领学生主动地再创造着“比的基本性质”,有了这样的经历,下节课学生系统探究“比的基本性质”时定会更为顺畅,轻松实现了知识的自然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调整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绝不能为重组而重组,打破原教材的整体性。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讲授教材上的知识时所用的方法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丰盈教材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自然地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